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怒江的希望在山,出路在水电
2011/3/11 9:18:25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简要内容:溜索是怒江人民最为熟悉的交通工具。更为可观的是,历经三年的勘测规划成果表明,怒江中下游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水电资源占全省20%。
编者按
继2003年席卷全国的怒江开发大讨论之后,因为春节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怒江一定会开发”这句话,怒江再次成为话题。近期,关于怒江地质灾害问题的探讨见诸报端。作为专业媒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公众知道真相。
2月26日,中国能源报同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几家媒体的记者一道奔赴怒江采访,目睹了怒江人民的生活状况,对怒江水电开发的思考也更深了一层。近期,本报水电版推出怒江水电开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千里怒江,峡谷深切,4840米落差。
怒江从世界屋脊一路奔腾向南,穿越人间最大的峡谷,入缅甸后称为萨尔温江,汇入印度洋。其干流全长2020千米,水力资源蕴藏量364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生于斯、名以斯。“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是怒江人民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怒江州下辖泸水县、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这四个被称为云南扶贫攻坚“上甘岭”的国家级贫困县,按照国家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仍有96%的独龙族、90%的怒族、89%的普米族和90%的傈僳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被称为是“边疆中的边疆、民族中的民族、山区中的山区、贫困中的贫困”。
怒江穷:端着金碗讨饭吃
富饶的怒江真的很穷。
怒江的高山峡谷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如今,怒江已探明矿种28种、矿点220多个,有丰富的铅、锌、铜、铁等有色金属,也有储量惊人的花岗岩、羊脂玉等非金属矿藏。其中,仅兰坪县铅锌矿储量就达1600万金属吨,全中国再无一处可与之匹敌。
更为可观的是,历经三年的勘测规划成果表明,怒江中下游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水电资源占全省20%。
然而,如今的怒江州人民还延续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溜索飞渡”的原始生产方式,贫困面之深、之广全国罕见。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0%的地区被高山峡谷覆盖,92%的人口为少数民族。从1954年建州至1997年,国家对怒江基本建设投入仅为9.7亿元,还不到云南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投入的1%。2009年怒江州GDP仅为云南全省总量的0.77%,在我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排第25位。人均纯收入17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看山愁、望水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怒江发展最大的制约问题是交通,“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薄弱,至今全州没有国道、高速公路,没有铁路,更别提机场了。在农村,溜索成为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文化、科技、医疗等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这里,人民发展空间严重受限,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全州90%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58%的国土被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区,76%以上的耕地是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至今仍有2.54万人生活在茅草房和“杈杈房”内。
2010年8月18日,贡山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失踪92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相当于贡山县7年的财政收入。据调查,全州共有762个滑坡泥石流点,急需治理的大型地质灾害点有120多个,直接威胁着4万多人的生存安全。水电开发了,移民安置费用作为投资的主要部分之一,可以将居住在危险地带的人们迁移至安全地带。
怒江州移民局局长李桂林深有感触地说:“怒江开发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治理有着特殊作用。”据了解,根据国家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办法,怒江的许多地方不在国家掏钱治理的范围内,因此靠地方财政来治理灾害隐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靠水电开发。三峡工程关于链子崖的成功治理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地质灾害防治典范。
怒江苦:报国无门
“盐巴不能不吃,共产党不能不要。”
如果说第一次跨越是怒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摆脱原始社会的政治上的跨越,那么第二次跨越就是摆脱贫困的经济上的跨越。怒江州州委书记段跃庆在接受采访时话语沉重:“差距这么大是谁的责任?党委政府是有责任的。”
