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迈向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2011/6/3 8:05:05 新闻来源:三峡宜昌网
东方崛起水电城
本网讯(记者 李迎鑫)宜昌,万里长江的结晶,千古三峡的儿子。
宜昌,湖北的“榜眼”,中国的百强城市。
宜昌,有着2700多年历史,过去,以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镇闻于世;今天,凭世界水电之都和实力之城、魅力之城崛起于长江之滨,成名于华夏,扬名于环宇。
跨越发展实力壮
渐行渐远的“十一五”,是宜昌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实现由百亿级到千亿级的跳跃,2010年达到1547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二,在长江沿线19个同等城市中由第5位跃居第4位,在中部77个同等城市中由第9位跃居第3位,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73位。
宜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兴建的大好机遇,得益于党委、政府长期坚持不懈、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宜昌的发展是城区经济、县域经济共同发力的结果,是本土企业、招商引资企业齐头并进的结晶。2010年,宜都市、夷陵区、猇亭区等7个县市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电力、建陶五大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和开工建设,发展后劲十足。宜化集团、兴发集团、安琪集团、枝江酒业、稻花香集团、长机科技、劲森电子……一批本土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被中央领导和经济界誉为“宜昌现象”;全通涂镀板、南玻多晶硅、三井物产、深圳东阳光、华新水泥、欧莱雅化妆品等国内外名企纷纷抢滩落户,为宜昌发展加速。
宜昌已成为集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磷精细化工基地和磷复肥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等桂冠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于一身的名城,全市有7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5个居亚洲第一,10个居全国第一,“宜昌制造”出口147个国家和地区。
宜昌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决战十二五、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要求宜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大目标”,推进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社会建设“四大跨越”,五年再造一个新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
对照定位、瞄准目标,宜昌人民有信心、有决心、有雄心。回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愿景,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达到4000亿元,“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15%;城区建成面积增加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
滋养灵魂内涵丰
宜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城市,在经济快速升腾的同时,精神更加丰厚。
作为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华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宜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但没有躺在历史长河里打瞌睡。宜昌坚持在承继中创新,高品位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连续10年举办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连续5届举办国际龙舟拉力赛,2007年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2008年奥运圣火在宜昌传递,2009年第十届国际旅游节完美收官,2010年承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一系列隆重热烈的大型节庆赛事活动推动宜昌走出湖北,走向世界。
秭归端午诗会、龙舟竞渡,兴山昭君文化节,当阳关公文化节,西陵文化夜市、广场文化庙会,伍家岗社区邻里节……;扭秧歌,唱京剧,跑旱船,健身操,扇子舞……宜昌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0多支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业余艺术团队活跃各地,群众文化空前繁荣。
创作轰动海内外的舞剧《土里巴人》、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歌曲《雀尕飞》等一批文艺精品,其中7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批作品获全国群星奖。这些成绩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绝无仅有。
发掘整理峡江号子、长阳山歌、南曲等16个民间传统文艺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30多个项目被列为省和市级遗产,6位民间艺术家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宜昌成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三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是其中唯一的地级城市。
投入近亿元,新建和改建四大剧院,既满足了艺术节演出需要,又满足了市民文化消费需求。
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了文明的宜昌人民。“师德楷模”郑琦、“夷陵好人”李广佳、“知心姐姐”孙万清、“把一切献给党”的刘恨钱、三峡优秀建设者王忠平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国全省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引领广大市民共建文明之都、美德之城。
凝聚美丽魅力射
宜昌,成长中的新型工业强市。
宜昌的发展,是不是牺牲环境换来的?不是。“建设绿色宜昌、保护生态三峡”,是宜昌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宜昌干部群众始终绷紧这根弦。
宜昌,因水而驰名天下,境内有164条支流汇入长江,水能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量达2500万千瓦,是我国乃至世界水电资源最富集、开发前景最好的地区,目前已建成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葛洲坝、三峡电站5座大型水电站。
为改善三峡生态环境,宜昌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涵养水源。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全市森林面积增加193万多亩,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8%,土壤流失总量大幅减少。
为让环境造福于人,宜昌实施“退城进园”策略,搬迁城区工业污染源。同时,全面加强城市绿化及生态园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现在已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美景。
为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宜昌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从源头抓环保,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综合利用作为“选资”的首要条件。当项目与环保相冲突时,他们坚决说“不”,近几年全市因环保问题而拒绝的项目总额度超过100亿元。
为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宜昌把节能降耗和减排的指标列为对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如今,全市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耗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宜昌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宜昌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互惠,共生共荣。每年1000多万中外游客(外宾30多万人次)来宜昌观光旅游,国内外政要近8年来平均每5天就来一次光临,副部级领导干部年均来访700多人次,经济界、文化界人士更是穿梭往来。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这里真美!”今天,宜昌,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精彩缩影。
宜昌的魅力源自于独特优美的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城市建设凝结的美丽。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三峡工程预期建设目标已全面实现,建设与世界一流工程相匹配的一流城市,宜昌人一直在努力,已取得丰硕成果,还将继续加力。宜昌这颗三峡明珠会越来越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