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2010:三峡蓄水攀吻中国新高度
2011/1/4 10:38:25 新闻来源:三峡晚报—三峡新闻网
■事件回放
175米蓄水三峡工程成功收官
2010年9月10日零时,长江三峡工程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当时的水位是160.20米。
10月12日凌晨3时,坝前水位达到170.01米。
10月16日上午11时,坝前水位涨至172.85米,刷新了2008年175米蓄水期间所创下的172.8米历史最高水位记录。当时,记者在秭归县茅坪港看到,近坝上游库区水质清澈,消落带已没于水面以下。
10月18日22时,坝前水位达到174米。从170米到174米,三峡水库水位日均涨幅约0.6米。此时,三峡入库流量为14300立方米每秒,按长江防总的调度安排,三峡工程将出库流量调高至10200立方米每秒,略微小于长江上游来水流量,水位涨速明显放缓。
10月26日9时,经过46天零9个小时的“跋涉”,三峡水库坝前水位涨至175米。这是三峡水库首次实现最高蓄水位。走过18年的艰辛路程,褪去襁褓与青涩,三峡工程终于迎来了她的成人礼!
【最新访谈】
今日回访 蓄水后一切皆好
2010年12月26日9时,三峡坝前水位174.60米,从10月26日9时起,三峡大坝一直维持在174米的高水位。
如果从175米蓄水之前的10月18日22时算起,174米的高水位已经持续近70天。最新监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至今,枢纽建筑物、机组运行、泥沙、地震、水质、库岸稳定等各方面情况基本正常。三峡大坝经受住了考验。
25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了本报曾经探访的蓄水后的迁建小镇——兴山县昭君镇(高阳镇)。这里的香溪已成“香江”。兴山计划在这里修建一座桥,解决库区人民的出行难。
记者在现场看到,高阳大桥进入钢管拱吊装施工阶段,施工方介绍,预计2011年1月10日钢管拱可全部吊装到位,随后转入横梁、行车道板及桥面施工。大桥有望在春节前竣工。
26日上午,记者致电本报曾经报道过的老船工谭邦武的儿子。电话里,谭邦武的耳朵也听不清了,说话也很含混了。他的儿子告诉我们,谭邦武老人现在生活得还不错,就是天冷了,江上的风很大,老人都不怎么出门了。谭邦武在峡江里与风浪搏斗70余年,如今高峡平湖,昔日鬼门关已成水上高速路。
随后,记者又致电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黄在电话中给我们报喜,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获全国文物保护创新一等奖。三峡工程是人类创新的杰作,在这个杰作中又伴生了更多的奇迹。白鹤梁的水下保护就是之一。
【历史印记】
中国治水伟业新高度
175米水位的实现,标志着中国治水伟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三峡工程从此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中国人民赋予它的伟大使命。
蓄水至175米,效益首在防洪。三峡可拦洪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以武汉为例,这座千百年饱受水患之苦的特大城市,从此水患不再。在今年的7月,即便是面对比1998年更强的降雨,大武汉依然安然无恙。
蓄水至175米,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847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大亚湾核电站。三峡电能将照亮华中、华东、华南10省市区,辐射半个中国。宜昌将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电都”和中国“动力心脏”。
蓄水至175米,长江航运条件进一步改善。届时,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可直达万吨级船队,航运成本将降低四分之一。长江航道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相当于在中西部之间打造了一条“水上高速公路”。
蓄水175米,意味着三峡工程的水库调节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水库蓄水后,将充分利用调节库容,在枯水期向下游补水,以保障枯水季节下游航运、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在2006年百年一遇的大旱中,三峡水库为下游补水有效缓解了旱情。2009年蓄水过程中加大下泄流量,缓解了洞庭湖及鄱阳湖流域旱情。
人类的进步往往以厘米甚至毫米为刻度。三峡蓄水175,再次刷新中国高度。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技术水平,“三峡品牌”核心关键技术,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成为世界水电史上的奇迹,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我们的报道】
■2010年10月22日
《本报记者昨日出征走三峡》
《水厂泵房乘缆车追逐水位线》
■2010年10月23日
《昭君浣纱的香溪,如今成“香江”》
《库区回水在江津“摆尾”》
■2010年10月24日
《4年后,鄂渝断层将消失》
《本报记者成功航拍长江三峡》
■2010年10月25日
《巫峡深处朝日出 山平水阔大城浮》
《瞿塘峡两岸重现“猿声啼不住”》
■2010年10月26日
《175米试验性蓄水决策幕后》
《三峡新增电力将向鄂渝倾斜》
《深夜赶路 我们与蓄水赛跑》
■2010年10月27日
《三峡175,中国新高度》
【晚报声音】
10月26日上午9时,三峡大坝前175米红色标记线完全没入江水中。它标志着中国治水伟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三峡工程从此肩负起它的伟大使命,中国一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
175米蓄水三峡工程成功收官
2010年9月10日零时,长江三峡工程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当时的水位是160.20米。
10月12日凌晨3时,坝前水位达到170.01米。
10月16日上午11时,坝前水位涨至172.85米,刷新了2008年175米蓄水期间所创下的172.8米历史最高水位记录。当时,记者在秭归县茅坪港看到,近坝上游库区水质清澈,消落带已没于水面以下。
10月18日22时,坝前水位达到174米。从170米到174米,三峡水库水位日均涨幅约0.6米。此时,三峡入库流量为14300立方米每秒,按长江防总的调度安排,三峡工程将出库流量调高至10200立方米每秒,略微小于长江上游来水流量,水位涨速明显放缓。
10月26日9时,经过46天零9个小时的“跋涉”,三峡水库坝前水位涨至175米。这是三峡水库首次实现最高蓄水位。走过18年的艰辛路程,褪去襁褓与青涩,三峡工程终于迎来了她的成人礼!
