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复苏迎来黄金时代
2011/2/22 9:32:25 新闻来源:亮报
我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4亿千瓦,但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电开发利用率仅为34%,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水电开发潜力巨大,但因环保问题产生的争议一直存在。步入“十二五”以来,各项利好政策的发布预示着新一轮水电开发大潮即将来临,而环保人士和水电开发各方博弈的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激进对立到理性客观,水电开发究竟应以何种姿态迎来黄金时代?
水电复苏了!
我国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中,明确将“十一五”规划中的“有序开发水电”改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多个水电项目逐渐“解禁”,水电发展被纳入各地“十二五”规划,各大发电集团也纷纷发力,水电发展即将迎来春天。
经过几年沉寂,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以金沙江龙开口和鲁地拉为代表的水坝工程的环评报告陆续通过环保部审批。2010年年底,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上水电站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因“未批先建”暂停多年的金安桥水电站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核准。一系列水电项目纷纷“解禁”。
由于水电政策的利好,几大发电集团开始集体发力。位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的西藏昌都地区因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成为发电集团的“必争之地”。
西藏昌都地区“三江办”的夏主任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几大发电集团均有水电项目在这里进行。其中,华能集团在澜沧江上游开发的果多水电站处于预可研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环评获批;华电把持了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拉哇、苏哇龙三个电站正在预可研;国电集团则计划开发西藏帕隆藏布流域和尼洋河流域水电资源,以及雅江仲达、冷达、朗镇电站;大唐瞄准了怒江,怒江水电开发西藏段流域规划报告和环评报告有望年内完成。
从刚刚颁布的各地“十二五”规划中也可以看到,水电已然成为“重中之重”。其中,青海省将优先发展水电,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增强水火电及太阳能调峰互补能力,加快电网建设;四川省电源结构以水电为主,到2015年末四川发电装机达到90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为7426万千瓦。
发展水电是国策
我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其中一半以上需要通过水电来完成,因此,国家能源战略对发展水电的倾斜和重视正在逐步体现。显然,国家已经意识到,加快水电开发对实现我国长期节能减排目标、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五”开局之年,水电开发势头迅猛。2011年1月28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思强在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提出,201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将增加3550万千瓦以上,其中,水电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水电重点流域开发力度继续加大,预计开工规模超过2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亿千瓦。
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十二五”期间能源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将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加大重点流域开发力度。在水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较好、开发程度偏低、环保论证充分的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中下游、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电站或推进前期工作,早日建成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型水电站。全年水电新开工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
这一切表明,积极发展水电已上升为国策。
生态之问
与一些地方政府和发电集团的踊跃不同,面对新一轮水电开发热潮,环保人士表现出了担忧,提出了生态环境之问。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水电科学有序开发中已经受到相当的重视并得到解答。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曾因参加江河水电开发对陆地生态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而探访怒江,“那里峡谷的土太珍贵了,一厘米土的形成,需要2000多年。这些土壤是生物多样性得以留存的保证。如果修了大坝,这些土就将被冲入大海。”蒋高明说。
2008年,“怒江是否应该建水电站”被列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考题,由此引发社会热议。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关于“怒江水电站一定会开放”的表态再次积聚了众人关注的目光。
蒋高明强调说,“一定要反对无序开发水电,因为那会让我们丧失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2010年12月29日,一则关于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金沙江中游阿海水电站项目的新闻,让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2009年,范晓曾对阿海水电站进行现场勘察,他认为,“阿海水电站处在玉龙雪山断裂带上,岩石圈不稳定,在这种地段建大坝,有很高的风险,一到雨季,可能会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河道形态改变之后?
