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投资如何有效建设农田水利
2011/11/11 8:40:06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国务院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村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本报记者 郭立琦 《 中国能源报 》( 2011年11月07日 第 19 版)
11月2日,在京召开了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提出,在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上要实现总投资较上年增加10%以上,超过2400亿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国家发改委将视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也表示,将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
投入持续加大
农村水利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
今年7月,财政部、水利部发布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从2011年起,各地要将10%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田水利的建设。并且,水利部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政策目标,明确到2015年,水利投资总额要达到1.8万亿元,其中的20%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此外,据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自去年同期以来,我国已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163亿元,较上年增加43.8%,并且农田水利建设已纳入到地方领导考核中,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达126亿元,比上年增加48亿元,增长了61.5%;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分别达到了168亿元和130亿元。
监管有待跟进
在此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指出,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组织发动群众难、资金足额配套难、施工质量监管难、工程维护管理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应出了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监管环节的薄弱。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我国农村的水利工程很多都已出现了质量问题,有些是因为年久失修,有些在建造时质量就不够过关。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都存在不足。但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归结到资金支持力度上的不足,往往是因为监管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缺失,导致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低。同时,作为建设和收益主体的农民缺乏监督“话语权”,并且也缺乏参与监管的渠道和积极性。
中央部门也提出要改革资金和项目管理方式,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并且要积极支持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那就要看怎么执行了”,这位专家说到。
发展仍需统筹
农田水利建设起先被完全当做是公益性项目,在资金、监管等方面都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但这类公共项目的建设和服务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是失败的。但市场化的手段开始介入到农田水利建设后,又出现了本该以民为本,却以利为本的局面。有报道称,在农田水利“私有化”改革中,承包给私人的水利设施成为了旅游开发项目,而周围农民的用水却成为问题。
“在坚持公共性、公益性的大基础上,资金筹集要多渠道、监督管理要民主化。”专家介绍到,就是灵活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在资金方面不能只依赖政府的投入,尽管当前我国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但光有政府投入相对于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整体滞后的局面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到社会资源。另外,监管上要民主就是要听到农民的声音,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参与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来。
农村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本报记者 郭立琦 《 中国能源报 》( 2011年11月07日 第 19 版)
11月2日,在京召开了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提出,在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上要实现总投资较上年增加10%以上,超过2400亿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国家发改委将视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也表示,将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
投入持续加大
农村水利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
今年7月,财政部、水利部发布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从2011年起,各地要将10%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田水利的建设。并且,水利部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政策目标,明确到2015年,水利投资总额要达到1.8万亿元,其中的20%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此外,据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自去年同期以来,我国已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163亿元,较上年增加43.8%,并且农田水利建设已纳入到地方领导考核中,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达126亿元,比上年增加48亿元,增长了61.5%;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分别达到了168亿元和130亿元。
监管有待跟进
在此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指出,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组织发动群众难、资金足额配套难、施工质量监管难、工程维护管理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应出了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监管环节的薄弱。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我国农村的水利工程很多都已出现了质量问题,有些是因为年久失修,有些在建造时质量就不够过关。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都存在不足。但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归结到资金支持力度上的不足,往往是因为监管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缺失,导致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低。同时,作为建设和收益主体的农民缺乏监督“话语权”,并且也缺乏参与监管的渠道和积极性。
中央部门也提出要改革资金和项目管理方式,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并且要积极支持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那就要看怎么执行了”,这位专家说到。
发展仍需统筹
农田水利建设起先被完全当做是公益性项目,在资金、监管等方面都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但这类公共项目的建设和服务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是失败的。但市场化的手段开始介入到农田水利建设后,又出现了本该以民为本,却以利为本的局面。有报道称,在农田水利“私有化”改革中,承包给私人的水利设施成为了旅游开发项目,而周围农民的用水却成为问题。
“在坚持公共性、公益性的大基础上,资金筹集要多渠道、监督管理要民主化。”专家介绍到,就是灵活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在资金方面不能只依赖政府的投入,尽管当前我国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但光有政府投入相对于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整体滞后的局面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到社会资源。另外,监管上要民主就是要听到农民的声音,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参与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