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值此第八个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认识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9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投身一线,勇攀高峰,为祖国的水电水利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此,我们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水电人致以崇高敬意!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金弈:让绿色低碳能源与绿水青山结缘
绿水青山如何能成为金山银山?让绿色低碳能源与绿水青山结缘是最佳选择之一,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能为绿水青山带来可持续的能量和经济活力,绿色清洁能源建设同时也需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工作。金弈,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公司副总工),一直在从事绿色低碳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991年毕业来到北京院后,他走遍了祖国的绿水青山,参与了多项水电和新能源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范围涉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林麝、川陕哲罗鲑、扁吻鱼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热带雨林、红树林,使工程占用的植被得到了修复,让众多的鱼儿坐上“电梯”“救护车”“游船”在大坝上下畅行无阻。多年来,他负责的工程获得了5项国家环保水保荣誉称号,其中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获得了“全国环保百佳工程”、“汾河环境改造工程”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 “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从2000年开始,他担任了生态环境部等多个行业专家,参加了Y下水电规划、三峡水电站扩机、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等国内多项大型水电工程技术咨询工作,为国之重器的建设出谋划策。为更好的交流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他先后担任了副主任委员在内的9个社会团体组织职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工作中不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论文写在绿水青山中,负责建成了国内第一批升鱼机和库区集运鱼船,填补了技术空白,研究成果荣获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授权国家专利10多项,主编发布了7项行业标准,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中国电建集团2021年度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带领研究团队创建了首届电力企业“卓越创新工作室”。
他一直在开展生态系统价值和生态补偿研究,那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布后,绿色低碳能源将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研究水电在双碳目标中的作用、地位和清洁能源本质,计算清楚其在建设、运营直至退役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他开展了《抽水蓄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与碳减排效益评估研究》,申报了国家及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碳足迹核算技术规范》的立项。
为了让绿水青山持续变成金山银山。今后,他将努力使更多的绿色低碳能源与绿水青山结缘。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韩冬:一滴水的长征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流入海,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建国七十余年来,我国水电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无数水电人,就如同汇入江河的一滴水。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集体的力量如江河浩荡,势不可挡。
一滴水的故事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源头至入海口,落差约6600米。各拉丹冬雪山的一滴水,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在此过程中,其蕴含的巨大水能资源,为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定的支撑。根据流域水电规划,金沙江河段水电梯级共规划“两库二十七级”,长江上游宜宾至宜昌河段按五级开发,长江干流规划总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5000亿千瓦时。6300公里的旅程,流经三十二座梯级,可以发三十二次电。千万亿滴水,汇聚成了浩荡的江河,汇聚成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强大动能。这就是一滴水的长征路。
刚刚荣获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韩冬博士,也是这样一滴水。
一个人的故事
韩冬,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出生于东北边陲小镇,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一生与水结缘。自2011年入职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来,便全身心投入到水电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实践之中。在十四大水电基地规划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包含六大约束因素的水电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建立了2035年前具备开发潜力的水电项目库。这一创新成果为国家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决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对于推动水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推动开展全国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规划研究,提出了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的四种模式,为水电行业的创新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雅砻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落地实施。推动开展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为确定抽水蓄能发展规模、发展布局提供了重要贡献。
锚定行业前沿,为政府决策与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作为核心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水电“十三五”发展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多项水电领域重量级国家规划研究工作,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入一线、躬身实践,参与多个国家重大战略性水电工程和抽水蓄能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全过程技术服务。
重视科普宣传,创新引领“小众”行业走向社会大众。他深知科技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因此结合新媒体的力量,创建了抽水蓄能行业分会公众号。韩冬博士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特见解,深入浅出地系统普及抽水蓄能知识,回应热点问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先后发表了《论抽水蓄能的十大关系》等原创科普文章,多篇文章单篇阅读量超过10万。此外,还发起并参与组织编制了抽水蓄能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韩冬博士始终坚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锲而不舍,先后获得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电建集团“青年岗位能手”、水电总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以及水力发电科学奖、电力创新奖、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中国电建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科技奖项。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邓磊:深耕抽蓄二十载 科技匠心追梦人