风光旖旎的丹巴旁边就是泸定城。2010年年底,汪永晨再次来到这里时,距离县城两千米的泸定电站正加紧施工。作为环保组织绿家园的创立者,参与“江河十年行”多年考察西南江河的经历,让汪永晨对泸定老百姓“头上顶着一盆水”感到忧虑:“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现在,大渡河终止了奔腾。多年后会不会因为泥沙淤积而造成河道累积型水污染,谁也不知道。”
应对之策
实际上,水电业界早已意识到快速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并一直期望找到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多年来,业界一直在通过层层审批、严格环评、科技创新、改进技术等,寻找各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应以动态、和谐的发展观看待生态环保问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院长、国际大坝协会主席贾金生回忆几年前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考察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贫苦:“没有电,只能点酥油灯,有的人脸上、鼻子上都是黑黑的油污。”同时,由于怒江两岸山势陡峭,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在悬崖绝壁上生产和生活。“这种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贾金生说。
“人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动态的、和谐的关系,会有科学的办法解决问题。”他坦言,目前我国还不能从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中得出定量分析,也还没有形成河流生态修复的成熟技术和理论体系。但是,水电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直在进行,“我国水电建设过程中一直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如通过建设鱼道,增加人工放养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水生生物影响。还研究采用分层取水的新技术,目的是使下泄水流的水温不致太低,以利于下游河道生物生存。但这会使工程投资增加不少。”贾金生说。
此外,严格审批本身也可保障水电开发的有序和科学。贾金生表示,“水利部、环保部、能源局、林业局、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层层把关,产能容量、市场容量、资金力度等都会充分考虑,不会过度开发。”
贾金生透露,环境保护技术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未来,我国将在高坝大库的安全、新技术开发应用、环境友好的建设管理技术、区域和谐发展等方面引领国际。
“即使在汶川地震中,也没有一座水电站因溃坝而引发次生灾害”
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回应汶川地震垮坝争论说:“震后离震中最近的两座高坝——沙牌碾轧混凝土拱坝和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仅轻微受损,不影响大坝整体安全,且易修复。”
“这些水电站的损失完全是系统内部损失,对上下游没有产生次生灾害。相反,水电对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些水电站在地震中一直维持供电,水库形成的深水航道是震不垮的生命补给线。”潘家铮说。
针对有环保人士提出“大型水电建设工程可能造成和加剧地质灾害”的说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陈厚群院士认为,“水电建设不可能在地层内‘制造’地震,世界上从未发生过水库能触发8级构造地震的先例。”
根据我国现行水工抗震规范规定,重大水电建设工程要进行专门的坝址地震危险性分析,其设防标准已远高于一般房屋建筑水平。潘家铮说:“这些高水平的抗震要求已得到检验,也会广泛应用于西南水电建设中。”
“实践证明,只要工作到位,水电工程是可以做到环境友好的”
2010年,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因在黄河调水调沙治理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这是国际水利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这表明我国调水调沙技术世界领先。
贾金生介绍说:“水流进入库区后,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如果不做任何处理,泥沙将占据越来越多的库容,降低水库寿命。早在1999年,黄河就开始实施水量统一管理,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座水库联合调度,大规模调水调沙实验开始进行。”
多年来,调水调沙技术凸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小浪底水库调出库区总沙量为2.19亿吨,使黄河下游主河槽行洪能力提高3倍,下游连续8年未出现断流。贾金生说:“调水调沙技术的使用,避免了水库的累积型水污染,能为水电开发取得更广泛、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践证明,只要工作到位,水电工程是可以做到环境友好的。”贾金生说。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水电发展越好的国家,通常环保情况也越好。张博庭说:“关键是要让民众理解发展水电本身的环保性和重要性,最近国家能源局开办水电知识培训班,也是这个目的。”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与广东毗邻,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县内拥有370多座客家围屋,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近年来,该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接待量激增。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力服务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电力线路入地 围屋流光溢彩
围屋密布“蜘蛛网”
高大的碉楼、厚重的围墙、古老的门牌、精美的雕刻,游人踏进客家围屋,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恍若进入了几百年前客家人古朴宁静的生活。当游客想要用相机留下美好记忆时,却发现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避不开乱麻似的缠结在一起的电线,看着围屋里密布的“蜘蛛网”,禁不住一声叹息。
以前,大规模的城、农网改造侧重于城区配网,对乡镇电网改造较少,低压电网设备老化,用电高峰时电力设备超载运行严重。每到夏天,电压低、线路稍远的地方,空调、冰箱都无法使用。村民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经常发现一些居民在树上钉根钉子把电线拉到别处,形成了一张张难看的“蜘蛛网”,甚至有人在电杆上栓接绳子晾起了衣服。如何让村民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改造线路、增加变压器容量成为供电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线路改造扮靓古老围屋
近几年,龙南县大力开发客家围屋,龙南县供电公司积极配合,对围屋电网进行重点改造。
2007年,龙南县对里仁镇栗园围进行综合整治,打造景观优美的旅游景区。为配合栗园围建设,龙南县供电公司投入10多万元对围屋的电力设施改造。对体积较大、架设不合理,影响景区环境的电杆进行迁移,对风景区内的“蜘蛛网”进行拉网式检查,逐一拆除。历时一个月,将栗园围变压器由30千伏安增容为100千伏安,树立低压电杆10根,架设低压架空线300多米,更换了118户客户的电表及1000米进户线,并安装了路灯和景观灯。
