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华章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水电发展的成功实践
8月26日,随着“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的铭牌在华电云南石龙坝水电厂徐徐揭幕,标志着我国水电已走过百年。一百年前,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的爱国人士在云南螳螂川集资筹建了两台24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历经7次扩建,于1958年装机容量达到6000千瓦。石龙坝水电站建设揭开了我国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水电技术设备,自建、自管、自用的序幕,造就了我国第一支水电工人队伍。
2003年1月16日,石龙坝发电厂正式划转华电集团。自此,带着我国水电起点的荣耀,华电集团水电建设足迹踏遍了云、贵、川、闽的山山水水。如今,华电集团水电装机达1507万千瓦,在五大发电集团中位居前列。成立至今,水电累计发电量达150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5300万吨标准煤,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亿吨。
探索一种模式
从乌江开始,我国水电建设迎来了流域梯级开发模式的转变。作为第一家流域水电开发公司,乌江公司将已建的乌江渡水电站作为初始资本,把全部利润投入公司扩大再生产,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方针,经营和开发乌江干流贵州境内9座梯级电站。单个业主统一负责一条河流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在乌江闯出了经验。
2005年5月,乌江流域大型复杂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控系统投入运行,基本形成所控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生产管理机制。目前,各梯级电站中,60万千瓦发电企业用人不到100人。通过科学的梯级联合调度,每年可增加发电量15亿千瓦时,相当于不增加一分钱投资、不淹没一亩土地、不迁移一户人家便可获得一个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中型电站的效益。
乌江公司投资建设了乌江流域卫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过覆盖全流域的136个卫星遥测站,迅速、准确、自动传递流域水情信息,提高了乌江流域防洪度汛、实现梯级水能优化调度及防灾减灾的水平。2008年11月,成功调度了非汛期两百年一遇的洪水。
为预防大型水库群诱发的地震,乌江公司投资兴建了我国第一个流域水电站地震台网。34个地震台分布于乌江干流600千米范围内,不但为水库安全施工提供了参考,有效防止地质灾害,还将为水库诱发地震的科学研究提供详尽资料。 “乌江模式”的成功实践,带动乌江流域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历经18年建设,乌江公司在股东没有追加资本金投入情况下,投产水电装机754.5万千瓦。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枢纽建成后,可使乌江航道延长到401千米,500吨级船舶可从遵义县的乌江渡到达重庆涪陵地区。乌江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形成的乌江经验,成为我国流域梯级开发的一面旗帜。
描绘一片风景
福建华电池潭水电厂大坝建成投产后,形成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大金湖。大金湖拥有被誉为“海峡西岸一明珠”的福建泰宁丹霞景观,8月2日,作为“中国丹霞”组成部分,大金湖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在乌江贵州索风营水电站,水电与环境的和谐美景处处可见:水库变成了深邃的湖泊;电站两岸的山坡覆盖着茂密的植被,猕猴、藏酋猴在复植的果树间自由栖息。为保护地面植被,发电设备全部装在大山肚子里;绿水拥着大坝,几个小小山洞和承载着强大功率的输电线,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入夜,听不到机器轰鸣,只有夜莺低唱,虫声相和。
在大型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都最大程度地考虑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尽量避免大规模明挖造成对地表环境的破坏,优化调整部分工程布局。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共减少206.24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和23.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相应减少弃渣量206.24万立方米,减少受影响的植被面积7.2万立方米,减少料场开挖30万立方米,有效保护了工程建设区的现有植被。
施工中,构皮滩工程以渣场、料场和施工道路等作为环保重点部位,对土质边坡、弃渣场等部位进行植草、植树,起到固坡、护坡、绿色环保的作用,植树已达7000余株,植草绿化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爬藤5万余株;渣场坡脚进行挡墙防护,并在挡墙上建绿化槽,种植迎春花2.5万余株,既防护了渣场,又美化了环境。
守护一江生灵
水电站建成后,水温对鱼类生存至关重要。华电集团通过大坝分层取水、建设联合鱼类增殖站等辅助方式帮助河段原有鱼类生存和繁殖,将环保的范围由过去陆地上的植被保护等“看得见的保护”发展到水下的“看不见的保护”。
贵州黔源电力公司增加投资近7000万元,对光照发电厂发电机组进水口进行创新,采取六孔叠梁门分层取水,全年平均下泄水温提高到14.6摄氏度,相比较原设计方案提高了3.1摄氏度。该项目是国内第一座采用叠梁门方式实施分层取水的水电站,开创了我国大型水电工程通过工程措施解决水生生物多样性环保难题的先河。为将已开发的水电流域的鱼类资源恢复到天然状态的水平,华电集团与国内权威鱼类研究和养殖机构合作,投资2亿元在索风营、思林、光照电站建成国内管理最规范、设备技术最先进的鱼类增殖放流站,重点繁殖放流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等珍稀鱼类。据了解,以后每年将定期在乌江流域、北盘江中放流120万尾珍稀鱼苗。这两条江河中的鱼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乌江公司将《贵州乌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纳入公司“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多角度地研究乌江流域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更完善的流域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2007年,由8位两院院士组成的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战略研究水能组,对乌江水电开发进行了考察,结论是:乌江梯级水电开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开发环保并重、企业社会双赢的新路子。
造福一方百姓
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来形容福建芹山、三湾早前的荒凉毫不为过。随着闽东水电公司芹山、周宁电站的开工建设,当地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开始修建,百姓出行更便捷;部分村民通过移民,离开了落后偏远的山村,搬进了乡镇和县城;闭路电视第一次进入山村。
一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在贵州黔源董箐、光照、引子渡水电厂库区公路两侧,栋栋贴有白瓷砖的小洋楼格外引人瞩目,六枝特区毛口乡74岁的布依族老人陆珍丝说:“移民搬迁好得很,家家得钱造新房。”
10年来,乌江公司累计向地方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超过40亿元。为保证移民可持续发展,还先后派出7批管理人员参加贵州扶贫工作队,投资400万元在乌江流域兴建了11所希望中学和小学,捐助助学基金和党建扶贫资金1640多万元。
每年防洪度汛期间,福建棉花滩水电站通过科学调度,控制洪峰,提前腾库等方式,尽量不开闸泄洪,不惜牺牲发电效益,确保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接近震中区域的最大库容水电站,四川宝珠寺电站在两个半小时内恢复了宝珠寺电站厂用电,并迅速带上负荷;仅用5小时就恢复了紫兰坝电站厂用电,为川北电网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为保证四川电网安全和灾区用电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一幅宏图
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开发展开了华电集团明日发展的宏图:干流规划推荐的“一库八级”开发总装机容量2058万千瓦,每年可节约原煤4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600万吨,二氧化硫约64万吨,烟尘约21万吨。
作为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传承乌江的成功经验,华电集团在流域开发和移民安置方面积极探索,已经有了多项成功经验。
2009年10月,金沙江中游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中心成立,作为该公司的常设职能部门统一协调流域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公司全资项目环保管理工作。这是国内组建的第一个企业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构,以促进金沙江中游梯级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要求相互协调推进。
金沙江中游公司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安排,开展了“创新移民补偿安置方式”重大课题研究,创建了“16118移民安置政策”。推广之后,得到了广大移民的支持拥护,为解决金沙江中游水电移民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