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宛如璀璨星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工业的粮食、经济的命脉,独特的属性赋予了能源系统神圣的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笔锋,为能源发展明确了方向,擘画了蓝图。能源系统必将担起这荣耀的职责,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澎湃动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为保障能源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油站里加油机上跳动跃升的数字,铁路线上不断呼啸而过的煤车……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能源安全问题并不遥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于能源行业来说,更显紧迫;于当前的百年变局,更显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变局之中,恰逢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来说,挑战前所未有。
越是挑战重重,越要坚定信心。
“十三五”以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基本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升,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人民日报》(2022年4月1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着力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筑牢能源安全屏障,是应对挑战的有力抓手——
这道屏障,是经过淬炼的滚滚乌金,经过无数岁月沉淀,在重见天日后迸发出十足动力;
这道屏障,是稳油增气的成果结晶,那些从钻井平台燃烧臂中喷薄而出的橙黄色火焰,照亮了夜幕下的中国南海;
这道屏障,是戈壁荒漠上的钢铁臂膀,那是自然风光与现代设备的完美融合,用另一种身影点亮万家灯火……
多点发力、多箭齐发,是在面临挑战时能源行业给出的答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在面临挑战时能源战线前行的基调。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在党的二十大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时表示,将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力保障国内油气市场安全稳定供应,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实现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贡献石油力量。
密切关注能源供需形势,全力以赴保障安全生产供应,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只有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为能源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39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中,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64.3%,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这是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透露的数据。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国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而能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推动下,能源系统收获的机遇,前所未有。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正处于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显著增加,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提高到25.5%。
成绩已获,路仍修远。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了明确路线——
“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十四五”时期是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能源行业必须抓住用好这个关键窗口期,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能源转型带来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行业自身深刻变革带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助力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对此,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在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能源创新注入前所未有的动能
2021年1月30日,东海之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一刻,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在这场胜利中,没了创新,行不通。
创新,贯穿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目标既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建设能源强国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下,在建设能源强国的征程上,为能源创新注入的动能,前所未有。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表示,在过去的十年,科技创新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的新型举国体制,聚力关键技术攻关,我们国家的战略科技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我们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深层天然气成藏理论及配套技术,页岩油气、海洋深水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氢能、储能、可再生能源、煤制油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在建设能源强国的路上,创新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不吝笔墨,回顾创新发展取得辉煌篇章的同时,全面布局了未来的创新之路。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二十大明确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脉络。能源行业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建设能源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表示,科技革命与科技创新是破解能源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一方面要厘清问题症结,尽快攻克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中的“卡脖子”技术,确保外部极端环境下能源供需基本平衡;另一方面要将“能源强”与“强中国”有机结合,抢占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的制高点,既要重视硬科技,也要重视技术标准等软实力。“
上述两方面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王鹏表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源的火焰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步伐,照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