2008年5月,龙南县供电公司又开始对渔仔潭围电网进行改造。考虑到旅游景区的整体美观,围屋管理所提出全力整治景区“视觉污染”,要求所有架空线缆改为管道敷设,做到景区无杆化、线缆管道化。只花了短短的一个月,渔仔潭围线路改造全面完成。安装了100千伏安箱式变压器一台及计量一套,敷设电缆185米,架设进户线310米,总投资17万元。既改变了乡镇的整体容貌,又扮靓了古老的围屋形象。
自2006年以来,龙南县共修缮开发围屋100多座,每一座围屋的开发都凝聚着供电人的智慧、汗水和心血。
围屋生机勃勃
电网改造是助推围屋开发的第一步,日常的线路维护更考验着供电员工的战斗力和责任心。龙南县供电公司要求供电所每月对所辖围屋线路至少巡视一次,迎峰度夏、度冬及特殊天气时进行特巡,对围屋内用户进行用电指导,规范用电设施,消除隐患。
2010年6月,受台风“康森”影响,龙南县境内连日暴雨。杨村供电所所长郭帮银安排好值班人员和线路巡视人员后,想到杨村燕翼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土木结构,围里电力设施在暴风雨的袭击中可能会受损。于是他带领两名维修班员专程赶到围屋,逐一巡视线路,并叮嘱居民注意用电安全。经奋力抢修,晚上7点多,恢复了东水线9台变压器、夹湖线4台变压器的供电。由于防范措施得力,燕翼围安全度过台风的侵袭。
改造一新的客家围屋整洁美观,昔日杂乱的电线全部采用地埋式线缆,样式古雅的路灯与独具客家风味的角瓦飞檐相映成趣。到了夜晚,璀璨的霓虹灯、温馨的路灯和五光十色的景观灯,使整个围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水电复苏了!
我国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中,明确将“十一五”规划中的“有序开发水电”改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多个水电项目逐渐“解禁”,水电发展被纳入各地“十二五”规划,各大发电集团也纷纷发力,水电发展即将迎来春天。
经过几年沉寂,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以金沙江龙开口和鲁地拉为代表的水坝工程的环评报告陆续通过环保部审批。2010年年底,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上水电站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因“未批先建”暂停多年的金安桥水电站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核准。一系列水电项目纷纷“解禁”。
由于水电政策的利好,几大发电集团开始集体发力。位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的西藏昌都地区因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成为发电集团的“必争之地”。
西藏昌都地区“三江办”的夏主任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几大发电集团均有水电项目在这里进行。其中,华能集团在澜沧江上游开发的果多水电站处于预可研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环评获批;华电把持了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拉哇、苏哇龙三个电站正在预可研;国电集团则计划开发西藏帕隆藏布流域和尼洋河流域水电资源,以及雅江仲达、冷达、朗镇电站;大唐瞄准了怒江,怒江水电开发西藏段流域规划报告和环评报告有望年内完成。
从刚刚颁布的各地“十二五”规划中也可以看到,水电已然成为“重中之重”。其中,青海省将优先发展水电,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增强水火电及太阳能调峰互补能力,加快电网建设;四川省电源结构以水电为主,到2015年末四川发电装机达到90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为7426万千瓦。
发展水电是国策
我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其中一半以上需要通过水电来完成,因此,国家能源战略对发展水电的倾斜和重视正在逐步体现。显然,国家已经意识到,加快水电开发对实现我国长期节能减排目标、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五”开局之年,水电开发势头迅猛。2011年1月28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思强在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提出,201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将增加3550万千瓦以上,其中,水电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水电重点流域开发力度继续加大,预计开工规模超过2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亿千瓦。
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十二五”期间能源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将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加大重点流域开发力度。在水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较好、开发程度偏低、环保论证充分的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中下游、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电站或推进前期工作,早日建成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型水电站。全年水电新开工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
这一切表明,积极发展水电已上升为国策。
生态之问
与一些地方政府和发电集团的踊跃不同,面对新一轮水电开发热潮,环保人士表现出了担忧,提出了生态环境之问。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水电科学有序开发中已经受到相当的重视并得到解答。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曾因参加江河水电开发对陆地生态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而探访怒江,“那里峡谷的土太珍贵了,一厘米土的形成,需要2000多年。这些土壤是生物多样性得以留存的保证。如果修了大坝,这些土就将被冲入大海。”蒋高明说。
2008年,“怒江是否应该建水电站”被列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考题,由此引发社会热议。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关于“怒江水电站一定会开放”的表态再次积聚了众人关注的目光。
蒋高明强调说,“一定要反对无序开发水电,因为那会让我们丧失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2010年12月29日,一则关于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金沙江中游阿海水电站项目的新闻,让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2009年,范晓曾对阿海水电站进行现场勘察,他认为,“阿海水电站处在玉龙雪山断裂带上,岩石圈不稳定,在这种地段建大坝,有很高的风险,一到雨季,可能会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河道形态改变之后?