邓磊,国网新源集团抽水蓄能技术经济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全国水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控制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评审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国家电网公司实验室管理专家。自2004年研究生毕业,他与抽水蓄能结缘二十载,他是抽水蓄能行业建设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主持/参与多项工程调试,获行业级奖12项,参编专著2项,主参编国标、行标和团标10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论文30余篇。
他精于抽蓄机组调试和性能试验检测,是我国抽蓄抽蓄机组调试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扎根山水之间,先后完成10余座抽蓄电站30余台机组的调试/试验任务,全面筑牢了我国抽蓄自主调试的根基,其参与调试的宜兴电站迈出了我国抽蓄调试工程从国外厂商主导到国内自主实施的第一步,负责专业调试的响水涧电站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负责调试的洪屏电站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他参编专著《机组调试及试运行》和国标《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启动试运行规程》,为我国抽蓄调试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贡献了突出力量。他善于从调试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科研成果“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压力安全评价关键技术”获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入选国网抽蓄工程建设新技术。
他专于抽蓄行业调速系统的顶层标准制定和引领,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历经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及探索实践,他熟练掌握了调速器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维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制修订调速系统领域各级标准十余项,国行标可逆式水泵水轮机调节系统运行规程、技术条件、试验规程等系列标准成为指导我国抽蓄调速行业国产化设计、制造及大规模应用的成套技术规范。他总结多年专业实践经验,参编专著《调速器》,发表了《用于稳定计算的水轮机调速系统原动机模型》等多篇核心论文。他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研发了调速器事故录波系统,彻底解决调速器发生事故后无法追溯及快速定位解决的难题。
他牢记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孜孜不倦探索钻研能够改善提升抽蓄电站核心设备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如防止水淹地下厂房的核心安全设备进出水主阀,他创造性提出了改进方法并形成“进水阀的开启关闭方法、装置以及进水阀控制系统”发明专利等系列技术,应用于30多台抽蓄机组,有效避免了因主阀系统核心部件故障导致的工期延误、重大设备损坏以及重大经济损失,对提升设备本质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抽蓄行业科研与实践之星,他将持续推动抽蓄科技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抽蓄绿色调节电源作用发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翟俨伟:水电科技领域的青年先锋
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有一位名叫翟俨伟的科技工作者,他专业功底扎实,工作态度积极,获得了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的经历,既是个人的成长与奋斗,也是展现中国水电事业视域下无数科研工作者拼搏与成就的窗口。
攻克技术难题,开创科技创新新篇章
作为水电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他深知技术攻关的艰辛。他以水动力模拟与应用为突破口,带领团队开展了三峡水库水动力模拟与应用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利用科研院的软硬件资源和三峡集团的数据资料,自主研发了一维水动力模型,并进行了数十次的版本迭代,成功构建了满足理论分析、符合实际情况的三峡水库水动力模型和三峡—葛洲坝区间水动力模型。团队提出了非控区间入流的修正方法,校正了2020年三峡入库洪水过程,最大洪峰量值与权威机构结果基本一致。团队进一步通过设计上百种工况,完成数千组数据计算,探明了葛洲坝水库水位振荡成因、提出了三峡库区长寿段水位控制条件。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水动力调控模拟的精度,还为提升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水平、修正三峡—葛洲坝区间不平衡水量、避免水库优化调度发生库区淹没等长期困扰一线业务工作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除了水动力模拟,翟俨伟还深入研究了含沙水体中弹性材料空化空蚀机理,研究潜在的抗空蚀材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他通过搭建电脉冲诱发空化泡系统和超声空蚀实验系统,研究了弹性边界附近的空泡动力学特性及弹性材料抗空蚀机理,揭示了弹性边界对空泡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不同弹性边界的形变规律,发现弹性材料的空蚀临界距离,提出了抗空蚀弹性材料的弹性模量范围。这项研究成果为减少过水构筑物空蚀损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积极承担责任,助力行业发展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翟俨伟始终秉持着对事业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不仅在科研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还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和三峡集团科研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为水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断学习,持续提升
在追求科技创新的路上,翟俨伟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拓展视野。每年,他会定期奔赴现场一线,与一线同志深入交流,了解业务实际情况,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水库调度所涉及的水动力问题,结合现场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情况或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并及时反馈相关进展。真正做到问题来自一线,研究为了一线。
展望未来,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未来的道路上,翟俨伟将继续致力于科技创新,继续发扬不畏艰险、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伍梓:理论创新探索前沿 实践应用服务国家
