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总量减排盯牢“四大源头” 倒逼四大行业内调整
2011/11/1 17:56:52    新闻来源:
2011年11月1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十二五"节能减排如何深入推进?哪些新规会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走势?相关行业能否通过节能减排大考?近期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了在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四大行业中推行总量控制,表明"十二五"在控制新增量、抓减排的行业重点方面,理念更新,措施也更加具体化。

  电力和钢铁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排放量的60%左右、造纸和印染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占工业排放量的40%左右,控制住了四个行业的总量控制,就基本上抓住了工业排放的"牛鼻子"。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总量减排的分配、管理工作都将趋于科学化、精细化,其中,抓工业行业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对行业不只提出减排和污染防治要求,还要考虑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出限制,将来可能还会要求行业全口径测算、加强台账管理等。"此举可以利用总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行业内部调整,以大带小、以新代老、等量置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电力:脱硫仍是不变主题

  "十一五"电力行业削减二氧化硫主要是上脱硫设施,"十二五"则要靠提高运行效率来拓展减排空间,严格监管、加快改造

  不久前,中国电监会通报2010年及"十一五"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情况时称,去年,全国电力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定值为956万吨,比2005年降低29%,但"十二五"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减低的可能性极小。

  对此,中国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部副主任严刚博士表示,未来5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空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既有脱硫设施的改造;二是通过取消旁路等管理减排措施;三是新建脱硫设施和淘汰小火电。在"十一五",脱硫机组比例已经达到82%,初步具备二氧化硫减排能力之后,管理、运用好这些能力是巩固减排成效、进一步挖掘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潜力的关键。

  据初步统计,2010年,电力行业消耗了全国55.1%的煤炭资源,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的42.5%。电力行业的减排表现是否稳定,将影响二氧化硫减排全局。电监会的报告指出,由于燃煤机组在"十二五"初期将全部安装脱硫设备,而新建煤电二氧化硫排放量仍会增长,如果脱硫技术在这一时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预计电力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大幅减低的难度非常大。

  严刚表示,"十一五"电力行业削减二氧化硫主要是上脱硫设施,"十二五"则要靠提高运行效率来拓展减排空间。这涉及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既有脱硫设施若存在工艺、施工质量问题或是已经不能满足电厂燃煤硫份的改变等情况,就需要全面改造,确保正常运行。其次是运用好管理减排措施。比如在"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取消脱硫设施的烟气旁路。如果取消烟气旁路,考察火电厂综合脱硫效益,主要将以脱硫岛效益为准。

  "现在规模较大的电厂的脱硫岛效率基本可以做到90%以上。而"十一五"期间,原则上电厂综合脱硫效率的认定不超过85%。因此,如果通过改造、管理等措施,综合脱硫效率从85%提升到90%,效果将很明显。"严刚说,虽则看起来只有5%的效率提高,但实际上就意味着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可以降低三分之一。"可以说,管理减排在"十二五"将作为二氧化硫减排的非常重要手段,将可以拓展最大的一个空间。"

  据严刚介绍,目前,国内还有很多火电厂在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工艺,此前的运行中也确实问题不断,脱硫效率很低。因此,不仅仅对于湿法脱硫工艺采取管理减排的措施,未来对硫化床锅炉脱硫也会加强监管,这部分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削减空间。

  有专家曾明确指出,虽然绝大部分火电厂脱硫机组在试运营过程中能达到90%以上的设计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煤种、偷漏排、管理操作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行业整体的实际脱硫效率相差较大。而脱硫设施的整体效率降低5%,一年受影响的二氧化硫减排量将超过40万吨。

  当前,已建成运行的脱硫工程中,由于技术适用性差、工程质量不过关,运行故障率、运行费用居高不下,脱硫石膏处置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弄虚作假加上大部分燃煤电厂对脱硫设施还不具备专业的运行、维护能力,业内估计,超过3成的脱硫设施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

  如何切实保证运行效率,提高企业积极性?电监会在通报时指出,应该继续完善脱硫电价补偿机制,对因燃煤硫份高导致脱硫成本高的发电厂应该合理补偿电价,满足成本要求。

  钢铁火电脱硫脱硝难兄难弟

  火电脱硝、烧结脱硫面临大量新建设施需求,还面临技术成本多重难题,需要政策资金支持

  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火电厂尾气排放氮氧化物占到总量约46%,火电脱硝成为削减氮氧化物的主要"战场"。作为"十二五"新进指标,火电行业氮氧化物控制的技术、工艺、人才、管理还都处于探索阶段。而同样的问题也提给了钢铁烧结脱硫。

  在分析上半年,全国氮氧化物不降反升的原因时,电力行业的硫硝不平衡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业界人士认为,这和脱硝电价等激励政策尚不明确有直接关系。

  对此,严刚说,"十二五"建设脱硝设施是燃煤电厂减排氮氧化物主要的手段。"现役机组方面,东部地区规定2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必须安装运行脱硝设施,其他地区则是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全部做到脱硝。"

