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躬身投入科技攻坚 勇担重任逐梦未来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2023/6/20 16:58:11    新闻来源: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让我们一起认识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投身一线,勇攀高峰,为祖国的水电水利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此,我们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水电人致以崇高敬意!



心系水电责任永恒 科技创新铸就梦想

——“最美科技工作者” 杨梅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梅,正高级工程师,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副经理,能源行业水电电气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全国大型发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抽水蓄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

杨梅同志28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生产一线,先后完成了40余个水电项目的设计和咨询工作,十多次踏入非洲和东南亚水电工程现场,几百次奔波于国内工程现场。12年潜心于世界最大装机规模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与建设,2021年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现场工作90余日,圆满完成两台机组冬奥保电的设计任务。设计成果获“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奖”,“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水电行业优秀工程一等奖”,“中国电建集团优秀工程勘测设计一等奖”等,获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中国电建集团公司、国网电网公司等科学技术进步类10余项奖项;制(修)订标准10余项,其中在编的《抽水蓄能电站交流励磁变速机组工程设计导则》为变速机组领域国际首例;著作、论文和专利近20项,包括《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技术》(发电电动机及变速机组部分)、抽水蓄能电站《通用设计》和《通用设备》、《开关站通用设计》、《中国水力发电技术发展报告》等。

2010开始,致力于我国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担任项目负责人和主设完成多项研究课题和专题报告,承担中国首例丰宁交流励磁变速机组工程设计和建设工作,实现了中国抽水蓄能领域变速机组“零的突破”,提出了多项变速机组自主化研发制造的关键技术要点;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满足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2台机组、多机型(定速和变速)、多启动方式、多出线回路的电气主接线;首次研究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地下厂房含定速、变速机组及配套设备的合理、安全、经济的布置型式;现场解决了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接入世界第一个±500kV柔性直流电网调试阶段特殊技术问题;在国际水电行业首次研究并应用于丰宁电站庞大枢纽工程的全厂网络化智能照明系统,创造出智能运行、方便维护、“绿色”节能、安全舒适的电站光环境;精心策划、深入研究并精细化设计丰宁电站三维电缆桥架和电缆智能敷设系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始终引领和实践超大规模丰宁工程的三维策划、设计和应用;担任项目负责人和主设在我国首次完成全功率变频抽水蓄能技术应用研究。

杨梅同志注重团队协作、科学组织、精心设计;专业技术发展身先士卒,科学技术创新刻苦严谨,同时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多种高质量、高效率的设计和技术管理方法。杨梅同志曾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工作作风刻苦、钻研、务实、创新,展现了新发展阶段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投身清洁能源建设 逐梦深远蓝海

——“最美科技工作者” 李帅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工程师李帅,中共党员,从事水工结构、漂浮式海上风电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多项科技课题;参与及修订2项行业标准,参与编著行业报告2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SCI及中文论文6余篇。

一、聚焦行业关切,推动学科发展

随着高拱坝服役时间的增加、坝体遭受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坝体结构可能出现混凝土老化、结构损伤等问题。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需要,实时评估大坝的健康状况,最大程度减小潜在灾害损失,以高拱坝模态参数识别及健康监测为切入点,首次针对高拱坝布设基于环境激励的原型振动监测系统并识别模态参数,扩展了模态分析的实现手段,克服了基于强迫振动和地震记录识别的诸多限制;提出优化HHT算法提高识别精度,并提出高效率的模态参数自动识别算法SSI-BSS-HT,适用于长期连续快速模态参数在线识别;自动分析300m级拱坝一年的振动监测数据,揭示高拱坝自振特性与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更新以表征真实工作性态,为后续的抗震分析复核及混凝土特性演变规律分析奠定基础。开发的高拱坝健康监测系统成功运用于拉西瓦、小湾等工程。

