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水电与碳中和科普论坛在南京召开
2022/9/19 23:50:22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918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河海大学、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合在南京召开“水电与碳中和”科普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2022年全国科普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主题,大力科普水电在我国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探讨新时代下水电对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新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张宗亮,以及水电和新能源行业有关专家学者、河海大学师生、通过线上参会的专家和代表共630多人参加会议。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野、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分别致辞。4位特邀专家分别作专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风光水储互补开发,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总工程师周建平《新时期水电开发新任务-论清洁能源基地和水风光储互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双碳”目标与我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清华大学教授金峰《堆土混凝土坝碳减排效益评价与抽蓄电站应用关键问题分析》。中国水电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声安、江苏水电学会秘书长李同春分别主持上、下半段会议。


张野提到,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转型发展对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是助力风电、光伏发电等随机性间歇性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稳定上网、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必将在我国推进实现“双碳”目标中当仁不让地继续担纲重任。业界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动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风光等新能源的协同高效发展,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郑金海说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本次论坛瞄准“碳中和”科技前沿,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必将与时俱进、科学准确地集成和传播“碳中和”有关知识和政策,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助力江苏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冯少东指出,降低碳排放、推进绿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相关行业的积极主动作为,也需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积极行动,汇聚起实现“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水电规模巨大,运行灵活,是能源领域“先立后破”的主力军,也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石。考虑到我国未来电力系统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发展的格局,水电将长期作为承担灵活调节功能的可靠电源,在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实施路径上发挥关键作用,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电力消纳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王浩院士介绍到,双碳目标引领能源革命,倒逼中国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实施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开发是加快能源向低碳绿色转型、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实现风光水储互补开发利用,一要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容量优化配置的技术瓶颈,增大风、光能的开发利用规模;二要突破风光水储互补优化调度运行的技术瓶颈,保障系统运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三要构建风光水储互补系统智慧管控平台,实现互补系统的智慧化运营管理;四要突破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增强互补系统的韧性。


周建平说到,新时期水电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


曾少军提到,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周期短、难度大,快速深度减排需提前做好技术储备,提前部署碳中和实施路径和技术研发。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碳中和潜力最大的方向是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低碳化,根本性措施是实现能源生产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化石能源总量2028年左右达峰,清洁能源2040年前成为主导能源。2030-2060年,我国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用能方式加快转向电能,全社会2/3的能源消费均为电能,实现能源消费体系转型。


金峰介绍到,堆石混凝土是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筑坝技术,工艺简单,施工快速,质量可靠,节约成本,环境友好。建立了完整的堆石混凝土坝技术标准体系,并由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布了第一部以中国原创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标准(200部)。学会成立了堆石混凝土坝专委会,大力推动国家原创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促进我国坝工技术创新发展并大力服务于节能降耗及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本次论坛的召开,对加强公众对碳排放本质和碳减排途径的理解,助力提升公众对水力发电和“双碳”目标的认识水平,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拒绝迷信、反对伪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公众更好参与“双碳”工作和行动,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