  对燃煤电厂现役机组的低氮燃烧改造也是重要的减排途径。业界人士称,低氮燃烧设备有望成为电厂脱硝标准配置。通过低氮燃烧改造,降低尾端SCR系统入口处的氮氧化物浓度,可降低尾端脱硝成本,从而降低整个燃煤电厂的脱硝成本。

  据严刚介绍,现在的要求是没有低氮设施的要建设,有低氮设施但效果不好的要提标改造。"目前,有的厂低氮改造的效果不理想,浓度在四、五百毫克/立方米以上;2003年前的锅炉,也基本没有安装低氮设施,这些领域都需要继续改造,提升氮氧化物控制能力。"

  对低氮改造的浓度要求,严刚说,按照新出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到2014年,除采用W型火焰炉膛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外,2003年底后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火电机组氮氧化物浓度都要达到100毫克/立方米。按照这个标准,现有的很多低氮燃烧设施都不能满足要求。他解释说:"因为脱硝设施的效率一般为70%~80%,即排放的污染物占1/5到1/3,如果要脱硝后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00毫克,低氮燃烧工艺要帮助把烟气最高浓度值降到400毫克以下。高于这个,就不能做到排放达标了。所以通过排放标准也能倒逼低氮改造,这也是未来的减排空间。"

  但从目前情况看,火电企业脱硝设施的建设"热情"还有待激发。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只有装机容量大概一亿千瓦左右的机组配备了脱硝设施,但运行效果很不理想。除了在技术、工艺、管理上依然还不成熟外,火电企业普遍的等待心理也是重要因素。

  现在业界都将希望的目光投向补贴电价。相关市场分析认为,在目前煤价高涨、火电企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脱硝电价的"缺位"将很难调动火电企业投资脱硝设施的积极性。对此,吴舜泽表示,电是社会公共消费品,电价调整将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工作比较敏感,国家将会比较慎重。

  钢铁行业也同样有减排"新问题"。作为仅次于火力发电的第二大排放源,钢铁二氧化硫排放占我国总排放的10%左右,其中烧结工序的排放是主要来源。根据《方案》,钢铁行业将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目前,全国共有约1100台烧结机,按相关产业政策,90平方米以下的烧结机将全部被淘汰,90平方米及以上的503台烧结机必须上脱硫设施。

  对此,各地已陆续提出强制措施,如山西省环保厅已经宣布至2012年,省内钢铁企业所有运行的烧结机烟气全部实现脱硫。江苏则将最后期限定在2013年。但这并非易事,同样面临技术不成熟、投入大等问题。在行业利润紧缩的情况下,面临动辄上亿的投资和数千万的运行费用,国内钢铁企业普遍减排动力不足。业内人士多次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如减免排污费等补贴方式。

  造纸:COD排放老大压力大

  新标准全面实施促进行业进一步升级调整,企业达标排放要做好清洁生产和末端深度治理

  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国内造纸业近10年来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绩不容质疑。但必须承认,造纸行业仍然是“COD排放俱乐部”头号会员,承担了巨大的减排压力。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郭永新在不久前表示,制浆造纸行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88%,COD排放却占到35%,这决定了行业难以长久维持现状。据透露,造纸行业内部提出的预期减排指标为COD排放减少10.4%,年平均降低2.2%,在产量保持增长的同时,从2010年的106万吨降至2015年的95万吨。

  “十二五,造纸行业主要通过结构减排和深度治理实现削减污染物目标。”中国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总量控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吴悦颖向记者表示,他们对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行业进行了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核算,预计工业COD和氨氮的减排量约为120万吨和10万吨。

  吴悦颖分析说,在结构减排方面,“十二五”期间,对于造纸企业,要求淘汰无碱回收的碱法(硫酸盐法)制浆生产线,单条产能小于3.4万吨的非木浆化学浆生产线,单条产能小于1万吨的废纸生产线,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以及部分铵法制浆,据测算,大约需要淘汰造纸生产能力800万吨。在深度治理方面,主要通过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同时强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预计造纸及纸制品业新增日污水处理量300万吨。

  她特别提到了2008年8月1日实施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排放标准测算,造纸废水的减排将能为工业源总量控制做出很大贡献”。吴悦颖说,当初标准出台时,我们也有疑问,这么严格能有多少企业达标?在后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大企业是可以达标的,治理费用也并非不可承受。

  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正在给造纸行业自我调整不断加压。标准实施的第一阶段后,所有制浆、造纸企业都需执行(COD)排放限值100mg/L以下的标准。吴悦颖说,必须承认,目前还有很多造纸企业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而这也是造纸行业进一步减排的空间所在。