二、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双碳目标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提升清洁能源比例的重要举措。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对行业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以“服务、引领、责任、价值”为核心理念,以创新融合工程项目为载体,提炼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核心技术难点,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在国家重大需求中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我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实际行动推动行业整体降本增效,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参与众多咨询审查水电、风电项目,大大节约工程投资并加快新能源工程建设进度。

三、投身深蓝远海,勇攀科技高峰

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发展仍处于样机示范阶段,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形成,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为实现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针对存在的关键问题,深耕漂浮式海上风电核心技术领域攻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平台设计、开发创新基础形式、多学科融合交叉、一体化仿真技术等研究,推动项目降本增效,保证设计安全可靠,积累一大批科研技术成果,撰写发表论文2篇,专题报告2本。参与揭榜国家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并审查全国首个大型漂浮式风电项目,有利推动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商业化进程及科技创新引领。



扎根基层 勇于创新

——“最美科技工作者” 杨超

杨超,现任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科技成果主管,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创新研究工作。曾获得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人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超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担任过项目技术员、技术质量部主任、技术负责人、执行经理、项目经理、公司科技主管等职务,从事水电站施工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长期身处生产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作为技术负责人,依托松江河石龙水电站发电厂房工程,开展混凝土肘管模板整体吊装技术攻关,总结形成了《肘管模板制作及整体安装施工工法》(省部级);依托松江河双沟水电站生态泄水工程,开展高水头条件下有压导流洞封堵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高水头水下悬浮漂移封堵施工工法》(省部级),取得《高水头下悬浮飘移封堵器》实用新型专利1项;依托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开展复杂作业条件下有压泄洪洞底拱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研发一种可通行60t自卸汽车的隧洞底拱衬砌模板栈桥台车,取得《模板栈桥台车》发明专利1项、《具有摆动式引桥的栈桥台车》等实用性新型专利6项;依托敦化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开展700米级超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种超径厚比钢卷焊接预热清扫装置》发明专利1项、《一种钢管衬砌回填模板机构及支撑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究成果经中国电建集团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主体工程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参建的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获得“2023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目前工程正努力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自担任公司科技主管以来,申请知识产权(含软件著作权)11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软著18项;取得知识产权证书(含软件著作权)1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8项、软著17项。组织企业级工法修编与评审,发布企业级施工工法31项;申报省部级施工工法14项,其中河南省级工法3项,中国电建工法11项;取得河南省级工法3项。组织制修订公司参编的技术标准12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6项、团体标准3项。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助力企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是留给杨超等水电行业科技工作者的新课题。科技创新工作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最美科技工作者”李新宇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李新宇,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员代表。扎根国家重大水电工程一线近20年,长期从事水工材料设计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材料设计和相关研究,主持其他重大水电工程水工材料科研项目12项,在大坝混凝土骨料料源优选及复杂岩性料源应用技术、低热硅酸盐水泥高抗裂大坝混凝土配制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创新

提出了大型水电工程大坝混凝土骨料料源优选原则。针对白鹤滩水电站混凝土综合性能要求高且混凝土方量大,大坝混凝土骨料料源选择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在系统探明不同岩性人工骨料混凝土性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母岩性能、人工骨料品质及混凝土性能、料场开采运输、温控防裂、移民征地、环保水保、全生命期工程投资等因素,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大坝混凝土骨料料源选择原则,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水电工程混凝土骨料料源选择提供重要理论技术支撑。

创立了复杂岩性混凝土骨料料源利用技术。针对水电工程复杂岩性开挖料利用率低这一工程难题,提出“薄层堆存、厚层回采”的开挖料均化方法,制定复杂岩性骨料开采和均化施工技术指南,保证了大型水电工程复杂岩性开挖料高效高质量利用。相关成果被《水电工程料源选择与料场开采设计规范》NB/T 10238-2019等标准采纳。

