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将迎来美好的五年
2011/1/7 0:12:54 新闻来源:国家电网报
【导读:“十一五”期间,火电实现了大发展,水电发展相对受到冷落,新能源电力异军突起,电网建设取得极大进步,这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十二五”期间,火电、水电、风电、输变电行业以及相关的设备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
“十二五”水电发展前景广阔
“十一五”的五年,是水电“蹉跎”的五年。按照“十一五”规划,水电开工量7402万千瓦,但实际开工量2003万千瓦,仅占规划量的27.1%。
“十二五”的五年,被普遍认为是水电大发展的五年。以金安桥水电站、藏木水电站的核准以及金沙江中游鲁地拉、龙开口水电站通过环评为标志,“十一五”规划中未能完成的约5400万千瓦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释放。
优先开发水资源符合我国能源状况
水电发展对我国能源发展意义重大。根据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电力需求将达4.6万亿千瓦时(相应的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比2005年增加一倍多。
能源短缺,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挑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按现有开发力度,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可开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50年、100年。进口同样不能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0%以上,天然气的供需缺口则达到需求量的24%。更何况,进口石油、天然气不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贸易问题,而是与外交、政治、国防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探明保有储量中,可供建矿井的工业储量并不多,地质勘探程度很低。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的预测,按照煤炭供求关系,到2010年我国煤炭供应缺口2.7亿吨,到2020年,供应缺口将扩大到6.2亿~7.8亿吨。中国地质大学发布的报告认为,2010年原煤缺口5亿吨,石油缺口1.1亿~1.7亿吨;到2020年,原煤缺口将扩大到10亿吨,石油缺口将扩大到2.5亿~3.3亿吨。
由此看来,过多地使用化石能源,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的大气环境,还会因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不足,导致对进口的进一步依赖,使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受到很大影响。
相较而言,我国技术可开发水电的年发电量为2.47万亿千瓦时,可以折算为12.4亿吨原煤或6.2亿吨原油。早开发早得益,晚开发就等于每年有12.4亿吨原煤或6.2亿吨原油白白流走。
鉴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储量及开发条件有限,经济增长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快速提高的现实,势必将把发展水电提高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去认识,使人们在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积极大力进行水电开发,以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十二五”水电开发风生水起
2010年12月21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成果新闻通气会。中电联副理事长魏昭峰透露,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测算分析,“十二五”期间,在电源发展上将坚持优先开发水电。很显然,国家相关决策部门已经意识到,加快水电开发对实现我国长期节能减排目标、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电联的报告,“十二五”期间,水电开发的基调为继续加快开发、尽早开发完毕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中上游及其北干流、湘西、闽浙赣和东北等7个开发程度较高的水电基地,重点布局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雅鲁藏布江等水电基地。
到2015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84亿千瓦左右,水电开发程度达到71%左右,其中东部和中部水电基本开发完毕,西部水电开发程度在54%左右。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3亿千瓦左右,全国水电开发程度为82%,其中西部水电开发程度达到67%。抽水蓄能电站2015年规划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作者系英大证券电力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
设备市场容量超千亿企业策略应各有不同
随着水电大开发重启,水电设备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在水电开发提速的大背景下,受益最多的应是水电设备制造企业。按照水力发电设备单位千瓦成本1100元至1200元测算,未来几年新增1.2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所对应的设备市场容量将达到1300亿至1400亿元,平均每年达200多亿元,远超前几年的水平。
面对巨大的市场,设备制造企业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呢?业界专家的建议是,中小企业应加快联合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行业龙头企业则应加强基础研究和研制更大容量机组。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联合重组无疑是最为快捷的方式。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公室顾问孙凤鸣介绍,目前我国水电设备生产企业约有5000多家,但大多起点低,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只能参照国外的一些产品和样机,做一些消化吸收的工作。
这种局面无法应对日益发展的水电市场。从科研人员组成及经费投入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科研人数往往不到企业员工总人数的10%,科研经费的投入小于年产值的3%。而按照国外已有的经验,科研经费投入达不到年产值4%的企业,最多只能勉强维持生产。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设备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13.8万美元,日本每人每年9.5万美元,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只有3万美元。生产率低,产品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实现企业的扩张,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对于东汽、哈电集团等龙头企业,应该研制更先进的水电机组,加强基础研究。在先进机组方面,目前最热门的是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的关键技术研究。
例如,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14台100万千瓦机组)和乌东德水电站(10台100万千瓦机组)建设,均提出使用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要求,这将是世界上超大容量的高端产品,比现在三峡(单机70万千瓦)机组容量有大幅提高,技术难度增加,研制周期更长,部分技术要求和设计规范已超出了现有技术水平和规范,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技术可借鉴。