为躲避战乱和强势群体欺压而迁徙到人迹罕至的怒江峡谷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民,一直都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地在生态较差的生存区间内与自然搏命。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怒江两岸2000米以下范围内70%-80%的植被已经被砍光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大字报地”的陡坡耕地和随处可见的滑坡和泥石流。正如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怒江调研时感叹的那样:“你们种的不是粮食,你们种的是灾难。”
据统计,怒江两岸居民每年300万方的薪柴消耗量,相当于50万亩林地。更可怕的是,如果怒江人民的生存状态得不到改善,植被破坏还会向自然保护区蔓延。如果怒江水电不能开发,该迁的人不能迁出来,贫困——生态破坏——更贫困——再破坏的恶性循环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2003年10月,一场怒江水电开发的大讨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构建两个国家级基地,打造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战略构想浮出水面,怒江放眼全国、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找准定位,适时提出“科技教育兴州、矿电经济强州、生物经济富州、旅游文化活州”的发展思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发展初衷却止步于社会上关于环保、移民和地质灾害的流言蜚语,“以电报国”的梦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据了解,怒江作为我国第六大水电基地,规划的“两库十三级”电站规划开发方案早在2003年6月就已经完成。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审查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资源统筹规划、项目有序开发”的原则,提出了优先开发马吉、亚碧罗、六库和赛格水电站的“一库四级”方案。2008年,六库和赛格水电站被列入“十一五”重点开工建设项目。然而,受制于社会上的争论,这两座电站至今尚未动工。
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我国煤炭储量有限和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能源结构,注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能源供应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如果不开发水电,我国将在不远的将来面临能源被别人“卡脖子”的尴尬境地。
更何况怒江水电开发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云南省内的八级电站,共需要安置农村移民4.6万人,每万千瓦33人的移民幅度在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中绝无仅有。此外,前些年被所谓的环保人士大肆炒作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问题,被证实该区域不在水电开发的施工区和水库淹没区内。
怒江急:“输血”不如“造血”
2007年7月,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帮助下,金六(金厂岭——六库)二级公路建设资金终于落实到位。这条目前怒江州唯一的二级公路全长97公里,总投资12亿,国家拿了7个亿,“八年抗战”下来,目前还有2个亿的资金缺口。
目前规划的六丙(六库至丙中洛)二级公路,全长292公里,总投资150亿,由华电集团怒江公司来帮助建设。否则,这条公路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这条公路建成后将成为打通泸水、福贡和贡山三县的交通枢纽。截至目前,华电怒江公司已经在当地投入了15亿用于修路、架桥、建学校和产业对口扶持。
“怒江也是中国的一分子哦,社会主义的阳光就没有照到怒江吗?”一位接受采访的地方官员称,由于怒江社会发育程度太低、仅靠外部扶持解决不了怒江52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怒江大讨论之后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十一五”经济总量达到70亿的目标因产业单一经受不起金融危机重创终告破灭。由于目前铅锌矿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铅锌矿价格下跌,“十一五”期间最终完成的经济总量不到60亿。
“变资源为资产”,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全世界都流行的发展思路。因此怒江要想结束“端着金碗讨饭吃”的现状,关键在于水电开发。经济学上讲,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对怒江来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应该说,投资对于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关联度很大,这个投资还是要靠大的工程拉动。”怒江州发改委主任张晋宣说。
只有通过水电开发,才能激活怒江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通路,才能有财政收入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发展地方产业如矿产、经济林果、旅游和相关服务业,才能治理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怒江州政府文明办主任曹荣春说:“有了公路,农副产品像草果、核桃可以拉到外面去卖,福贡县的大理石和贡山县的汉白玉都可以外销。电站建设期间,还可以增加就业。”
按照2008年国家发改委243号文,怒江公司主要负责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以及鱼类增殖站建设等前期工作,为后期开发做准备。其中六库电站施工场地移民454人已经完成搬迁,安置在六库镇小沙坝移民新村。
当记者到移民新村走访时,看见家家户户的楼房鳞次栉比,商铺林立。这些移民除了打工的收入以外,每年还有固定的铺面出租收入。山东小伙赵恩峰,一年的铺面收入一万多,加上打工,一年下来有3万左右的收入。如今,他娶了个傈僳族老婆,膝下儿女成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怒江的希望在山,出路在水电,怒江人民的希望在怒江。