开发出低热硅酸盐水泥大坝混凝土应用技术。针对“复杂环境下300m级特高拱坝混凝土温控防裂难度大”的世界挑战,探明了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性能发展规律,提出了与大坝混凝土性能相适应的温控方案和施工技术,创建了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应用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了白鹤滩300m级无裂缝特高拱坝高质量建成。

在近20年的工作中,一直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勇于挑战重大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发表论文21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主参编国家/行业/团体标准6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行业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成果推广应用于白鹤滩、锦屏二级、杨房沟、柬埔寨桑河二级、乌干达卡鲁玛等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成效显著。



做践行科学家精神先锋 争当科技筑坝时代新人

——“最美科技工作者”刘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科院水电中心主任、结构所所长,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复杂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寒复杂条件混凝土坝建设与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1项,长期带领团队攻关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一是合作提出超高坝防裂仿真分析方法,支撑世界最高坝建设。基于经验总结,与团队一起提出了超高拱坝防裂仿真分析新理论,并据此确定了数座300m级超高拱坝的防裂设计方案。自2009年起,带领团队连续4年多在世界最高坝锦屏一级拱坝工程现场指导防裂工作,克服了泥石流等不利因素,及时反馈优化设计,解决了超高拱坝防裂与进度兼顾难题。2012年起,带领团队为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的拱坝设计建造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持,为实现无缝大坝奇迹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二是组织研发混凝土防裂智能温控系统,数字赋能坝工建设。作为当时涉水领域最年轻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围绕高寒复杂条件混凝土坝建设与运行关键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发明并研发了混凝土防裂智能温控系统,使混凝土施工关键环节由人工经验模式进入机器智能模式,在提升了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该项技术得到了行业高度认可,在世界海拔最高碾压混凝土坝大古工程等16个工程中推广应用。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保障了工程高质量建设,并通过专利技术的转让服务新增收入1.6亿元。

三是用科学分析成果助力中国水利水电走出去。运用仿真分析方法对赞比亚下凯富峡工程进行优化,仅建基面优化一项就节约了上千万元,参与柬埔寨桑河二级、坦桑尼亚朱利叶斯~尼雷尔等国际工程的科研咨询,参与撰写国际大坝委员会技术公报,为中国水电高质量走出去贡献了力量。

“科研始终围绕生产实际需求,在解决工程问题中取得突破性成果”是刘毅一直以来科研工作的准则,也正是秉承这样一种精神,刘毅团队的研究成果在锦屏一级等数十个国家重大工程中应用,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团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刘毅本人也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被评为水利领军人才、水电英才等荣誉称号。



坚持守正创新? 提升综合素质

 ——“最美科技工作者”杨晓蕾

杨晓蕾,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工程分院院长,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BIM技术专家,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员代表。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利信息化、数字孪生工作。

杨晓蕾自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树立了不骄不躁、扎实肯干、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他先后参与了近百个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工作,担任负责人的有近30项,其中包括南水北调、北京冬奥会水保障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工程,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7篇。

在工作中他潜心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如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他对输水系统过渡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优化了输水系统设备布置,先后参与南水北调总干渠工程、南水北调环路供水工程、通州支线工程、密云调水工程、河西支线工程的水力过渡过程分析,提高了设计院技术自主能力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在北京冬奥会水保障工程中他首次提出了水工建筑物与冬奥会场馆功能兼顾、景观协调的设计方法,大胆创新采用“非溢流堆石混凝土重力坝+竖井式溢洪道+坝后生态恢复”的生态堆石混凝土重力坝技术,解决了高山峡谷地区水工建筑物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坝溢流段+面板堆石坝非溢流段”坝型,造型与周边雪车雪橇中心和奥运村景观融为一体;水池设计为集“蓄水+行洪+曝气+停机坪+景观”的多功能一体化建筑物,解决了高填方基础建设蓄水建筑物的防渗漏、行洪和兼顾赛时救援功能以及景观协调问题;在设计中考虑对融雪水及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降低了能耗,践行了绿色办奥的理念。

