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2/2/7 8:13:38    新闻来源:财经界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朱敏

  新能源是指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传统能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对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能源、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凭借其明确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较强的拉动作用,在诸多经济体的经济振兴计划中被置于重要位置,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各国发展新能源的路径、重点和政策存在明显不同,发展状况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借鉴有关国家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发展状况及特点

  1、美国:推行“绿色新政”,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革命

  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当前继续靠金融业和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奥巴马政府试图领导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能源革命,通过开发使用新能源,摆脱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并将该产业作为未来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此外,奥巴马政府还希望凭借美国在国际舞台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力推新能源产业,逐步改变美国及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框架,引领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制定新的国际规则的领导者。因此,美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必将加速该产业在美国及全球的快速发展。

  首先,推行“绿色新政”,明确发展目标。根据奥巴马提出的新能源政策构想,美国将在可再生能源、节能汽车、分布式能源供应、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节能建筑、智能网络等领域探索出一个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战略。奥巴马政府的能源计划是,在未来的10年中投资1500亿美元,以实现三个目标:刺激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例如在未来3年内将可再生能源产量翻一番,从而实现到2012年美国全国用电量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将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至25%的目标;5年内将所有联邦政府建筑能效提高40%;未来10年内每年至少为100万户低收入家庭修葺房屋;改革联邦运输资金,修缮道路和桥梁,鼓励民众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到2020年,将全国电能需求水平降低15%;到2030年,实现所有新建房屋“零排放”。

  其次,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新能源需要依靠新能源领域技术的突破。因此,奥巴马在新能源计划中提出,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包括乙醇燃料、混合燃料动力汽车研发等。在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中,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奥巴马政府计划强行执行2007年众议院的决定,到2020年把联邦燃油经济的标准从现在的每加仑汽油行驶27.5英里提高到35英里。按照新标准,到2016年,美国境内新生产的客车和轻卡每百公里耗油不超过6.62升。为了鼓励私人购买采用先进的油电混合技术的轿车,政府打算为每位购买这样一辆汽车的个人减税7000美元。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调节价格、提高利用率等措施,减缓电力消费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美国电力消费年增长率为2.4%,2000年至2007年为1.1%,计划2007年至2030年下调到1%。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表示,通过投资于有突破性的研究,使家庭和企业有更高的能效,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其他清洁能源,将确保美国在面对经济、能源和气候方面的挑战时,成为世界的领导。

  最后,明确发展路径。根据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美国在全球所倡导的新能源战略将主要分为中短期和长期两大阶段:

  中短期:侧重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以及节能环保。根据技术发展程度和市场需求成熟度,世界新能源发展的路径,将是由对石油的补充逐步扩展到对石油的替代。按照新能源成本、商业化程度以及技术可突破性,目前全球新能源发展还处于对石油补充的初级阶段,并主要集中于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应用。由于风能、太阳能和核能技术比较成熟,市场需求较为明朗,在中短期内具有较大发展前景,而从美国于2009年初出台的新能源计划可以看出,美国亦高度重视与其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以及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发展,因此预计这三个行业将很可能成为中短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长期:侧重生物能源。随着能源和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全球新能源产业将逐步发展到对石油替代的高级阶段。美国将凭借其在农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制造技术、酶催化剂、原材料研究和白色生物技术四项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形成以生物技术、农业和生物能源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2、日本:政府主导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为应对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探索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研发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在新能源方面的领先优势。从1974年至今,日本通过法律约束、税收优惠和政策引导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日本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池和节能环保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推动完善新能源立法和规划。受石油危机重挫后,日本举国上下对能源安全具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法规政策,明确了新能源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实施目标,引导产业快速发展。日本于1974年和1978年分别推出了针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阳光计划”和针对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的“月光计划”,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1979年,日本制定出《节约能源法》,用法律的形式约束企业及个人的节能标准,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修订。2004年6月,日本颁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规划,目标是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打造为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产业之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日本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长期的资金支持。20世纪80年代,为了鼓励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日本政府提出了太阳能促进计划,向太阳能发电设备生产企业提供大量财政资金,并逐步提高财政补贴额度。此外,在向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日本政府每年还向新能源行业的公司发放奖励性补助金。

  最后,日本政府还通过立法、税收减免、媒体宣传和普及知识等一系列措施,来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新能源,有效地开拓了消费市场。

  3、巴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亦饱受高油价之苦。为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巴西政府从1975年开始研发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制定了“全国乙醇计划”,鼓励利用甘蔗生产酒精替代石油,并大力研制使用酒精的新能源汽车。通过三十多年的推动,巴西生物能源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半壁江山,汽车市场售出的新车中约有80%是可以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有效地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在使用生物乙醇解决污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巴西在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