风光旖旎的丹巴旁边就是泸定城。2010年年底,汪永晨再次来到这里时,距离县城两千米的泸定电站正加紧施工。作为环保组织绿家园的创立者,参与“江河十年行”多年考察西南江河的经历,让汪永晨对泸定老百姓“头上顶着一盆水”感到忧虑:“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现在,大渡河终止了奔腾。多年后会不会因为泥沙淤积而造成河道累积型水污染,谁也不知道。”
应对之策
实际上,水电业界早已意识到快速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并一直期望找到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多年来,业界一直在通过层层审批、严格环评、科技创新、改进技术等,寻找各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应以动态、和谐的发展观看待生态环保问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院长、国际大坝协会主席贾金生回忆几年前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考察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贫苦:“没有电,只能点酥油灯,有的人脸上、鼻子上都是黑黑的油污。”同时,由于怒江两岸山势陡峭,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在悬崖绝壁上生产和生活。“这种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贾金生说。
“人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动态的、和谐的关系,会有科学的办法解决问题。”他坦言,目前我国还不能从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中得出定量分析,也还没有形成河流生态修复的成熟技术和理论体系。但是,水电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直在进行,“我国水电建设过程中一直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如通过建设鱼道,增加人工放养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水生生物影响。还研究采用分层取水的新技术,目的是使下泄水流的水温不致太低,以利于下游河道生物生存。但这会使工程投资增加不少。”贾金生说。
此外,严格审批本身也可保障水电开发的有序和科学。贾金生表示,“水利部、环保部、能源局、林业局、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层层把关,产能容量、市场容量、资金力度等都会充分考虑,不会过度开发。”
贾金生透露,环境保护技术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未来,我国将在高坝大库的安全、新技术开发应用、环境友好的建设管理技术、区域和谐发展等方面引领国际。
“即使在汶川地震中,也没有一座水电站因溃坝而引发次生灾害”
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回应汶川地震垮坝争论说:“震后离震中最近的两座高坝——沙牌碾轧混凝土拱坝和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仅轻微受损,不影响大坝整体安全,且易修复。”
“这些水电站的损失完全是系统内部损失,对上下游没有产生次生灾害。相反,水电对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些水电站在地震中一直维持供电,水库形成的深水航道是震不垮的生命补给线。”潘家铮说。
针对有环保人士提出“大型水电建设工程可能造成和加剧地质灾害”的说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陈厚群院士认为,“水电建设不可能在地层内‘制造’地震,世界上从未发生过水库能触发8级构造地震的先例。”
根据我国现行水工抗震规范规定,重大水电建设工程要进行专门的坝址地震危险性分析,其设防标准已远高于一般房屋建筑水平。潘家铮说:“这些高水平的抗震要求已得到检验,也会广泛应用于西南水电建设中。”
“实践证明,只要工作到位,水电工程是可以做到环境友好的”
2010年,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因在黄河调水调沙治理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这是国际水利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这表明我国调水调沙技术世界领先。