202111月,杨晓蕾被破格提拔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承担起我院数字化建设发展、研究与实施的统筹工作。他主持编制了“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BIM发展规划(2022~2025年)”,确定了设计院未来三年的数字化发展方向。

从传统的水工设计到前沿的数字化、智慧水务、数字孪生建设,杨晓蕾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他先后被评为局级优秀共产党员2次,院级优秀共产党员4次,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设计院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获得优秀设计奖、优秀咨询奖等奖项十余项。



教书育人潜心问道? 践行国家重大战略

——“最美科技工作者”刘晓丽

刘晓丽,清华大学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首席科学家。担任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ICGdR)地质系统多尺度与多场过程分析分会(MMPG)主席、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渗流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等。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领域副主编、《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Geomechanics and Geophysics for Geo-Energy and Geo-Resources》、《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及国内核心期刊《工程地质学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等编委,发表SCI/EI论文180余篇,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4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8),以第1完成人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绿色矿山学会一等奖等5项。

刘晓丽长期从事大坝与坝基渗流-应力耦合过程、TBM隧道掘进岩-机相互作用、地下能源与渗流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程。近年来主持和完成40余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水利水电等工程项目。围绕“地下工程安全高效掘进”目标,以智能建造技术为突破口,开展了理论创新、技术发明和重大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了系列创新成果:创新了水岩耦合多元关联分析理论,夯实了多场耦合复杂条件下地下工程安全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发明了围岩变形-渗流协同控制技术,解决了地下工程灾害频发的难题;提出了地下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体系,支持了地下工程高效施工的重大技术攻关。相关成果服务于国家水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雅下水电开发,积极践行国家重大战略。

从教15年,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积极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努力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工程计算机制图》、《岩石力学》、《地下工程结构》等课程,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指导本科生《认识实习》、《地质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类必修课程和《实验室探究课》、《水工结构实验原理与认识》等实践类选修课程,多次带队赴大江南北偏远工地进行实践,不断创新打造实践课程育人模式。



知难而上 奋斗青春路

——“最美科技工作者” 荆逸然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高级工程师荆逸然,中国电科院先进工作者,国际化先进个人,IECTC122工作组专家。她工作积极,勤于思考,入职短时间内就陆续参与了院士牵头的多项国家级、公司级科技项目,围绕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快速成长为院士团队的核心科研攻关力量。参与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2项,发表论文十余篇,撰写发明专利十余项,参编著作2部。获院科技进步奖2项,公司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电力创新奖标准奖一等奖等奖励。

面向生产,脚踏实地,荆逸然积极投身实际电网建设运行的科研攻关。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将阿里电网与藏中电网相联,投运后将彻底结束阿里地区长期孤网运行和长期缺电的历史,对藏族同胞的生活改善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负荷小,又位处末端电网,其安全稳定控制策略非常复杂。在巨大的挑战前,荆逸然勇挑重担,独立承担了低周减载和快速解列的计算分析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荆逸然加班加点集中计算,终于与大家共同攻克了长链式末端薄弱电网一个个复杂特异的特性和控制难题,按期保障了阿里联网工程的顺利投运,在重大工程攻关中锻炼了业务水平,提升了科研能力。此外,荆逸然不畏挑战,潜心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科研探索与理论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并独立承担了“基于Lyapunov泛函的系统稳定域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的科研攻关工作。传统且经典的问题总是难以突破,面对巨大挑战,国内外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文献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荆逸然与项目组积极研讨技术路线,扩大技术检索范围,抱着虚心的态度,请教专家,拉着同事开会讨论,提出了跨领域融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发表在会议上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1项最佳论文,2项最佳汇报奖励。

