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水利部部长陈雷:水资源“三条红线”不能碰
2012/5/7 9:50:19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为全面落实中国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于2012年4月20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高级圆桌会议”。来自不同地区、部门、区域、行业及各相关组织的代表,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主题,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凝聚共识,共话发展。现摘录四位嘉宾出席论坛时的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水资源“三条红线”不能碰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水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资源配置调控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制度框架,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水与卫生千年发展目标;以年均1%的用水低增长支撑了年均近10%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农业用水连续30多年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提高了78%,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八连增。中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保障了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安全、饮水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今年1月,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系统安排,明确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粗放低效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二要抓紧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尽快将指标分解量化到各流域和行政区域,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三要加快建设水资源配置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逐步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以及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科学调度。四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突出抓好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领域的节水防污,搞好废污水处理回用、雨水集蓄利用、海水直接利用与淡化利用。五要建立健全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规划体系,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和标准,细化各项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六要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和科技支撑,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七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务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和水市场制度,着力破解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八要落实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主体,强化考核评估和监督,加大国情水情宣传,加强部门之间、流域之间、地方之间协调配合力度,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合力。

  水资源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和各国人民福祉,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共同携手应对。全球水伙伴组织长期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并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在推动中国水资源保护、管理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和支持政府与非政府间组织的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既要优化又要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杜 鹰

  完善规划体系,优化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配置总体格局

  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依据。要在已编制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流域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基础上,按照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加快编制实施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进一步细化和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导向和约束作用。 
 

  要切实转变规划思路,按照总量控制、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加强供需双向调节,科学预测用水需求,合理确定水资源配置管理目标和优先次序,统筹安排各项建议任务,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在水资源管理上实行差别化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保障重点和优化开发区域用水需求,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目标区域合理流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突出改革创新,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

  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仍以传统的以需定供方式谋求供需平衡,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必须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以明晰水权和改革水价制度为重点,创新完善相关制度安排,通过法律、技术、经济等多种手段,增强节水激励与约束,努力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不断优化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人水和谐。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初始水权,积极推进用水权和排污权交易,培育水权转让市场,规范水权转让活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促进增加供给、减少排放、厉行节约和技术创新。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武威市结合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工作,探索实行“明晰水权、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票运行”的水权管理方式,有效促进了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取得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下游生态改善的双赢。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权许可制度,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通过公开公平竞争获得水资源开发权。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考核评估和监督。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扩大公众水资源管理参与和监督。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 万本太

  水资源紧张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水危机甚至“水资源争夺战”的现实正在逐步向人类逼近。另一方面,当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水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并逐渐超过其承受能力,水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水质性缺水和水量性缺水问题并存,总体上呈不断加重趋势。

  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时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一是遵循自然规律树立生态理念。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以水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基础,统筹环境与经济关系,积极主动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采取综合手段,提高水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二是水质与水量统筹协调。严格执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流域为单元,水质、水量有机结合,跨部门、跨地区统筹协调,推进水环境、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三是点源与非点源统一控制。以污染减排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点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工作。重点湖泊要强化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航运发达的水域要对流动污染源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治理。四是流域与近岸海域协同保护。统筹协调流域治理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近岸海域环境容量要求,不断加强流域和入海河流的水污染控制。 
 

  按照以上要求,中国政府提出要全面贯彻“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战略指导思想,以污染减排为中心,以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以跨行政区域水质目标考核为手段,做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具体将采取以下对策:继续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严格环境准入;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实施水源地环境整治、恢复和建设工程,提高水质达标率;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示范;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根据“一个控制单元,一种防治措施”,明确各重点流域的优先控制单元,实行分区控制,完善考核机制;加强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等湖泊污染治理,加大对水质良好或生态脆弱湖泊的保护力度;综合防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入海河流污染治理与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重点改善渤海和长江、黄河、珠江等河口海域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 陈明忠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解决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战略举措。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确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实施“四项制度”。为加快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措施:

  1、加快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体系。一是将全国层面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阶段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形成覆盖各流域和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硬约束指标体系。二是加快水量分配,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完成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三是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各行各业用水的准入门槛。四是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明确各流域、区域水功能区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指标,制定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方案。

  2、加强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一是实施河湖水系连通,进一步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科学论证、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南水北调等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建设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二是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制订主要江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坚持区域调度服从流域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3、加快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一是抓紧制定节约用水、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论证管理、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二是抓紧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三是抓紧制订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方面的技术标准。

  4、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今年起用3至5年时间,基本建立起重要取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省界断面三大监控体系,保障“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二是进一步优化现有水文站网布局,提高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建立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

  5、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一是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二是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三是加快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6、强化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一是围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局性、基础性、实践性问题,重点研究中国水资源演变趋势、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式方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方面重大课题。二是研究并推广应用水资源实时调度、各行业节水减污、非常规水利用、取用水信息获取等关键技术或工艺设备。三是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经验,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