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改造小水电带来高效益
2012/6/25 7:29:57 新闻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记者 颜安
19日中午11点半,南川区德隆乡洪湖村三社村民王言掐着点儿,拧开了电饭煲和电磁炉的开关。半小时后,饭菜刚煮好,念小学的儿子便踏进了家门……
“以前用柴禾,烧一顿饭要个把小时,现在插上电饭煲就不用管了,十分方便。”王言说。
像王言一样,南川许多农户得益于正在实施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用电方便了,农田灌溉有保障了,生活越来越有规律。
以前空有电器不能用
王言家里电器不少,从电视机到冰箱,从电饭煲到电磁炉等一应俱全。然而,在小水电增效扩容前,这些电器却几乎都是摆设。
在边远农村,由于农网老化,电压不稳是常事。洪湖电站建于1977年,多年平均发电量只有50万度,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机电设备老化,渠道渗漏严重,能量转换损耗大,我们也想改造,但一台机组就要近20万元,实在拿不出钱。”洪湖电站负责人蒲元胜一肚子苦水。
去年5月,南川成为重庆市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区县,洪湖电站也看到了改造的希望。去年底,改造方案正式确定,总投资10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39万元,市级补助43万元,而作为业主,蒲元胜只需投入20万元。
今年5月3日,洪湖电站改造完成,装机容量从175千瓦升至300千瓦,每年新增发电量46万度,增效达92%。当月,电站发电量就达到20多万度,几乎相当于过去半年的发电量。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
如此一来,受益的自然是村民。
在村民王启孝家中,记者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被闲置的柴禾灶上方的墙壁熏得漆黑,另一侧放着电磁炉、电饭锅的新灶台后面的墙壁就白净多了。“以前电压不稳,只能用柴禾,砍柴费时又费力;现在用电,省时省力,还比以前干净多了。”王启孝说。
记者了解到,位于金佛山区的德隆乡海拔800-1000米,村民砍柴,是对环境最大的伤害之一。按照当地政府测算,村民少砍1公斤柴,便减少约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洪湖电站改造完毕后,村民对柴的需求量急剧下降,既节省了劳力,更保护了环境。
农田灌溉也得到改善。洪湖电站改造时,对5公里引水渠道进行了硬化、修缮,还根据流经农田的面积,安装了直径10-50毫米的放水管道、闸阀50多个,为洪湖村和银杏村880亩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村民罗友群告诉记者,以前灌溉水源没有保障,为了保证第二年收成,冬天只能蓄水。如今水源问题解决了,冬天就可把地里的水排干,种些蔬菜,每亩至少能多赚一两千元。
另一个好处则是,和谐了邻里关系。银杏村村主任邱小勇说,过去因为电力、水源不足,村民与电站、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不少,抢水纠纷时有发生,让他们很伤脑筋,现在小水电增效扩容,这个问题随之烟消云散。
借改造反哺三农
“小水电增效扩容势在必行。”据了解,南川的小水电站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装机容量设计偏小,设备老化,既不能保证运行安全,又达不到额定功率,水资源浪费严重。
去年5月,南川成为我市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区县后,这项工作提上议程。根据规划,在这一轮改造中,将有28座老旧电站焕发新面貌,今年10月完成全部工程。届时,南川每年新增发电量1380万度,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受益农户达数万人。
另一方面,南川还借增效扩容之机探索小水电惠民机制。已经完成的5座水电站中,洪湖电站改善灌溉面积880亩,还新修了蓄水池,解决了洪湖村3社50多人、150多头牲畜的饮水;峰岩乡千丘村3社的尖石滩电站,让当地310户农户用上了每度9分钱的低价电;石溪乡三岔河电站则将部分老电站保留,建设南川水电站展览馆,结合库区发展养殖业和旅游开发,打造水利风景区。
19日中午11点半,南川区德隆乡洪湖村三社村民王言掐着点儿,拧开了电饭煲和电磁炉的开关。半小时后,饭菜刚煮好,念小学的儿子便踏进了家门……
“以前用柴禾,烧一顿饭要个把小时,现在插上电饭煲就不用管了,十分方便。”王言说。
像王言一样,南川许多农户得益于正在实施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用电方便了,农田灌溉有保障了,生活越来越有规律。
以前空有电器不能用
王言家里电器不少,从电视机到冰箱,从电饭煲到电磁炉等一应俱全。然而,在小水电增效扩容前,这些电器却几乎都是摆设。
在边远农村,由于农网老化,电压不稳是常事。洪湖电站建于1977年,多年平均发电量只有50万度,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机电设备老化,渠道渗漏严重,能量转换损耗大,我们也想改造,但一台机组就要近20万元,实在拿不出钱。”洪湖电站负责人蒲元胜一肚子苦水。
去年5月,南川成为重庆市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区县,洪湖电站也看到了改造的希望。去年底,改造方案正式确定,总投资10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39万元,市级补助43万元,而作为业主,蒲元胜只需投入20万元。
今年5月3日,洪湖电站改造完成,装机容量从175千瓦升至300千瓦,每年新增发电量46万度,增效达92%。当月,电站发电量就达到20多万度,几乎相当于过去半年的发电量。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
如此一来,受益的自然是村民。
在村民王启孝家中,记者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被闲置的柴禾灶上方的墙壁熏得漆黑,另一侧放着电磁炉、电饭锅的新灶台后面的墙壁就白净多了。“以前电压不稳,只能用柴禾,砍柴费时又费力;现在用电,省时省力,还比以前干净多了。”王启孝说。
记者了解到,位于金佛山区的德隆乡海拔800-1000米,村民砍柴,是对环境最大的伤害之一。按照当地政府测算,村民少砍1公斤柴,便减少约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洪湖电站改造完毕后,村民对柴的需求量急剧下降,既节省了劳力,更保护了环境。
农田灌溉也得到改善。洪湖电站改造时,对5公里引水渠道进行了硬化、修缮,还根据流经农田的面积,安装了直径10-50毫米的放水管道、闸阀50多个,为洪湖村和银杏村880亩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村民罗友群告诉记者,以前灌溉水源没有保障,为了保证第二年收成,冬天只能蓄水。如今水源问题解决了,冬天就可把地里的水排干,种些蔬菜,每亩至少能多赚一两千元。
另一个好处则是,和谐了邻里关系。银杏村村主任邱小勇说,过去因为电力、水源不足,村民与电站、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不少,抢水纠纷时有发生,让他们很伤脑筋,现在小水电增效扩容,这个问题随之烟消云散。
借改造反哺三农
“小水电增效扩容势在必行。”据了解,南川的小水电站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装机容量设计偏小,设备老化,既不能保证运行安全,又达不到额定功率,水资源浪费严重。
去年5月,南川成为我市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区县后,这项工作提上议程。根据规划,在这一轮改造中,将有28座老旧电站焕发新面貌,今年10月完成全部工程。届时,南川每年新增发电量1380万度,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受益农户达数万人。
另一方面,南川还借增效扩容之机探索小水电惠民机制。已经完成的5座水电站中,洪湖电站改善灌溉面积880亩,还新修了蓄水池,解决了洪湖村3社50多人、150多头牲畜的饮水;峰岩乡千丘村3社的尖石滩电站,让当地310户农户用上了每度9分钱的低价电;石溪乡三岔河电站则将部分老电站保留,建设南川水电站展览馆,结合库区发展养殖业和旅游开发,打造水利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