核心提示: 过去《天工开物》有这样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什么过去我们工业生产力落后?主要是因为装备技术落后。我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就是因为装备技术不如人。
《中国能源报》社提出编写《中国能源装备年鉴》,我认为非常重要。我希望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来参与这项工作。国家能源局成立的时候,我特意提出一定要成立科技装备司。听起来装备应该是工业方面的事情,但从我的工作实践表明,装备和重大工程切勿搞两张皮,搞两张皮往往事倍功半,行政效率低下。
我参加工作可能比大家稍早一些,对“两张皮”带来的问题感受很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成立国务院重大装备办,把当时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工程所需要的装备制造出来是重大装备办的首要任务,比如大家现在所熟知的大秦线装备、三峡工程装备、当时引进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的发电机装备、1000万吨级露天矿的装备、52万吨尿素设备、秦山核电站装备等。最早的重大装备办设在当时的国家经委,但我代表当时的国家计委参加重大装备办工作。当时能源行业下的石油、煤炭等部委以及机械工业部都还在,重大装备办就是这些部委之上的协调机构。
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当时五大露天矿要上一个设备,机械工业部是设备制造的负责单位,委派太原重机厂卖力气做出设备,煤炭部却说“你做出来好使么?要是不好使不是耽误我的露天矿生产吗?”面对这个质疑,机械工业部也做不了煤炭部的主。这个设备从北方运到南方,再从南方运到北方,大家都不敢要。最后这个设备推荐给了首钢免费使用,这还算不错,总算找到个窝了。其他的每一套重大装备的推广都是这样。比如第一台60万千瓦的发电机机组是从西方引进的,这基本上算是拿国外的东西,接受它没问题。第二套6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是原“哈三”制造的,这台60万千瓦机组前后出了200多次故障,大家都不敢要这台机组,最后这个事被提到国务院会上来协调,我在会上提出要再给机械工业部一次机会,因为如果60万千瓦的机组不上,那么我国就只有30万千瓦的机组了。这句话感动了参与协调的人,同意再给机械工业部一次机会,天津的蓟县电厂也同意要上60万千瓦的机组设备,这个过程还是非常曲折的。
我当时为了这件事情还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说的就是为什么千万级的露天矿设备要南北大游行,即设备从北方运到南方,又从南方运到北方。文章中提到机械工业部负责设备制造,但业主却是电力部、煤炭部、冶金部等各个部委,所制造出来的设备必须符合业主的需求,否则花再大的力气也是徒劳。等我慢慢走向领导岗位,位置越来越高,我的工作经历更让我觉得不能搞“两张皮”。后来部制改革的时候,电力部、煤炭部、石油部等部委都撤了,重大装备立项的阻力小了些。在国家能源局成立的时候,我向中编办提出,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不要分开两家去搞,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设备制造归工信部管,设备使用需求归国家能源局管,两家部委又要因为制造和需求扯皮,所以我提出要把装备放到能源局,很多的老领导老同志都赞成这个意见,中编办也同意了。
过去《天工开物》有这样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什么过去我们工业生产力落后?主要是因为装备技术落后。我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就是因为装备技术不如人。西方人用的是洋枪洋炮,我们用的大刀长矛,尽管我们有勇敢的精神,但马队还是打不过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所以清朝末年,清政府提出了洋务运动,要“师夷之长”。“师夷之长”首先就要把兵器造得像模像样,所以左宗棠上奏折提出建设马尾造船厂、大冶铁矿、大冶兵工厂、江南造船厂等。
在江泽民同志撰写的《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一书中,我担任副主编,在编辑过程中也深受教育,深深感受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到今天,装备业在某一角度体现了我国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大家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国家计委工作的第一站就是机电司。那时候我国能造的最大设备是12.5万千瓦发电机。文革以后,我国从美国西屋引进了30万、60万千瓦发电机机组,但文革以前已经对东方电气下达了研究制造30万千瓦机组的研发指标。那时候,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发展能源,但首先面临的一个短板就是能源装备。所以如果没有装备行业的发展,买是买不来现代化的。
根据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的装机容量是10.8亿千瓦,去年年底是10.5亿千瓦,预计到今年年底是11亿千瓦,也就是说我国的总装机容量要超过美国。我国一年增加1亿千www.gesep.com节能瓦是什么概念?英国的装机容量大概是7000万、8000万千瓦,这就相当于我国一年生产的发电装备赶上了英国的总装机容量。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装备,只能用去购买,那么全世界的工厂开动起来也不行。前几年,我带着全球第一大跨国电力公司AES公司总裁去山西参观,日本方特别安排我到福岛县磐城市的勿来海水浴场去,那里有日本唯一的一座IGCC(编者注:IGCC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电厂。他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IGCC有多么好,但是他也承认日本的IGCC能耗比中国高。