伍梓,清华大学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担任国际SCI学术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和Journal of Hydroinformatics副主编;ESCI 期刊 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学科编辑,以及中文核心期刊《水力发电学报》责任编辑、《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发表于以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 Oceans) 为代表的相关领域顶级期刊。获2018年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P3 Award。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伍梓长期从事环境流体力学、生态水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关注自然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流动输移过程,基于“生态泥沙”概念发展统一理论框架描述微生物、泥沙、污染物等主动或被动粒子的输移特征及其水环境、水生态效应。围绕有效防治调水工程生物入侵、合理预测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强度、科学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影响等国家重大需求中亟待深入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影响水体中颗粒浓度时空分布的直接和间接基本过程为突破口,形成了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发现了新的粒子运动特征标度关系,提出了基于非线性速度变换的原创理论,拓展了经典分离变量法的应用范围,揭示了关键过程导致的反常扩散物理机制,量化了粒子运动偏好与湍流扩散对于输移统计特征的相对贡献。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发展了黄河流域干支流水沙-水环境-水生态耦合演化模拟技术,开展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性评价、提出重要河段的水-沙-温阈值和适宜水沙过程,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
教育教学方面,积极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回国工作3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环境流动输移过程》、《生态水利工程》课程,始终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以课程思政为基本抓手、将价值塑造作为第一要务,把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贯穿课堂知识讲解和传授;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组织带队赴海外开展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感受迥异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校教授、学生,以及工作在工程一线的企业工程师开展交流互动,探索专业研究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接触工程实践,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罗魁:御风逐光,筑梦新型电力系统
罗魁,中共党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IET皇家特许工程师(CEng),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可再生能源并网咨询专家,丹麦科技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新能源并网分析、运行控制、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研究与咨询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国网公司科技项目20余项,中国工程院等战略咨询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著作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罗魁同志长期从事新能源并网分析、运行控制、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研究与咨询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战略咨询、科技规划及国际交流工作。
在科技攻关方面,针对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消纳难题,提出了考虑资源及电网适应性的风电与电网协调优化规划模型与方法,开发了新能源并网规划辅助决策工具并在区域/省级电网应用,优化了“三北”地区风电并网规模与时序,提升了风电并网消纳水平;针对新能源并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难题,提出了新能源等多类调频资源梯次协同控制方法,开发了电网频率安全调度运行辅助决策工具并在西北电网应用,提升了区域电网频率安全水平和新能源承载能力,相关成果获得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战略咨询方面,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分析-防控体系,指导了青海、甘肃等高比例新能源省份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构建,相关工作获2023年中国电科院软科学一等奖;提报的1份选题建议“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长周期储能方式是什么?”入选2023年中国科协十大工程技术难题,促使学术界、工业界的科技工作者探索和实践何种长周期储能技术能够满足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对于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特别是极端天气下的供电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交流方面,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借调期间,罗魁同志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事工作和合作,提出了西非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并网技术方案和建议,并推动了国网公司和西非国家及IRENA之间的技术、经验共享,受到多方认可和赞赏,IRENA总干事表示“可再生能源大国不仅仅表现在装机容量大,更体现在愿意分享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和经验上,国网公司做了很好的表率”。回国后,编制的相关报告为中非能源电力合作提供了智库支撑。
罗魁同志扎根科研一线,以严谨的科研精神、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奉献精神,多次荣获中国电科院先进工作者称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为实现双碳目标及能源转型,罗魁同志将继续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道路上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不懈的奋斗精神逐梦前行。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周扬:在自然大地上留下科研的印记
野外工作是科研的源泉,是理论的实践,更是真理的探索。这是周扬从事科研工作坚持的想法。早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他就对野外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在秦岭集昆虫,识植物,在黄土高原堪地形,断剖面,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坚持野外工作的种子。从事科研项目之后,他经常奔波于崇山峻岭、荒漠戈壁、河湖湿地之间,面对未知的自然环境和风险,该采集的野外样品他从未退缩。野外考察让他对山地、河流、沙漠、草原生态系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让他明白了自然的变迁是有选择性的,任何生态格局的形成是都是物种对生存条件选择的缩影。他说“自然的千变万化是诗意的韵律,但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规律的演变方向,我一直想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弥补工程活动所产生的次生效应,从而对自然的干扰降到最低。”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西南地区生态脆弱区,然而梯级水电开发在金沙江流域逐步开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仍有很多的未知性。为此,他深扎西南地区,爬高山、踏雪路、穿河流、钻年轮开展了丰富的野外工作,获取了绝对的科研一手数据,利用树木年轮技术、遥感、气象等野外实测+遥感+数学的方法,探索区域的气候变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植被的影响,同时发现区域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结合区域特点,开展植被-侵蚀之间的互馈机理研究。从水域-陆域-空域揭示了多重维度下梯级大坝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在相关领域发表了系列论文,并根据西南干热河谷的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形成的特殊水热条件为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习近平主席曾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嘱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科技工作者践行的准则,也更加坚定了他对野外工作的肯定。在未来科研工作中他希望继续将实践和理论、野外和实验统筹兼顾,把科技成果带到日常中,在自然大地上留下自己的科研印记。作为新时代科教工作者,国家和社会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挑战,他想惟有不忘初心,潜心研究,才能守护青山绿水,服务祖国山河;惟有牢记使命,悉心育人,才能绽放最美芳华,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杨光:“一带一路”的坚实践行者