【最新访谈】
今日回访 蓄水后一切皆好
2010年12月26日9时,三峡坝前水位174.60米,从10月26日9时起,三峡大坝一直维持在174米的高水位。
如果从175米蓄水之前的10月18日22时算起,174米的高水位已经持续近70天。最新监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至今,枢纽建筑物、机组运行、泥沙、地震、水质、库岸稳定等各方面情况基本正常。三峡大坝经受住了考验。
25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了本报曾经探访的蓄水后的迁建小镇——兴山县昭君镇(高阳镇)。这里的香溪已成“香江”。兴山计划在这里修建一座桥,解决库区人民的出行难。
记者在现场看到,高阳大桥进入钢管拱吊装施工阶段,施工方介绍,预计2011年1月10日钢管拱可全部吊装到位,随后转入横梁、行车道板及桥面施工。大桥有望在春节前竣工。
26日上午,记者致电本报曾经报道过的老船工谭邦武的儿子。电话里,谭邦武的耳朵也听不清了,说话也很含混了。他的儿子告诉我们,谭邦武老人现在生活得还不错,就是天冷了,江上的风很大,老人都不怎么出门了。谭邦武在峡江里与风浪搏斗70余年,如今高峡平湖,昔日鬼门关已成水上高速路。
随后,记者又致电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黄在电话中给我们报喜,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获全国文物保护创新一等奖。三峡工程是人类创新的杰作,在这个杰作中又伴生了更多的奇迹。白鹤梁的水下保护就是之一。
【历史印记】
中国治水伟业新高度
175米水位的实现,标志着中国治水伟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三峡工程从此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中国人民赋予它的伟大使命。
蓄水至175米,效益首在防洪。三峡可拦洪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以武汉为例,这座千百年饱受水患之苦的特大城市,从此水患不再。在今年的7月,即便是面对比1998年更强的降雨,大武汉依然安然无恙。
蓄水至175米,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847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大亚湾核电站。三峡电能将照亮华中、华东、华南10省市区,辐射半个中国。宜昌将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电都”和中国“动力心脏”。
蓄水至175米,长江航运条件进一步改善。届时,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可直达万吨级船队,航运成本将降低四分之一。长江航道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相当于在中西部之间打造了一条“水上高速公路”。
蓄水175米,意味着三峡工程的水库调节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水库蓄水后,将充分利用调节库容,在枯水期向下游补水,以保障枯水季节下游航运、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在2006年百年一遇的大旱中,三峡水库为下游补水有效缓解了旱情。2009年蓄水过程中加大下泄流量,缓解了洞庭湖及鄱阳湖流域旱情。
人类的进步往往以厘米甚至毫米为刻度。三峡蓄水175,再次刷新中国高度。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技术水平,“三峡品牌”核心关键技术,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成为世界水电史上的奇迹,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我们的报道】
■2010年10月22日
《本报记者昨日出征走三峡》
《水厂泵房乘缆车追逐水位线》
■2010年10月23日
《昭君浣纱的香溪,如今成“香江”》
《库区回水在江津“摆尾”》
■2010年10月24日
《4年后,鄂渝断层将消失》
《本报记者成功航拍长江三峡》
■2010年10月25日
《巫峡深处朝日出 山平水阔大城浮》
《瞿塘峡两岸重现“猿声啼不住”》
■2010年10月26日
《175米试验性蓄水决策幕后》
《三峡新增电力将向鄂渝倾斜》
《深夜赶路 我们与蓄水赛跑》
■2010年10月27日
《三峡175,中国新高度》
【晚报声音】
10月26日上午9时,三峡大坝前175米红色标记线完全没入江水中。它标志着中国治水伟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三峡工程从此肩负起它的伟大使命,中国一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