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评论:能源改革需要胆识和勇气
2012/3/7 8:54:54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胡学萃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03月05日   第 01 版)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人民日报》2月23日的评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这正说明了各方翘首以盼改革的焦虑呼声越来越大。能源领域的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能源是关系国家经济、政治、外交、民生的战略大事,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能源政策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谋划。而我国能源体制积弊由来已久,面对严峻的国内能源供应形势和国际能源市场的压力,改革已刻不容缓。

  以电力体制改革为例。去年两会期间,一位能源央企高管在谈到电力体制改革时打了一个比方:“电力体制改革,就像我小时候在学校调皮,把头凑到栏杆里,进进不去,出出不来,进退两难。”

  十年,正是得益于电力工业改革,电源建设成绩举世瞩目,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翻了三番左右。但电力体制改革多年裹足不前,导致我国从原来的“装机硬缺电”跌入了“体制性缺电”的“陷阱”。电力体制改革“稳定有余、进取不足”,“小心有余、胆魄不足”。

  十年前的改革者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在充分调研论证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豪情为中国的电力市场定下了“四步走”路线图。目标再清楚不过,就是“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最终构建竞争型的发电市场和输配电市场。他们哪里能想到,十年后,“四步走”只走完了一步,剩下的“主辅分离”走得拖泥带水,“输配分开”几经挫折。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不会迟疑,对能源的“刚需”不会改变。小到一个企业,大到民族,30年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如何应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改革确实很难,因为涉及到深层次的矛盾、涉及到既得利益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如果不改革,中国企业和社会还将为GDP付出更加昂贵的经济成本;国家经济发展还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能源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其关键还是在于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尤其是要改变“重审批、轻监管”这种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工作模式。此外,能源相关立法的滞后和缺失,导致能源市场运行的无序。权责不明、交叉管理、管理真空的管理机制,“橡皮图章”、政出多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导致能源项目多头审批、市场化改革受阻、能源的生产与利用难以实现真正的低碳高效。“以个头论英雄”的央企考核机制导致能源行业垄断加剧、我国缺乏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能源集团,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时的行政指令性急救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眼看着煤电矛盾愈演愈烈,发电企业“心灰意冷”,无奈之下“只能找自己不自在”;管理者疲于奔命却“吃力并不讨好”,并没有赢得掌声。

  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改革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坚定市场化方向,形成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了当初改革者的大胆实践是正确的。然而,正如业界熟稔于心的电力体制改革困局一样,关心改革的人士也不禁开始思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该如何管芝麻、绿豆该卖几文钱?宏观调控这只手可以伸到哪里为止?或者说这只手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干预微观经济?

  直到今天,再来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意义不大,因为方向和目标早在十年前就已确定。关键在于决策者是否具备冲破藩篱、大胆改革的决心。

  因此,能源领域的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自救之旅,考验的是政府的胆识和勇气。“自助者天助之”,只要我们重拾信念、痛下决心,如同当初决策者的推陈出新、大胆实践一样,碰到问题敢于改革,我们必定能够为中国经济乃至国家和民族赢得一个更加光明的前途。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