水电机组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同样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研究课题。基础技术、共性技术是实现水电设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技术。例如,适应多机型(包括高水头冲击式、中水头混流式、中低水头轴流式和低水头贯流式等)的水电机组核心技术,就是一项提升水电设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战略性工作。
四川、西藏将是开发“主战场”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发电量6.08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容量和经济可开发容量分别为5.42亿千瓦和4.02亿千瓦。但我国的水电资源分布很不均衡,西部多、东部少,特别是我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等5省(区、市)的技术可开发容量和经济可开发容量分别占到全国的67%和59%。因此,大力开发我国西南地区水电是“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方向。
从2010年水力发电企业的布局看,在西南诸地区中,四川、西藏占据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四川、西藏的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在1.2亿千瓦、1亿千瓦,这一可观数据令相关企业趋之若鹜。
2010年5月13日至16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北京通过审查。国家授权三峡滚动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个梯级,总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群。这被业界看作是启动四川金沙江领域、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水电开发的号角。
在四川,国电挺进大渡河,华能集团挥师岷江,三峡集团镇守金沙江,华电集团入驻杂谷脑河。在西藏,首座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由华能把持,其他企业也锁定各自目标。
此前,四川、西藏地区水电开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输送问题。2010年7月,随着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工程的投运,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成为解决川藏地区清洁电能外送华东、华中地区的可行选择。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开发川藏水电的信心。
——声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
展望未来,水电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水电装机容量应达到3.5亿千瓦,“十二五”期间新开工规模应达到1亿千瓦以上,水电发展任重而道远。为完成水电建设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好移民和生态环境问题,把水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移民的积极性。
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
中国水电从困难起步、艰难发展到当前的装机世界第一,用了百年时间。但从开发度、人均库容、人均水电装机等方面看,我们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距离,仍是发展中的大国。展望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发奋努力,继续探讨和推进中国特色的水电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等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十一五”规划中未能完成的约5400万千瓦水电开发项目,很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电力开发的思路,提出了要优先开发水电。“十二五”期间,常规水电开工目标已由6300万千瓦上调到83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目标也从5000万千瓦上调到8000万千瓦。
“十二五”水电发展前景广阔
“十一五”的五年,是水电“蹉跎”的五年。按照“十一五”规划,水电开工量7402万千瓦,但实际开工量2003万千瓦,仅占规划量的27.1%。
“十二五”的五年,被普遍认为是水电大发展的五年。以金安桥水电站、藏木水电站的核准以及金沙江中游鲁地拉、龙开口水电站通过环评为标志,“十一五”规划中未能完成的约5400万千瓦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释放。
优先开发水资源符合我国能源状况
水电发展对我国能源发展意义重大。根据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电力需求将达4.6万亿千瓦时(相应的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比2005年增加一倍多。
能源短缺,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挑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按现有开发力度,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可开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50年、100年。进口同样不能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0%以上,天然气的供需缺口则达到需求量的24%。更何况,进口石油、天然气不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贸易问题,而是与外交、政治、国防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探明保有储量中,可供建矿井的工业储量并不多,地质勘探程度很低。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的预测,按照煤炭供求关系,到2010年我国煤炭供应缺口2.7亿吨,到2020年,供应缺口将扩大到6.2亿~7.8亿吨。中国地质大学发布的报告认为,2010年原煤缺口5亿吨,石油缺口1.1亿~1.7亿吨;到2020年,原煤缺口将扩大到10亿吨,石油缺口将扩大到2.5亿~3.3亿吨。
由此看来,过多地使用化石能源,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的大气环境,还会因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不足,导致对进口的进一步依赖,使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受到很大影响。
相较而言,我国技术可开发水电的年发电量为2.47万亿千瓦时,可以折算为12.4亿吨原煤或6.2亿吨原油。早开发早得益,晚开发就等于每年有12.4亿吨原煤或6.2亿吨原油白白流走。
鉴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储量及开发条件有限,经济增长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快速提高的现实,势必将把发展水电提高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去认识,使人们在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积极大力进行水电开发,以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十二五”水电开发风生水起
2010年12月21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成果新闻通气会。中电联副理事长魏昭峰透露,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测算分析,“十二五”期间,在电源发展上将坚持优先开发水电。很显然,国家相关决策部门已经意识到,加快水电开发对实现我国长期节能减排目标、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电联的报告,“十二五”期间,水电开发的基调为继续加快开发、尽早开发完毕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中上游及其北干流、湘西、闽浙赣和东北等7个开发程度较高的水电基地,重点布局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雅鲁藏布江等水电基地。