怒江第一湾
下图:移民新村——山东小伙赵恩峰娶了个傈僳族老婆,如今儿女双全了。赵大春/摄
编者按
继2003年席卷全国的怒江开发大讨论之后,因为春节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怒江一定会开发”这句话,怒江再次成为话题。近期,关于怒江地质灾害问题的探讨见诸报端。作为专业媒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公众知道真相。
2月26日,中国能源报同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几家媒体的记者一道奔赴怒江采访,目睹了怒江人民的生活状况,对怒江水电开发的思考也更深了一层。近期,本报水电版推出怒江水电开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千里怒江,峡谷深切,4840米落差。
怒江从世界屋脊一路奔腾向南,穿越人间最大的峡谷,入缅甸后称为萨尔温江,汇入印度洋。其干流全长2020千米,水力资源蕴藏量364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生于斯、名以斯。“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是怒江人民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怒江州下辖泸水县、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这四个被称为云南扶贫攻坚“上甘岭”的国家级贫困县,按照国家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仍有96%的独龙族、90%的怒族、89%的普米族和90%的傈僳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被称为是“边疆中的边疆、民族中的民族、山区中的山区、贫困中的贫困”。
怒江穷:端着金碗讨饭吃
富饶的怒江真的很穷。
怒江的高山峡谷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如今,怒江已探明矿种28种、矿点220多个,有丰富的铅、锌、铜、铁等有色金属,也有储量惊人的花岗岩、羊脂玉等非金属矿藏。其中,仅兰坪县铅锌矿储量就达1600万金属吨,全中国再无一处可与之匹敌。
更为可观的是,历经三年的勘测规划成果表明,怒江中下游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水电资源占全省20%。
然而,如今的怒江州人民还延续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溜索飞渡”的原始生产方式,贫困面之深、之广全国罕见。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0%的地区被高山峡谷覆盖,92%的人口为少数民族。从1954年建州至1997年,国家对怒江基本建设投入仅为9.7亿元,还不到云南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投入的1%。2009年怒江州GDP仅为云南全省总量的0.77%,在我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排第25位。人均纯收入17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看山愁、望水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怒江发展最大的制约问题是交通,“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薄弱,至今全州没有国道、高速公路,没有铁路,更别提机场了。在农村,溜索成为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文化、科技、医疗等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这里,人民发展空间严重受限,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全州90%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58%的国土被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区,76%以上的耕地是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至今仍有2.54万人生活在茅草房和“杈杈房”内。
2010年8月18日,贡山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失踪92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相当于贡山县7年的财政收入。据调查,全州共有762个滑坡泥石流点,急需治理的大型地质灾害点有120多个,直接威胁着4万多人的生存安全。水电开发了,移民安置费用作为投资的主要部分之一,可以将居住在危险地带的人们迁移至安全地带。
怒江州移民局局长李桂林深有感触地说:“怒江开发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治理有着特殊作用。”据了解,根据国家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办法,怒江的许多地方不在国家掏钱治理的范围内,因此靠地方财政来治理灾害隐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靠水电开发。三峡工程关于链子崖的成功治理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地质灾害防治典范。
怒江苦:报国无门
“盐巴不能不吃,共产党不能不要。”
如果说第一次跨越是怒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摆脱原始社会的政治上的跨越,那么第二次跨越就是摆脱贫困的经济上的跨越。怒江州州委书记段跃庆在接受采访时话语沉重:“差距这么大是谁的责任?党委政府是有责任的。”
为躲避战乱和强势群体欺压而迁徙到人迹罕至的怒江峡谷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民,一直都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地在生态较差的生存区间内与自然搏命。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怒江两岸2000米以下范围内70%-80%的植被已经被砍光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大字报地”的陡坡耕地和随处可见的滑坡和泥石流。正如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怒江调研时感叹的那样:“你们种的不是粮食,你们种的是灾难。”
