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10/12/23 11:45:10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广网北京12月21日消息(记者费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中电联第五届理事会2010年的工作,听取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情况的报告以及关于中电联201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审议有关议案,研究部署中电联明年的各项工作。

  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电力供应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电力工业在电价调整不到位、火电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以大局为重,加快电力建设,发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底的5.17亿千瓦增加到2010年底约9.5亿千瓦,年均增长8000多万千瓦。电网方面,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全面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5%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二是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核电也得到共识,“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力度空前,使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在200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8.74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09年的68.5%;风电装机容量连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09年的25.6%。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2009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电源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更加合理。

  三是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云广、向上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51.1%。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供电能力大大增强。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四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通过结构调整,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2009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05年下降30克/千瓦时,达到340克/千瓦时,提前完成了“十一五”355克/千瓦时的目标,位居世界先进水平之列。线损显著下降。2009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比2005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二氧化硫总量控制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目标,单位发电量污染物排放量、耗水量等均显著下降。

  五是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特高压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