贾金生介绍说:“水流进入库区后,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如果不做任何处理,泥沙将占据越来越多的库容,降低水库寿命。早在1999年,黄河就开始实施水量统一管理,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座水库联合调度,大规模调水调沙实验开始进行。”
多年来,调水调沙技术凸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小浪底水库调出库区总沙量为2.19亿吨,使黄河下游主河槽行洪能力提高3倍,下游连续8年未出现断流。贾金生说:“调水调沙技术的使用,避免了水库的累积型水污染,能为水电开发取得更广泛、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践证明,只要工作到位,水电工程是可以做到环境友好的。”贾金生说。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水电发展越好的国家,通常环保情况也越好。张博庭说:“关键是要让民众理解发展水电本身的环保性和重要性,最近国家能源局开办水电知识培训班,也是这个目的。”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与广东毗邻,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县内拥有370多座客家围屋,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近年来,该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接待量激增。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力服务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电力线路入地 围屋流光溢彩
围屋密布“蜘蛛网”
高大的碉楼、厚重的围墙、古老的门牌、精美的雕刻,游人踏进客家围屋,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恍若进入了几百年前客家人古朴宁静的生活。当游客想要用相机留下美好记忆时,却发现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避不开乱麻似的缠结在一起的电线,看着围屋里密布的“蜘蛛网”,禁不住一声叹息。
以前,大规模的城、农网改造侧重于城区配网,对乡镇电网改造较少,低压电网设备老化,用电高峰时电力设备超载运行严重。每到夏天,电压低、线路稍远的地方,空调、冰箱都无法使用。村民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经常发现一些居民在树上钉根钉子把电线拉到别处,形成了一张张难看的“蜘蛛网”,甚至有人在电杆上栓接绳子晾起了衣服。如何让村民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改造线路、增加变压器容量成为供电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线路改造扮靓古老围屋
近几年,龙南县大力开发客家围屋,龙南县供电公司积极配合,对围屋电网进行重点改造。
2007年,龙南县对里仁镇栗园围进行综合整治,打造景观优美的旅游景区。为配合栗园围建设,龙南县供电公司投入10多万元对围屋的电力设施改造。对体积较大、架设不合理,影响景区环境的电杆进行迁移,对风景区内的“蜘蛛网”进行拉网式检查,逐一拆除。历时一个月,将栗园围变压器由30千伏安增容为100千伏安,树立低压电杆10根,架设低压架空线300多米,更换了118户客户的电表及1000米进户线,并安装了路灯和景观灯。
2008年5月,龙南县供电公司又开始对渔仔潭围电网进行改造。考虑到旅游景区的整体美观,围屋管理所提出全力整治景区“视觉污染”,要求所有架空线缆改为管道敷设,做到景区无杆化、线缆管道化。只花了短短的一个月,渔仔潭围线路改造全面完成。安装了100千伏安箱式变压器一台及计量一套,敷设电缆185米,架设进户线310米,总投资17万元。既改变了乡镇的整体容貌,又扮靓了古老的围屋形象。
自2006年以来,龙南县共修缮开发围屋100多座,每一座围屋的开发都凝聚着供电人的智慧、汗水和心血。
围屋生机勃勃
电网改造是助推围屋开发的第一步,日常的线路维护更考验着供电员工的战斗力和责任心。龙南县供电公司要求供电所每月对所辖围屋线路至少巡视一次,迎峰度夏、度冬及特殊天气时进行特巡,对围屋内用户进行用电指导,规范用电设施,消除隐患。
2010年6月,受台风“康森”影响,龙南县境内连日暴雨。杨村供电所所长郭帮银安排好值班人员和线路巡视人员后,想到杨村燕翼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土木结构,围里电力设施在暴风雨的袭击中可能会受损。于是他带领两名维修班员专程赶到围屋,逐一巡视线路,并叮嘱居民注意用电安全。经奋力抢修,晚上7点多,恢复了东水线9台变压器、夹湖线4台变压器的供电。由于防范措施得力,燕翼围安全度过台风的侵袭。
改造一新的客家围屋整洁美观,昔日杂乱的电线全部采用地埋式线缆,样式古雅的路灯与独具客家风味的角瓦飞檐相映成趣。到了夜晚,璀璨的霓虹灯、温馨的路灯和五光十色的景观灯,使整个围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