  “首先要推行清洁生产,如果什么都不做,只靠末端生化治理是很难达标的。”吴悦颖表示,无论是碱法还是酸法,制浆工艺都要对废液进行回收。可以说,如果没有回收工艺,基本可以直接认定企业无法达标。如黑液提取和碱回收、白水回收等资源回收利用的措施,都可以减轻末端治理的负荷。

  在提出工业行业削减任务的同时,环境规划院的相关课题组也考虑了相关的可行性技术和工艺。以造纸行业为例,首先要根据原料和产品种类、废水来源和性质确定源头治理工艺(化学制浆生产系统采用能源和化学品回收、循环工艺用水等措施;机械浆和化机浆生产系统应采用清污分流、循环工艺水、纤维回收等措施;造纸生产系统应采用循环工艺水、白水回收等措施);然后根据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相关排放标准等因素确定制浆造纸废水末段治理系统,包含厌氧单元的二级处理工艺和必要的深度处理,在末端治理环节就可以达标。

  “企业肯定要增加投资,但并没有增加到不可接受的水平。而环保成本的增长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一些治污水平不高的小企业。”吴悦颖说。而据造纸业内人士介绍,造纸业万吨产能投入已达1亿~1.5亿元,这和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投资额基本相当。

  而对于新的控制指标氨氮,吴悦颖表示造纸行业的问题并不大。“我们与造纸协会合作研究发现,对于造纸行业,其废水中氨的来源包括亚铵法制浆废液、废水生化处理厂投加的过量营养盐、瓦楞废水中的原淀粉、植物原料中含有的氨等。”

  其中,亚铵法制浆废液和投加过量的营养盐是造成造纸行业氨氮超标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对于小型亚铵法化学制浆企业,其废水氨氮浓度为大中型企业的2~4倍,导致其处理成本增加,以至于部分小型企业无法承受。因此,“十二五”减排措施中考虑淘汰一批铵法制浆企业。投加过量营养盐使造纸废水氨氮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运行费用提高的企业,其运行成本的增加完全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应该通过提高企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要求来降低氨氮排放。

  造纸行业作为第一排放大户,是否会效仿电力行业进行总量单列甚至项目审批权上收?吴悦颖表示,作为重污染行业,未来造纸行业可能会实行区域、行业总量控制,比如某地没有削减下来的造纸行业水污染指标,就不能上新的造纸项目,这样对促进以新带老的政策效果将十分直接。

  印染:小企业太多考验监管

  仅仅达标并不够,提升排放标准对于拓展减排空间至关重要

  尽管COD排放量不“前三名”,印染行业也被“点名”,在“十二五”成为工业行业水污染物排放的重点控制行业。据了解,纺织工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充分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比重占99.6%。超过1/3规模以下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及污染治理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在生产同类单位产品情况下,我国印染废水污染物平均含量是国外的两到三倍,用水量是3到4倍,污泥问题也很突出。而行业高度集中的区域恰好又是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对当地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对印染行业的减排之道,吴悦颖表示,印染行业小企业数量非常多,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问题,减排并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题。“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如果印染企业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都能做到位,完全可以达标。我们按照现行排放标准测算,行业切实达标排放产生的cod削减量也较为可观。”

  她同时指出,和“十一五”相比,造纸、印染行业的结构减排空间可能没有那么多了,但是从现行标准来看,还是有很多企业没有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这也是重要的减排空间;对环境敏感区的印染行业,排放标准将会要求更高,这也将促进进一步的减排。如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已经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当地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

  印染行业的小企业数量非常大,单个排放量不大,对企业的执法监管有相当困难,未来还是要通过新老替代来等方式优化行业结构。据她透露,对于印染企业,2015年底,纺织业将新增日污水处理量60万吨。全行业要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约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形机,其他高能耗、高水耗、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据测算,约将淘汰生产能力75亿米。

  同造纸等其他水污染物排放大户类似,印染行业末端治理也存在巨大挑战。尽管技术不断成熟,但由于高浓度、高色度、污泥等各种问题,采用污水处理技术的成本和处理污水的成本依然很高,也影响到环境执法力度及效果。因此,在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中,提出“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印染行业废水2008年的达标率就(列入统计的是规模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99.16%,对此,业界一直有疑问,仅仅达标就够了吗?造纸、火电行业的减排实践也已经表明,提升排放标准对于拓展行业减排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环境保护部在年初举行的会议上已经明确指出,将提升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排放标准,进一步挖掘减排空间。此前,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写的《2008年重点工业行业污染防治报告》就已指出,我国印染行业目前在废水排放总量和标准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为1992年制定,至今施行已有近20年,不适应行业设备工艺产品方面的显著变化,也不符合环境资源的要求。

  标准和计量对企业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有显著效果,科学制定印染企业的取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而提升标准的另一个迫切性在于,由于除东部沿海少数省市提高地方标准外,其余各地仍然执行全国标准,容易造成成本差异和不公平竞争,也使得产业转移的同时伴随着水耗和污染的转移,加剧整体治理难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