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营水电大王”何以变卖资产为生?
2011/10/27 8:19:30    新闻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上市之初被称为“民营水电大王”的ST梅雁[2.77 2.59% 股吧 研报],如今居然沦落到以“变卖家产”维持生计的地步。

  从这家民营上市公司一路走来的轨迹,我们应该对当下许多企业的生存方式多一层新的认识。

  公开信息显示,ST梅雁(600868)大股东在经过大幅度减持后,目前只占2.197%股权。现状是,虽然公司负债从2008年的60亿元降到现在的12亿元,但债务依然很重,几乎要成为“弃壳”。

  从此前公司中报可知,ST梅雁的营业利润为-11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为-3653万元。两个负值无声却生动描述了这家公司的窘境。

  如何突破窘境?从公司管理层表态来看,似乎还是要走变卖家当的老路——这似乎也是被重组之前唯一的选择。

  其实,公司靠卖资产度日并非始于今天。早在2001年,梅雁就开始通过出售转让旗下子公司股权资产的方式来获得收益。

  2001年当年该公司转让旗下13家公司的股权;2004年与2005年分别转让广发证券[32.14 1.13% 股吧 研报]约3.35亿股权;2006年转让3家公司股权;2007年转让梅县梅雁热电有限公司;2008年和2009年各转让3家公司;2010年转让2家公司,2011年到目前为止转让了2家公司。

  也就是说,10年间ST梅雁共转让了28家旗下持有股权的公司,变卖约29亿元资产。

  说难听一点,这十年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似乎没琢磨别的,一直是在“且战且退”,在频临退市悬崖的时候断臂求生。

  问题在于,这样的日子又能熬多久呢?

  在我看来,抛开其经营条件、政策环境,就其这些年的发展路径而言,似乎也是不少同类民营企业的真实写照。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步入“多元化”陷阱而无法自拔的典型。

  问题出在13年前。

  1998年,上市不到四年的梅雁就开始了扩张脚步。不断对外参股,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动作。

  可以细数一下,公司都投资了些什么产业:除了传统主业的水电站外,公司参控股的有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养殖业、计算机硬件生产、电解铜箔、多座矿山、清洁能源、水泥制造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就笔者观察,许多大型民营企业的经营失败都和盲目多元化有关,并且其失败轨迹都惊人相似。当然,每个企业从红极一时到“家道中落”都有相对个性化原因,不过大体却还是有普遍规律可循。

  正如梅雁在上市之初一样,初期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赞叹。舆论追捧不说,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投资者也都纷纷张开怀抱,迎之为上宾。与此同时,大股东手握大把现金雄顾四野,以为无所不能。

  和众多企业一样,继续发展扩大后的企业集团都会采用内部“金融体系”的办法,不断从主业抽取资金来投放到新项目中。于是,主业发展放缓,而新项目却没有相应的利润回报,成为资金消耗者。

  更为可怕的是,粗看财务报表,企业一切正常,营业收入会显示有成倍的上涨,“企业帝国”似乎是初具规模,在高速成长的时候,没有人去理会资产回报率是否在悄悄下滑。

  应该说,追求高成长而忽略企业独特定位是职业经理人才会犯的错。不过,我发现,梅雁的大股东居然和职业经理人一样有着短期目标冲动,不去理会麦克尔·波特所言企业的“取舍选择”,从而彻底走进“成长陷阱”的不归路。

  于是乎,借短用长,挪用资金,最后资金链越绷越紧,一发不可收拾,多元化扩张而不懂如何高效经营,最终导致巨亏。

  其实,民营企业类似案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不同的是,梅雁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

  尽管企业家不太赞同,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对于当下中国的大多数民企来说,多元化绝对是陷阱而非馅饼。

  我相信,手握资本的时候,懂得取舍才可能活得更持久、更健康,因为企业不可能做所有的事。都说男人有钱的时候最容易“学坏”,其实企业也一样,手有闲钱的时候往往也是“危险”的时候。这方面,ST梅雁或许就是个先例。 作者:张立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