我国是拥有百万千瓦级发电设备最多的国家,一共有33套,而全世界一共只有42套。我国大部分煤矿位于北方缺水地区。江泽民同志曾专门去河北看过一次发电机组,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半天,都没引起江泽民同志多大兴趣,我知道他想了解一些新的东西。于是我向江泽民同志介绍,这个电厂用的是等离子点火,不用往里加油,这才让他感兴趣了。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些呢?早些年,华电找我,说他们要上一个电厂,我说这个项目必须国产化。在这个基础上,宁夏灵武电厂建成了世界首个100万千瓦空冷机组。我再讲个关于循环硫化床的故事,硫化床烧的是液体,四川有很多高含硫的煤,这种煤热值不高,而硫化床在笼子里就把硫去掉了。开始我们通过招标引进了30万千瓦的循环硫化床机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自己开发了60万千瓦的循环硫化床机组,这是世界唯一的。所以,没有装备行业的技术进步,就不能带动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
很多同志对装备这个行业不够了解,我国的工业技术中有很多不如人的地方,比如液压。但是由于我国以前应用的技术,配套重大装备项目的比较多,所以装备技术的进步确实令我们骄傲自豪,我们完全不用妄自菲薄。
《中国能源装备年鉴》涉及到很多历史资料、统计数据,离不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当年能源装备行业的同志现在还在继续为我国的能源装备事业奔走,包括今天在座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黄鹂副司长等,他们起到了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拿西气东输来说,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的关键设备都是进口的,除了S70、S80钢材是国产的。压缩机是西气东输的关键装备,设备转速很高,出了问题会影响整条线路,中石油不敢用国产的压缩机,怕影响供气而引起社会不稳定。但西气东输这么大的工程,我们不能光靠进口,我说服他们使用国产设备,于是在沈阳、西安有几个站试用国产压缩机。
今天在座的媒体朋友很多,我再举个核电的例子。福岛www.gesep.com节能环保核事故一出,大家都很紧张。其实日本人办事严谨认真,不能说所有的问题都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出事故的机组不是日本人做的,而是美国人做的,已经服役四十多年了。我们现在的核电装备和当年的核电装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今天上午在政协开会时我还发言提到什么是评判的标准。比如说电力体制改革,大家议论纷纷。如何衡量体制是好还是坏?我们往往是看美国人怎么做,法国人怎么做,日本人怎么做,欧盟怎么做等。但这不是我们评判自身制度好坏的标准,不能说国外这样做,中国就必须这样做。再比如电力体制改革中要一张网还是两张网的问题,也不是评判体制好坏的标准。制度好与坏的标准在于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国人鸦片战争以来的那种内心深处自卑感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哪里?我举个例子,有不少民营企业,招聘白人不是因为他是技术人员,而是因他长了一副白人的面孔,似乎这就是企业出去谈判时国际化的表现。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有极强的民族情绪和自卑感,其实大可不必以为中国所有的技术都不如外国。高速列车是我国值得自豪的,尽管有温州撞车事件,但所有的动部件都是国外的,比如说轴承、轮毂;静设备都是我国自主的,比如说转向架、门、车厢等。所以说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中国能源报》社决定出年鉴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向我提出这个想法。比如原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他曾和原重大装备办的同志一起找我,说要写一本关于中国重大装备发展史的书。写这部书需要许多老同志来回忆,还要搜集许多资料,我担心写不好。当初创办《中国能源报》的时候我也有顾虑,今天在座的媒体也很多,比如《中国电力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石油报》,能源领域的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报纸,但确实少一个行业汇总的综合类性报纸。我当时也和《中国能源报》的同志说过,要把《中国能源报》这样的专业报纸办到行业内、行业外的读者都爱看的程度。要办到这个程度不容易,但是几年下来,我觉得《中国能源报》确实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我在国外碰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中间开会间隙,他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中国能源报》来,并称是其必读的一份报纸。《中国能源报》很努力,他们既能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能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中国能源报》还以报纸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围绕能源的活动。这次的《中国能源装备年鉴》也是以报纸为平台而出版的延伸性的读物。
最后,我希望编写这部《中国能源装备年鉴》能配合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能成为一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成为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写照。
(以上文字根据张国宝在7月16日《中国能源装备年鉴》编纂工作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