发挥特长,多元发展,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工作。IEC TC122技术委员会是我国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比较有代表性的重要委员会,由中国、日本、德国、印度等多个国家专家成员构成,对于标准的争夺异常激烈,每一次交锋都是各国技术力量和专业实力的对抗。荆逸然利用自己海外留学的经验,对新国际标准的成功立项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多次讨论与汇报中利用专业的表述展现中国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实力,利用清晰条理的回答,消除各国专家的疑问,说服了各国专家,推动了新的国际标准顺利立项,并迅速展开了标准的编写工作。

荆逸然在工作中从不退缩,她坚信“没有平凡的工作,只有精彩的人生”,她脚踏实地,用扎实的每一步书写出了乐岗敬业的精神,活出了精彩的科研人生。


脚踏实地践行国家战略 锐意进取助力生态保护

——“最美科技工作者” 唐彩红

唐彩红,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中共党员,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中国大坝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员代表、Watershed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青年编委。主要从事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水利工程影响下水动力水质模拟、水环境与水生态效应等方面研究,发表期刊论文36篇,其中SCI一区TOP12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4篇,授权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金等科研项目8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2013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唐彩红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是一名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样品采集、室内实验、模型模拟等手段,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动力水质模型,提出了针对输水干渠突发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估、水质预测与事故预警机制,有力支撑了中线工程沿线及首都北京的水质安全;系统梳理了雄安新区白洋淀历史及现状条件的水文、水环境及水生态演变过程,模拟分析了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流域内和跨流域生态补水工程对白洋淀水环境的改善效果,提出了最优的生态补水策略,为雄安新区建设保驾护航;深入践行长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针对母亲河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多样性降低、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开展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河流连通性评估、水生生物种群与群落演变、水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等研究,完善了连通性评价方法,构建了水生生物生境模拟模型,深入探讨了三峡大坝、小浪底水库、飞来峡水利枢纽、漫湾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建设对长江四大家鱼、黄河鲤、广东舫、中国结鱼等水生生物栖息繁殖的影响,为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唐彩红牢记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结合自身水利、生态、环境的多学科背景,积极推动构建华北电力大学以水电能源为基石的“水利+生态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讲授《水环境保护》、《环境水力学》和《生态水力学》等课程,积极探索建设“思政+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型育人体系;并获华北电力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优秀班主任等荣誉与奖励。

唐彩红老师潜心科研、积极创新,不忘初心、教书育人,用实际行动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培养水利行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聚焦“水能城”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最美科技工作者” 刘海宇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海宇,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建集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员代表。

刘海宇同志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20余项水电项目勘测设计及相关科研工作,在高拱坝设计、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高堆石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和科研经验;根据公司转型发展需要,2017年该同志转向市政环境相关的业务领域发展,参与策划了数百项市政环境类项目技术把关及相关设计和科研工作,为公司的在市政环境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参与行业规范编制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目,获得省部级、市级优秀勘测设计奖10余项,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刘海宇同志潜心钻研沥青混凝土筑坝技术。去学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高173.2m,心墙最大高度132m,是已建最高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址区岸坡陡峻河谷狭窄,加剧了去学水电站的工程难度。针对“超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设计”、“超高沥青混凝土心墙防渗结构”、“超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控制指标研究”、“沥青混凝土心墙接头材料和型式”、“沥青混凝土大剪切变形防渗性研究、水力劈裂性能”、窄陡河谷地区的“全洞式溢洪道”结构布置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计算分析,取得了丰富而扎实的科研成果。《170m级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获得中国电机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去学水电站勘测》、《去学水电站设计》分别获得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优秀勘测设计一等奖。

雄安新区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解决了入淀水质超标、白洋淀生态景观恢复等关键技术难题,解决工艺参数设计、填料种类搭配、引水方式、湿地内进水方式等问题,在湿地设计中采用了纯生态、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项目获得2021年度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刘海宇同志,服从工作安排,践行国家双碳战略,聚焦“水能城”,助力公司转型发展,工作中重视科研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转型核心技术的培育,践行着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担当。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