  首先,巴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国耕地幅员辽阔、农业发达的比较优势,使用广泛种植的甘蔗、大豆、油棕榈等作物生产酒精,开发乙醇燃料来替代石油。目前,巴西大型企业继续加大对生物能源研发的力度,加快了从农林业废弃物中提炼乙醇的研发步伐,计划从2015年开始进行植物纤维素乙醇商业化生产,这也将使巴西燃料乙醇产量增加60%左右。

  其次,巴西政府通过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积极鼓励使用乙醇燃料,协助生产企业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对乙醇燃料汽车减免工业产品税和增值税,同时还加强相关立法来保证乙醇燃料的推广。

  最后,巴西政府积极推动生物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开发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有助于拉动本国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1984年,巴西生产的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达到汽车总产量的94.4%。2003年3月,巴西开发出可用乙醇、汽油或任何比例的乙醇与汽油混合的燃料驱动的可变燃料汽车。截至2008年底,巴西汽车年产量的3/4(约172万辆)是使用乙醇—汽油的可变燃料汽车。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居世界前列

  从2001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对新能源产业给予政策性支持,主要是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执行了税收优惠政策。2006年,我国将加快发展新能源提高到了一个战略性高度,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可再生能源法》。进入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节能新能源领域推出的政策扶持力度之大,脚步之快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3月9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3月26日财政部公布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项目;4月2日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对清洁发展机制(CDM)实行税收优惠;4月20日财政部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在2009年7月21日联合宣布在中国正式启动金太阳示范工程,根据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下一步中国将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未来两年“金太阳示范工程”将支持至少640兆瓦光伏系统和并网输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鼓励类中新增“新能源”类,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燃料、沼气发电及海洋能、地热能开发等,体现了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思路。连续推出新能源政策充分反映了政府将新能源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的决心。

  受政策大力扶持影响,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异常迅速,占能源比重不断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业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2001年我国水电发电量为2774亿千瓦时,到2010年达到了6867.36亿千瓦时,2001-2010年间年均增长9%。2006年我国核电量为534.40亿千瓦时,2010年达到了747.42亿千瓦时,2006-2010年间核电量年均增长约9%。2008年风电量为126亿千瓦时,2009年达到2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2010年更是达到4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2010年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1605.72、1082.40、2957.55、25.62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分别为22.36%、1.12%、3.06%和0.027%,除水电外,分别比2009年提高0.12、1.06和0.024个百分点。2011年前8月,水电、核电、风电装机容量分别新增817、109和611万千瓦,核电、风电发电量分别达到573和465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24.0%和58.3%,增速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发电量增速11和45.3个百分点,显示出新能源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电和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底,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从2004年的6家增加到了现在的70多家,产能达到3500万千瓦。我国2001年光伏电池产量仅为3兆瓦,2008年已达2000兆瓦,占全球份额的36.7%,居世界第一,7年时间增长近600倍。到2009年光伏电池年产量到达4000兆瓦,约占全球产量的43%。2010年底达到8000兆瓦,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居世界首位。到2010年底,我国新能源年利用量总计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为降低排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尽管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失、政策不配套等因素依然严重困扰行业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律,提出如下建议:

  1、因地制宜地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

  从国家层面来说,明确发展重点比具体扶持手段更重要,即“发展什么”远重于“如何发展”,方向错了,南辕北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看,一般都在规划中明确了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及扶持手段等。目前国内新能源领域,一些企业从国外引入技术后,利用国内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大规模发展,随后利用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严重扰乱了行业发展秩序,削弱了本土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更应抓紧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国家层面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配套政策、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和布局。

  2、政府应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新能源产业在成长初期,一般都面临市场发育不足、成本高企、竞争力弱等问题,如果没有针对性政策扶持而任由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新能源产业很有可能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扼杀在摇篮中而难以成为参天大树。因此,要使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更快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扩大新能源产业市场空间,进一步完善有关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引导培育对新能源产业的消费需求

  新能源产业尚处于成长阶段,面临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现实市场拓展艰难的共性问题。西方国家不仅注重基础研发和技术转化,还非常注重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例如,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盟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促进旧车的淘汰,并降低电动汽车的登记及流转税。欧美政府还主导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人为地为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创造新的需求。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晚,整体实力还不强,建议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在市场推广、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市场秩序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市场。例如,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不仅要提供价格补贴等购置环节的优惠政策,还可规定路桥收费减免、停车优惠等保有环节的激励政策。

  4、大力培育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新能源产业许多关键领域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整个技术体系能力都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技术落后就直接造成了价格无法下降、竞争力弱,从而制约了新兴产业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如果大量的核心技术还是要靠到国外购买,不仅获得的利润很少,而且各大企业还容易打价格战。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