据统计,怒江两岸居民每年300万方的薪柴消耗量,相当于50万亩林地。更可怕的是,如果怒江人民的生存状态得不到改善,植被破坏还会向自然保护区蔓延。如果怒江水电不能开发,该迁的人不能迁出来,贫困——生态破坏——更贫困——再破坏的恶性循环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2003年10月,一场怒江水电开发的大讨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构建两个国家级基地,打造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战略构想浮出水面,怒江放眼全国、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找准定位,适时提出“科技教育兴州、矿电经济强州、生物经济富州、旅游文化活州”的发展思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发展初衷却止步于社会上关于环保、移民和地质灾害的流言蜚语,“以电报国”的梦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据了解,怒江作为我国第六大水电基地,规划的“两库十三级”电站规划开发方案早在2003年6月就已经完成。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审查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资源统筹规划、项目有序开发”的原则,提出了优先开发马吉、亚碧罗、六库和赛格水电站的“一库四级”方案。2008年,六库和赛格水电站被列入“十一五”重点开工建设项目。然而,受制于社会上的争论,这两座电站至今尚未动工。
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我国煤炭储量有限和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能源结构,注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能源供应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如果不开发水电,我国将在不远的将来面临能源被别人“卡脖子”的尴尬境地。
更何况怒江水电开发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云南省内的八级电站,共需要安置农村移民4.6万人,每万千瓦33人的移民幅度在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中绝无仅有。此外,前些年被所谓的环保人士大肆炒作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问题,被证实该区域不在水电开发的施工区和水库淹没区内。
怒江急:“输血”不如“造血”
2007年7月,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帮助下,金六(金厂岭——六库)二级公路建设资金终于落实到位。这条目前怒江州唯一的二级公路全长97公里,总投资12亿,国家拿了7个亿,“八年抗战”下来,目前还有2个亿的资金缺口。
目前规划的六丙(六库至丙中洛)二级公路,全长292公里,总投资150亿,由华电集团怒江公司来帮助建设。否则,这条公路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这条公路建成后将成为打通泸水、福贡和贡山三县的交通枢纽。截至目前,华电怒江公司已经在当地投入了15亿用于修路、架桥、建学校和产业对口扶持。
“怒江也是中国的一分子哦,社会主义的阳光就没有照到怒江吗?”一位接受采访的地方官员称,由于怒江社会发育程度太低、仅靠外部扶持解决不了怒江52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怒江大讨论之后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十一五”经济总量达到70亿的目标因产业单一经受不起金融危机重创终告破灭。由于目前铅锌矿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铅锌矿价格下跌,“十一五”期间最终完成的经济总量不到60亿。
“变资源为资产”,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全世界都流行的发展思路。因此怒江要想结束“端着金碗讨饭吃”的现状,关键在于水电开发。经济学上讲,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对怒江来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应该说,投资对于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关联度很大,这个投资还是要靠大的工程拉动。”怒江州发改委主任张晋宣说。
只有通过水电开发,才能激活怒江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通路,才能有财政收入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发展地方产业如矿产、经济林果、旅游和相关服务业,才能治理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怒江州政府文明办主任曹荣春说:“有了公路,农副产品像草果、核桃可以拉到外面去卖,福贡县的大理石和贡山县的汉白玉都可以外销。电站建设期间,还可以增加就业。”
按照2008年国家发改委243号文,怒江公司主要负责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以及鱼类增殖站建设等前期工作,为后期开发做准备。其中六库电站施工场地移民454人已经完成搬迁,安置在六库镇小沙坝移民新村。
当记者到移民新村走访时,看见家家户户的楼房鳞次栉比,商铺林立。这些移民除了打工的收入以外,每年还有固定的铺面出租收入。山东小伙赵恩峰,一年的铺面收入一万多,加上打工,一年下来有3万左右的收入。如今,他娶了个傈僳族老婆,膝下儿女成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怒江的希望在山,出路在水电,怒江人民的希望在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