到2015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84亿千瓦左右,水电开发程度达到71%左右,其中东部和中部水电基本开发完毕,西部水电开发程度在54%左右。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预计达到3.3亿千瓦左右,全国水电开发程度为82%,其中西部水电开发程度达到67%。抽水蓄能电站2015年规划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作者系英大证券电力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
设备市场容量超千亿企业策略应各有不同
随着水电大开发重启,水电设备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在水电开发提速的大背景下,受益最多的应是水电设备制造企业。按照水力发电设备单位千瓦成本1100元至1200元测算,未来几年新增1.2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所对应的设备市场容量将达到1300亿至1400亿元,平均每年达200多亿元,远超前几年的水平。
面对巨大的市场,设备制造企业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呢?业界专家的建议是,中小企业应加快联合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行业龙头企业则应加强基础研究和研制更大容量机组。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联合重组无疑是最为快捷的方式。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公室顾问孙凤鸣介绍,目前我国水电设备生产企业约有5000多家,但大多起点低,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只能参照国外的一些产品和样机,做一些消化吸收的工作。
这种局面无法应对日益发展的水电市场。从科研人员组成及经费投入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科研人数往往不到企业员工总人数的10%,科研经费的投入小于年产值的3%。而按照国外已有的经验,科研经费投入达不到年产值4%的企业,最多只能勉强维持生产。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设备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13.8万美元,日本每人每年9.5万美元,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只有3万美元。生产率低,产品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实现企业的扩张,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对于东汽、哈电集团等龙头企业,应该研制更先进的水电机组,加强基础研究。在先进机组方面,目前最热门的是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的关键技术研究。
例如,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14台100万千瓦机组)和乌东德水电站(10台100万千瓦机组)建设,均提出使用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要求,这将是世界上超大容量的高端产品,比现在三峡(单机70万千瓦)机组容量有大幅提高,技术难度增加,研制周期更长,部分技术要求和设计规范已超出了现有技术水平和规范,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技术可借鉴。
水电机组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同样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研究课题。基础技术、共性技术是实现水电设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技术。例如,适应多机型(包括高水头冲击式、中水头混流式、中低水头轴流式和低水头贯流式等)的水电机组核心技术,就是一项提升水电设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战略性工作。
四川、西藏将是开发“主战场”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发电量6.08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容量和经济可开发容量分别为5.42亿千瓦和4.02亿千瓦。但我国的水电资源分布很不均衡,西部多、东部少,特别是我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等5省(区、市)的技术可开发容量和经济可开发容量分别占到全国的67%和59%。因此,大力开发我国西南地区水电是“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方向。
从2010年水力发电企业的布局看,在西南诸地区中,四川、西藏占据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四川、西藏的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在1.2亿千瓦、1亿千瓦,这一可观数据令相关企业趋之若鹜。
2010年5月13日至16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北京通过审查。国家授权三峡滚动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个梯级,总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群。这被业界看作是启动四川金沙江领域、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水电开发的号角。
在四川,国电挺进大渡河,华能集团挥师岷江,三峡集团镇守金沙江,华电集团入驻杂谷脑河。在西藏,首座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由华能把持,其他企业也锁定各自目标。
此前,四川、西藏地区水电开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输送问题。2010年7月,随着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工程的投运,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成为解决川藏地区清洁电能外送华东、华中地区的可行选择。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开发川藏水电的信心。
——声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
展望未来,水电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水电装机容量应达到3.5亿千瓦,“十二五”期间新开工规模应达到1亿千瓦以上,水电发展任重而道远。为完成水电建设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好移民和生态环境问题,把水电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移民的积极性。
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
中国水电从困难起步、艰难发展到当前的装机世界第一,用了百年时间。但从开发度、人均库容、人均水电装机等方面看,我们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距离,仍是发展中的大国。展望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发奋努力,继续探讨和推进中国特色的水电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等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十一五”规划中未能完成的约5400万千瓦水电开发项目,很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电力开发的思路,提出了要优先开发水电。“十二五”期间,常规水电开工目标已由6300万千瓦上调到83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目标也从5000万千瓦上调到80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