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小水电“点亮”新农村
2011/8/18 8:28:13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过去农民烧柴把树砍光了,山坡被剃光了,地也不肥了,一下暴雨就发山洪。”云南省腾冲县大园子村村民杨发元说,“自从用上了低价的代燃料电,每度电才要两毛钱,现在用电做饭比烧柴还省,谁还会去砍柴?”
杨发元所用的低价代燃料电,正是一种典型的农村小水电开发模式。通俗地说,就是让农民使用便宜的小水电做饭取暖,取代烧柴和烧煤。
从“怕用电”到“想用电”
与想象中农村被熏得漆黑的厨房不同,杨发元家厨房的墙和地面都干干净净,电磁炉、电饭锅、电水壶、冰箱一应俱全,灶台还贴上了白瓷砖,满屋不见一根柴、一块煤。
得益于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实施,电价每度降到两毛钱,像杨发元一样的农村家庭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从烧柴到用电,从“怕用电”到“想用电”。
自2003年起,水利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和扩大试点建设。到2010年底,90多万人实现小水电代燃料,告别了祖祖辈辈上山砍柴、烟熏火燎的日子。
水利部水电局局长田中兴表示,农村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农村,发展农村水电替代砍柴烧柴,能够杜绝乱砍滥伐、保护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过去只能砍柴,树越砍越少,日子越过越穷。现在用上了这么便宜的电,做饭省心又省力,就是让砍也不砍了。”杨发元的话代表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区农户的共同心声。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炒锅、电饭锅、电水壶,过去农民院子里堆放的柴火不见了,厨房里的老式烧柴灶拆除了,除少数地区农户冬季取暖烤火需要少量煤炭外,已经不再需要生火烧柴。
“以前连树叶都被捡走当燃料,现在树叶积那么厚了也没人捡。”杨发元拿手比划说,“从2004年8月用上代燃料电后,我就再没上山砍过柴了。”以杨发元所在的大园子村为例,大园子村有农户360多户,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后每年可减少木柴消耗5600多立方米。
“夜明珠”照亮农民致富路
我国贫困山区地域辽阔,因负荷分散、长距离输送供电成本高,国家大电网的“缺席”,让这些地区的农民只能砍树烧柴照明取暖。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带动下,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农村水电得到了快速发展,总装机达到58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2100多亿千瓦时,使占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和1/4的农村人口用上了电,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照亮山乡的同时,也照亮了农民脱贫致富之路。
云南剑川县仕登村村民李德彬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5口人,一年纯收入1.5万多元。搞小水电代燃料以前,做饭烧柴,冬天烧炭,偶尔还烧点蜂窝煤和液化气,每年全家的燃料支出超过1000元。燃料改用电后,他家每年大约要用1500度的代燃料电,每度电0.17元,总共不到300元,比烧煤、烧柴省600多元。
小水电代燃料不仅解除了农民砍柴的繁重劳动和烧柴的烟熏火燎之苦,而且解放了被砍柴烧火束缚的农村劳动力。田中兴说:“小水电代燃料通过直接为农民减负,帮助农民增收,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前用柴火,烧一顿饭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把电饭煲一插就不用管了。”贵州普安县营山村村民王丽告诉记者,过去每天早上6点起床,掏灰、做饭,晚上从地里回来还要烧火做饭,现在做饭用上了电器,再也不用起早掏灶灰了。因为不再砍柴拉煤,她丈夫放心地到附近砖厂打工,一年可以挣3000多元。王丽的时间也宽裕了,去年她在坡地上多种了1亩烤烟,净收入又增加1000多元。
据了解,目前《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正在全面实施,有序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规划7年内在全国2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43个县(市),建设小水电代燃料项目1022个,增加农村水电装机170多万千瓦,使170万户、677万农民实现小水电代燃料,保护森林面积2390万亩。(何 平)
杨发元所用的低价代燃料电,正是一种典型的农村小水电开发模式。通俗地说,就是让农民使用便宜的小水电做饭取暖,取代烧柴和烧煤。
从“怕用电”到“想用电”
与想象中农村被熏得漆黑的厨房不同,杨发元家厨房的墙和地面都干干净净,电磁炉、电饭锅、电水壶、冰箱一应俱全,灶台还贴上了白瓷砖,满屋不见一根柴、一块煤。
得益于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实施,电价每度降到两毛钱,像杨发元一样的农村家庭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从烧柴到用电,从“怕用电”到“想用电”。
自2003年起,水利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和扩大试点建设。到2010年底,90多万人实现小水电代燃料,告别了祖祖辈辈上山砍柴、烟熏火燎的日子。
水利部水电局局长田中兴表示,农村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农村,发展农村水电替代砍柴烧柴,能够杜绝乱砍滥伐、保护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过去只能砍柴,树越砍越少,日子越过越穷。现在用上了这么便宜的电,做饭省心又省力,就是让砍也不砍了。”杨发元的话代表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区农户的共同心声。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炒锅、电饭锅、电水壶,过去农民院子里堆放的柴火不见了,厨房里的老式烧柴灶拆除了,除少数地区农户冬季取暖烤火需要少量煤炭外,已经不再需要生火烧柴。
“以前连树叶都被捡走当燃料,现在树叶积那么厚了也没人捡。”杨发元拿手比划说,“从2004年8月用上代燃料电后,我就再没上山砍过柴了。”以杨发元所在的大园子村为例,大园子村有农户360多户,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后每年可减少木柴消耗5600多立方米。
“夜明珠”照亮农民致富路
我国贫困山区地域辽阔,因负荷分散、长距离输送供电成本高,国家大电网的“缺席”,让这些地区的农民只能砍树烧柴照明取暖。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带动下,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农村水电得到了快速发展,总装机达到58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2100多亿千瓦时,使占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和1/4的农村人口用上了电,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照亮山乡的同时,也照亮了农民脱贫致富之路。
云南剑川县仕登村村民李德彬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5口人,一年纯收入1.5万多元。搞小水电代燃料以前,做饭烧柴,冬天烧炭,偶尔还烧点蜂窝煤和液化气,每年全家的燃料支出超过1000元。燃料改用电后,他家每年大约要用1500度的代燃料电,每度电0.17元,总共不到300元,比烧煤、烧柴省600多元。
小水电代燃料不仅解除了农民砍柴的繁重劳动和烧柴的烟熏火燎之苦,而且解放了被砍柴烧火束缚的农村劳动力。田中兴说:“小水电代燃料通过直接为农民减负,帮助农民增收,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前用柴火,烧一顿饭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把电饭煲一插就不用管了。”贵州普安县营山村村民王丽告诉记者,过去每天早上6点起床,掏灰、做饭,晚上从地里回来还要烧火做饭,现在做饭用上了电器,再也不用起早掏灶灰了。因为不再砍柴拉煤,她丈夫放心地到附近砖厂打工,一年可以挣3000多元。王丽的时间也宽裕了,去年她在坡地上多种了1亩烤烟,净收入又增加1000多元。
据了解,目前《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正在全面实施,有序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规划7年内在全国2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43个县(市),建设小水电代燃料项目1022个,增加农村水电装机170多万千瓦,使170万户、677万农民实现小水电代燃料,保护森林面积2390万亩。(何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