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农田水利亟须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1/7/22 8:59:38    新闻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前不久在皖北某县采访时,农民迫切地追问:“咱离淮河那么近,为什么遇到干旱水却浇不到地里去?”小水利是整个水利系统的神经末梢,是惠及农民、农业的最直接的水利设施。从水源地到农田,通常仅一两公里长的沟渠,这些遍布田间的小型电灌站、塘坝、水渠等“小水利”工程,一直被喻为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但是,由于农村水利工程建、管、用相互脱节,往往一条渠今年修了,过两年又来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建轻管严重,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成了“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的瓶颈工程,成为当地干部着急、农民要求迫切、水利部门又很无奈的棘手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在水利投入上,对大江大湖大水库等流域性治理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小农水”却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最后一公里”。据省水利厅调查发现,我省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用水效率低;大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40%,渠系不配套等问题十分突出;河道、水塘淤积现象严重,“夏涝蓄水,冬旱供水”的功能严重下降,目前多数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记者走访发现,各级干部虽然表现得决心大、热情高,但是实际上不少地方仍存在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年喊修年年失修”的恶性循环。

    作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田水利,要从根本上解决“最后一公里”这一老问题、新课题,不能光凭一时热情和 “自发”“自愿”,必须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和用水管水长效机制。

    政府部门必须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尽快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支持“五小水利”工程的措施进行具体的量化,例如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等等。采取更积极、更直接、更有效的综合措施,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据了解,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增城,目前通过大力实施农田末级排灌渠系标准化改造和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竞争性扶持等创新措施,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管理村属水利的积极性。我省宿州市埇桥区今年5月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全覆盖,325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水管员,负责本行政村范围内水利工程的日常巡查、管理、维护以及水利突发事件上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这些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使当地水利实现建管双赢的良好局面,加速了农村“最后一公里”河道沟渠畅通。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王恺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