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中国水电业迎来“自主”时代
2012/7/5 10:29:59 新闻来源:新华网
记者田建军 冯国栋
7月4日,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27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举标志着三峡电站全面投产,三峡工程发电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的引进,使中国具备了自主开发的能力。实践证明,用市场换技术,是具有战略高度的决策,它有力地带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峡电站原设计安装26台机组,分布在大坝左、右岸电站;后期加进地下电站6台机组,共32台,每台机组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加上2台各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右岸机组水轮机转轮主要设计者、哈电高级工程师刘胜柱说,三峡电站装备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水头变幅宽,其设计、制造和安装难度居世界之最,超过了世界上已有的任何大型机组。
据介绍,三峡工程上马伊始,中国只有自主设计制造32万千瓦水电机组的经验,技术落后国外发达国家达30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三峡机组“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的重大决策,通过市场优势换取国外先进技术,为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奠定基础,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实现三峡机组国产化。
1996年6月,中国三峡总公司宣布对三峡工程左岸电站首批14台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国际招标采购。
“我们在国际招标里面就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是必须转让核心技术,第二是必须和中国企业合作生产,第三是要教会我们的工厂能够独立制造。”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李永安表示。
当时,世界上的70万千瓦机组加起来只有21台,但三峡机组招标一次就订购14台,这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经过激烈博弈,由世界著名制造厂商组成的两大跨国供货集团最终中标。中国最具优势的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哈电)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电)被确定为技术受让方,获得了31%的分包制造份额。自此,三峡电站迈开了巨型水电成套设备以市场换技术的第一步。
按照协议,哈电共接受阿尔斯通的设计软件42个,涉及三峡机组设计制造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商业软件和开发软件,近百人次派往国外学习。东电接受了VGS相似内容的开发软件、计算机硬件和商业软件,264人次接受了技术培训。
为配合技术转让,中国三峡总公司支付了1635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通过合同中的经济约束条款,根据技术转让的进程和执行情况分期支付,确保核心技术转让完全到位。
东电副总工程师石清华说,东电和哈电通过三峡机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逐步实现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两企业在水力设计、推力轴瓦、冷却方式、定子绝缘技术和线棒制造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三峡工程右岸电站第二批12台70万千瓦机组招标采购,包括哈电、东电在内的4家有资格的制造商参与了投标。
这是一次学生和老师的比试,更是一次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成果的检验。结果是哈电和东电不但顺利过关,各自拿下4台,成了“独立承包商”,而且部分技术优于外方,机组稳定性达到国际水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07年7月10日,由哈电独立制造的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6号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该机组首创使用全空冷技术,创造性地改用机组运转时产生的风力来冷却设备。
从三峡大坝左岸到右岸,短短五六年间,通过以市场换技术,中国跨越了与国外先进技术30年的差距。中国企业先后取得了100多项技术专利,实现了发电机组国产化和自主创新。中国开始步入重大机电设备自主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时代。
下一步,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新的一系列梯级水电站正在筹建。其中,向家坝水电站安装8台单机额定容量8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将再创新纪录,成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中国水电业开始向新的技术高峰攀登。
7月4日,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27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举标志着三峡电站全面投产,三峡工程发电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的引进,使中国具备了自主开发的能力。实践证明,用市场换技术,是具有战略高度的决策,它有力地带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峡电站原设计安装26台机组,分布在大坝左、右岸电站;后期加进地下电站6台机组,共32台,每台机组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加上2台各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右岸机组水轮机转轮主要设计者、哈电高级工程师刘胜柱说,三峡电站装备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水头变幅宽,其设计、制造和安装难度居世界之最,超过了世界上已有的任何大型机组。
据介绍,三峡工程上马伊始,中国只有自主设计制造32万千瓦水电机组的经验,技术落后国外发达国家达30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三峡机组“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的重大决策,通过市场优势换取国外先进技术,为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奠定基础,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实现三峡机组国产化。
1996年6月,中国三峡总公司宣布对三峡工程左岸电站首批14台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国际招标采购。
“我们在国际招标里面就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是必须转让核心技术,第二是必须和中国企业合作生产,第三是要教会我们的工厂能够独立制造。”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李永安表示。
当时,世界上的70万千瓦机组加起来只有21台,但三峡机组招标一次就订购14台,这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经过激烈博弈,由世界著名制造厂商组成的两大跨国供货集团最终中标。中国最具优势的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哈电)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电)被确定为技术受让方,获得了31%的分包制造份额。自此,三峡电站迈开了巨型水电成套设备以市场换技术的第一步。
按照协议,哈电共接受阿尔斯通的设计软件42个,涉及三峡机组设计制造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商业软件和开发软件,近百人次派往国外学习。东电接受了VGS相似内容的开发软件、计算机硬件和商业软件,264人次接受了技术培训。
为配合技术转让,中国三峡总公司支付了1635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通过合同中的经济约束条款,根据技术转让的进程和执行情况分期支付,确保核心技术转让完全到位。
东电副总工程师石清华说,东电和哈电通过三峡机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逐步实现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两企业在水力设计、推力轴瓦、冷却方式、定子绝缘技术和线棒制造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三峡工程右岸电站第二批12台70万千瓦机组招标采购,包括哈电、东电在内的4家有资格的制造商参与了投标。
这是一次学生和老师的比试,更是一次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成果的检验。结果是哈电和东电不但顺利过关,各自拿下4台,成了“独立承包商”,而且部分技术优于外方,机组稳定性达到国际水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07年7月10日,由哈电独立制造的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6号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该机组首创使用全空冷技术,创造性地改用机组运转时产生的风力来冷却设备。
从三峡大坝左岸到右岸,短短五六年间,通过以市场换技术,中国跨越了与国外先进技术30年的差距。中国企业先后取得了100多项技术专利,实现了发电机组国产化和自主创新。中国开始步入重大机电设备自主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时代。
下一步,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新的一系列梯级水电站正在筹建。其中,向家坝水电站安装8台单机额定容量8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将再创新纪录,成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中国水电业开始向新的技术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