杨光同志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现任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水电与水务部副处长。从事国际水利水电工程十余年,曾任中国水电(赞比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水电博茨瓦纳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先后不同程度参与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百余个,拥有丰富的国际水利水电工程实践经验。近年来,他积极投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实干笃行显担当
杨光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始终秉持着“创新、奉献、坚韧”的科技工作者精神,敢于挑战自我,积极探索开拓;乐于合作分享,促进共同进步;坚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投身海外越重洋
杨光同志在担任中国水电(赞比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期间,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工作,推动项目签约生效总合同金额2.2亿美元;担任中国水电博茨瓦纳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期间,管理项目总合同金额约5亿美元;担任电建国际公司水电与水务部副处长期间,组织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评审及相关会议150余次,完成评审项目100余个,为区域总部的市场开发和履约监管提供了积极支持,长期的不断改进加强项目参与各方对技术支持工作在项目开发全局中的引领作用。多年的国际工程经历为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笃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国际交流展华采
杨光同志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国际部副主任、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工程能力评价考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土木工程学报审稿人等,长期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近年来,他参加行业内相关大型国际会议近20次,包括2023世界水电大会、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7届大会、水库大坝与水电可持续发展及能力建设圆桌论坛等,并多次在会议上作报告,内容涉及大坝安全、移民环保、岩土工程、能源转型、智能建造等专业内容。同时他还积极组织2023国际水电发展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主持中国科协大坝安全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和国际大坝委员会青年专家网络研讨会,积极在国际水利水电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科技创新谱真章
杨光同志长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主要方向为大坝安全及智能管理技术等。2018年获批电建集团科技项目立项“大坝安全评估智能管理技术研究”,将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水电工程领域。在研究的基础上,以“基于AI的大坝安全智慧评估平台”参加2018年度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历时9个月,从265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二等奖,为建筑类央企最好成绩。此外他陆续参与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项8项,集团级奖项4项,参编中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1部,外文译著1部,授权国家专利1项,软著2项,发表论文17篇,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科技创新谱写水电美丽篇章。
2024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韩款:日积月累 清风徐来
2007年,韩款加入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部,自此,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移民规划到后期扶持,又从生态治理到移民专业回归,看似不断变换角色,实则从未脱离“水”之初心。
第一站移民规划。在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可研阶段,韩款作为项目负责人,创新性提出了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规划作为移民生产安置规划前提、并将养老保障资金参与生产开发资金平衡的同步规划理念,以目标贡献作为安置规划前提,释放生产安置有效环境容量,降低了生产安置规划压力,提高规划目标保证率和资金利用效率,这一举措丰富了生产安置内涵,也刷新了行业进度记录。
第二站是后期扶持。2015年,韩款受原云南省移民开发局邀请,加入了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组,期间,她不仅作为主要起草人对移民政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完成了纲要编制和全省移民干部培训任务,还积极组织移民专业对规划进行解读、研究,组织完成了“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基于“博弈论”的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研究”、“移民后扶'十三五'规划电子沙盘管理信息系统”等20篇专业论文,为移民后扶专业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年,她还承接了云南省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综合设代和监督评估考核管理工作机制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缺乏指向性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研究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结果应用方案,为《云南省大型水电工程移民综合设计(设代)考核办法》、《云南省大型水电工程移民综合监理考核办法》、《云南省大型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独立评估考核办法》系列文件出台提供了直接的编制基础。
第三站是生态治理。2017年,顺应中国电建集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业务需求,韩款转入生态环境治理版块,为了更好地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她自主开展环保清淤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白洋淀种质资源保护清淤方案研究5项,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9项;总结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和广州黑臭水体治理等实践经验,主持编制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项目生态环境调查作业指导书、清淤工程设计标准及工艺选择指导手册,完善了公司业务指导体系。
如今,她已回归移民专业,丰富的专业经历回馈给她更科学的思维方法,短短2年已取得行业技术标准参编3项、专著参编2部、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科技奖励1项的丰硕成果。未来,她还会继续坚定在水电建设之路上行走,用踏实的脚步走出技术创新的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