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科学时报》贬低水利工程的报道不够科学
2009/3/11 20:40:31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7-06-20   供稿:张博庭
 

文/水博

2007年6月18日《科学时报》的文章“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水利工程 加剧长江水矛盾”不够科学。该文章所介绍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从事气候变化与长江旱涝灾害研究的姜彤研究员(下称作者)所做出的,关于气候变化和长江旱涝灾害的有关研究结论,与事实不符。

目前,由于地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一致看法。然而,实际上目前世界的气象科技水平,对为什么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异常的机理,却还都不能搞得十分清楚。因此,大多数人也只能通过某些历史和现实气候数据的比较,来说明气候变暖导致了天气异常,极端天气增加的趋势。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气象科学界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个别研究人员不可能在这方面有任何的研究优势。然而,他们却通过引用部分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纪录数据,也认为“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升高,导致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强降水占总降水量比重显著增加。”。

应该指出,尽管这种“地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说法非常时髦,但是,我们觉得作者对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增加的这种说法,不仅非常牵强,也很难算得上是什么研究成果。严格的说,更像是一种炒作当前国际流行的(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说法的臆断,因为,“研究人员”所给出的结论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至今为止长江流域所发生的最大的洪涝和干旱灾害,都不是发生在最近这100年间,更不是作者研究成果中所说的最近50年。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近代长江流域最严重旱灾发生在1891年,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在1870年。这与文章作者的研究结论完全矛盾。其次,作者自己文章里面所叙述的一些情况,也是自相矛盾的。例如,姜研究员在本文中强调长江的洪涝灾害不断增加的时候说到“18世纪平均为3.5年一次,19世纪约3年一次,20世纪增加到约1.6年一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几乎年年发生。”。但是,在其随后的文章中,又说到“长江中下游的大通站分别在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出现洪峰流量不足47000 立方米/秒,甚至长江流域整个汛期出现了百年罕见的同期最低径流。”。

很显然,这里的“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出现洪峰流量不足”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的说法,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其中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结论。总之,无论是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强度还是频率上看,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这种“研究”结论都是有问题的。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全球变暖可引起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是全世界科学家都公认的结论。但是,具体到某一地区的气候变暖、天气异常是否一定会增加灾害的情况,还需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评价。不能在未进行深入地研究的情况下,就有选择性的罗列一些孤立的历史数据,套用“全球变暖可引起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的结论,拼凑研究成果。否则,很容易造成这种前后叙述自相矛盾的笑话。

此外,文章作者的“重大水利工程 加剧长江水矛盾”的说法,也是一种违背事实的阐述。通过建设水利工程的调解,长江的汛期流量减少,降低洪水的威胁,同时把大量洪水保存在水库内,留到枯水期应用。这到底是加剧了长江的水矛盾,还是缓解了长江的水矛盾呢?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最重要的用途就是能够调蓄洪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为什么偏偏在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某些研究人员这里,水利工程却奇怪的变成了加剧长江水矛盾的罪魁祸首了呢?假设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重大水利工程 加剧长江水矛盾”研究结论能够成立,我们国家目前还在长江流域大力修建各种重大的水利工程,岂不是在故意加剧长江水资源矛盾的愚蠢行为吗?

当然,如果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自己对气象科学和水利工程的研究,确实比那些水利、气象专家更有造诣,也可以正式的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国家的水利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交流沟通。而不应该简单的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的方式,污蔑我国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国家的水利发展政策。同时,我们也非常有必要明白的告诉公众,我们建设长江三峡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恰恰就是要在洪水期拦蓄洪水减小洪峰流量(降低洪涝灾害),在枯水期加大水资源的供应(减少干旱的威胁)。而且,重大水利工程的这种调节水资源矛盾的重要生态功能,已经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众所周知,从2006年起到今年上半年,长江流域上游的地区持续遭遇了特大的干旱。然而,由于已经有了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去年全年和今年春季四川、重庆地区的严重干旱,却没有对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造成太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前些天由于高温、枯水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造成无锡市全城的吃水困难。水利部门紧急调用数亿吨长江清水补充太湖,配合其他一些措施,使得太湖水污染的情况立刻得到极大的缓解,成功地度过了无锡市的供水危机。要知道当时正值长江枯水季节的尾声,如果没有已建的三峡水利工程的调蓄功能,长江下游也会和太湖一样正遭受着枯水的威胁。怎么可能还有能力调水给太湖,解决太湖的水污染危机呢?

水利工程,尤其是重大的水利工程的最大作用,就是要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并同时降低洪涝和干旱两种自然灾害的对人类社会的威胁。2006年联合国颁布的《世界水资源报告》也指出,“世界水资源本来还是够用的,然而,设施(水利工程)不足、管理不善(无法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是造成全球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第一大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仅与我国长江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而且,其结论也与联合国的《报告》意见完全相反。

我们认为,这种个别人员或者机构借助全世界都关注的温度变暖极端天气和灾害可能增加的敏感话题,不尊重事实的炒作国内外反坝组织污蔑水利工程建设的各种结论,且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时报》上,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除此之外,文章最后的“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加上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将加剧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矛盾,严重影响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的“研究”结论,完全是对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蓄意贬低。过去和未来的事实都已经并且还将会证明:伴随着全球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不管是否真正会导致长江流域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增加,重大的水利工程的存在,都将会起到调节长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减小旱涝灾害,提高“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的作用。

最后,我们还不得不遗憾的告诉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文章作者,解决你们提出来的“面对气候变暖对长江流域洪水和干旱产生严重影响的现实,国家和有关方面应尽快在长江流域发展规划中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暖的战略,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率先达到万元GDP降低能耗20%的目标,率先实现科技‘减污减排’目标,以适应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显著变暖。”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恰恰就应该是加快我国长江流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这不仅是我们水利水电科学工作者的看法,也是《2006年世界水资源报告》和《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的一致意见。当然,如果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地理与湖泊研究人员,坚持认为自己“重大水利工程,加剧水资源利用的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的片面意见也有充足的理由和证据,欢迎与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专家当面进行交流沟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