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面积持续的干旱,有学者和民众质疑干旱是三峡工程惹的“祸”,广大民众通过媒体表达了对三峡工程的一系列关注。为此,6月21日,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举办了“科学引领公众舆论 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长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高层论坛”,众多水利、气候、地震方面的院士专家提出鲜明的观点,有效地回应了社会民众的质疑。
三峡工程的四大效益:防洪、发电、航运、抗旱
三峡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孙志禹主任指出,三峡工程自围堰蓄水运行期以来,三峡工程巨大的效益逐步显露出来,在防洪方面,尤其在去年的防洪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7万立方米每秒洪水的来流情况下,对荆江削减流量3万立方米每秒,削减水位2.8米。来水量比1998年长江洪水还要大,但是荆江大堤没有出现险情,可以说三峡大坝功不可没,相应的防洪直接效益260多亿元。在发电方面,三峡大坝自从建成以来,总的发电量为5000亿度,基本上达到当年初步设计预计的水平,即年发电量847亿度,这个效益是非常大的。航运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对航运的促进比当年想象的还要好得多,2010年三峡过坝货运量超过8000万吨,这在三峡工程没有建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基本上是三峡工程建设之前的十倍。三峡工程建设之前一般为一千万吨以内的水平。航运效益初步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此外还大大减少航运过程中燃料的投入、费用的投入。有一个统计,现在吨公里和原来吨公里相比减少了70%。在减排效益上也是非常大的。今年年初东南五省大旱所引发的旱情,三峡通过科学调度,及时为下游补充水量,多下泄流量两百多亿立方米,其中5月份起来,为抗旱工作,下游取水和通航发挥很大的作用。防洪抗旱减灾效益是不可质疑的。
今年气候比较复杂,现在应该可以说是旱涝急转,中下游开始进入到洪水期,开始进入主汛期,中下游已经有局部的省区发生非常大的洪涝灾害,目前三峡总公司已经根据国家防总的要求,腾空库容迎接下一轮大的洪峰的考验,为长江中下游防汛已经做好准备。去年的洪水或者更大一点的洪水,按照初步设计所规定的防洪任务,防洪所承担的作用,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
对于三峡工程所引发的社会广泛关注,国家防办副主任万海滨认为,长江流域历史上就是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往往造成重大的水旱灾害,给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生产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本身发生重大水旱灾害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此外世界第一号工程——三峡工程在各方面的建设指标都在世界前列,必然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另外三峡工程建设和将来的运行或多或少可能对下游地区或者上游地区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从这3个方面来讲,三峡工程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汶川地震与三峡无关
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就是地震与三峡的关系,甚至有些人臆断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三峡工程引起的,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厚群院士指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陈院士指出,大陆地区分成六个地震区,每个地震区里面又分了几个地震带,是根据地质构造划分的,汶川地震属于青藏地震区、龙门山地震带,三峡和它不是一个地震区,没有构造上的联系,所以不会牵动,更不会触发,三峡大坝离汶川地震震中700公里,三峡水库的库尾到汶川地震震中还有300公里,水库地震的影响范围,水的渗透范围也就是10公里左右,10公里以外的东西不能都算到水库账上。此外,汶川地震不具备水库地震特征,比方说水库地震一般都比较浅,像三峡发生水库地震基本上都在一两公里以内,汶川地震现在正式宣布大概都在15公里以上,所以说无论从地震地质条件或者从地震本身的特征来看,汶川地震不属于水库地震的类型,反过来讲,三峡也不具备触发汶川地震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这方面是很容易说清楚的,汶川地震和三峡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泥沙不会影响到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
众所周知,由于黄河三门峡的泥沙问题,相关部门将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的寿命和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涉及到三峡水库能否长期使用。针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郑守仁院士指出,现在看来,三峡的泥沙问题不会影响到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三峡水库运行80至100年,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还会保留86%,兴利库容是165亿,还会保留92%,所以三峡水库可以长期利用。当初设计时在建筑物里面采取了冲沙的设施,泄洪建筑物布置在河床中部,泄洪的深孔比两岸的电站的进水口低18米,两岸电站底部布置了7个冲沙孔,冲沙孔有7个是75米高程,有2个是90米高程,电站的进水口是108米高程,根据泥沙模型实验和数学计算,不会影响电站进水口的运行,不会像三门峡那样。不考虑上游修建水库,运行100年也不会将电站进水口淤堵。再一点,对船闸升船机,借鉴葛洲坝的经验,布置有冲沙闸,航道淤了之后,有冲沙闸将泥沙冲出去,当时计算每年淤积50—100万方可以采取疏浚的办法解决,也不会影响通航。按照90年代来沙量,水库运行100年,电站和船闸、升船机都是可以照常运行,所以水库可以长期使用,不会出现像黄河三门峡的情况。
此外对于三峡淤积问题,砂石小于0.5毫米,卵石大于0.5毫米,砾石大约10毫米,在建设之前进行大量的研究,大致就是30万吨左右,三峡运行了之后,2003年到现在,数量在减少,每年只有两万吨,卵石和砾石只有5万吨,几者加在一起不到10万吨。原因是上游支流有一些建库,拦蓄了一部分。另外,重庆主城区河段每年的建筑采沙砾石平均有477万吨,相当于350万方,好多沙卵石作为建筑材料开采了,这也是减少砂卵石。
本身上游来的砂卵石料减少得比较多,比原来设计减少了40%。2003年6月到2010年12月,入库的泥沙大致是16亿吨,年均2亿吨,为初步设计的40%。淤积到库里面的11.7亿吨,年均1.5亿吨,也为论证阶段的40%。设了排沙孔,泄洪深孔都可以排出去,2003年到2010年11月,排出去的沙比综合起来平均是26%,说明排沙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泥沙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应该讲解决得还是比较好,事实证明,三峡的泥沙问题解决得很好。
移民是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三峡水库移民是120万,三峡的移民费大概占了整个三峡工程的一半以上。对移民要有准确的认识,原三峡公司总经理陆佑楣院士指出,移民是一个民族的进步表现,是积极的因素。比如秭归县城,原来是处在原始、清朝时代的水平,现在通过移民,通过重新建设新县城,秭归县城的建设获得了建设部鲁班奖。因此移民不是消极的因素,而是积极的因素。美国的前任总统小布什讲过一句话:“移民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激情”。把百姓移到比较安全的、生存环境更好的地方,这是非常积极的,不要把移民看成是消极的因素。原来很多库区所在地是极其贫困的,现在十几个现代化的小城镇都已经建成了,生活的环境、生存的条件比原来远远要好。
三峡库区是三峡资源的所在地,这个资源的直接经济就是发电。建成发电后,三峡的电没有直接地给三峡库区带来社会财富的分配,而是两毛五一度电直接送到了上海、广州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资源所在地没有分配和享受到这部分利益,这就是国家社会财富分配存在不足的问题。如果每度电提高5分钱,三峡的电量800多亿度电,每年就是40亿元人民币,直接返回到资源所在地,库区发展和移民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
最后,陆院士指出,今年出现了旱灾或者旱转涝,社会公众指责三峡工程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广大公众认为,三峡工程可以解决长江洪水灾害一切问题,怎么一会儿旱灾一会儿涝灾。老百姓不明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相关部门或者是知识阶层不理解就不应该了。三峡工程再运行几十年仍然会有争论,三峡工程是世界瞩目的大工程,用着老百姓的钱,对于质疑的声音和意见,我们的态度是认真倾听、科学分析、落实措施、长治久安,抱着科学的态度对待,让三峡工程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得三峡工程为中国人民服务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