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水电百年】助力水资源综合利用
2010/8/25 9:05:30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河清水长

  ——水电助力水资源综合利用

  ■本网记者 苏伟 报道

  水是人类文明之源,从大禹治水至今,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治水史。

  漫长五千年的治水史与短暂百年的水电开发史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交汇,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牵手,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开始了新的篇章。

  自发、自觉至法律:水电开发服从“治水”大业

  1912年,怀着“实业救国”理想的爱国人士众志成城,成功修建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为云南昆明市民送来第一缕现代工业之光。

  在当时,石龙坝水电站还只是为了发电这个主要目标,但螳螂川细细的溪流,也接通了中国“治水”的恒久主题。中国的气候、地理和水资源特点决定了仅仅依靠河流的自然调蓄和地下水不可能有效解决问题,水库大坝和跨流域的调水工程自然而然成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

  如果说,1949年前的中国水电开发史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只是自发行动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开发服从于“治水”大业已成为自觉行动,并且在上世纪80年代上升为国家法律。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水电开发史其实也是一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即着手研究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问题,1954年10月,我国编制完成《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包括远景规划和第一期计划两部分。远景规划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前景:黄河洪水灾害可以完全避免,黄河泥沙被拦截,下游将看到黄河清。其寄予的武器便是水电开发:干流规划建46座拦河坝,发电装机容量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规划选定的第一期工程,该工程也是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之一。三门峡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后来经过两次改建,1973年开始采取“蓄清排浑”控制运行方式,在非汛期来沙量少时水库适当蓄水防凌、灌溉和发电,在来沙量大的汛期,除防御特大洪水外,一般洪水穿堂过,降低水位排沙,以保持水库年内泥沙冲淤平衡。枢纽开始发挥防洪、灌溉、发电和供水的综合效益。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水电开发比较落后,水电开发服务“治水”大业的作用有限,1988年,水电开发服从于“治水”大业的自觉意识上升为国家法律。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后来几经修改。根据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水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根据这个法律,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的重任便部分地落在了水电开发者的肩上。

  以中国《水法》的出台为分界,在此之前,中国水电开发的步伐虽然比较缓慢,但是水电开发服务“治水”大业的水电工程却可圈可点:湖南东江水电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建成后,水库的调蓄功能在一般年份可免除下游3万亩农田的洪涝灾害,并使京广铁路灶市段的防洪标准提高至100年一遇水平;库区回水长160千米,可发展航运。下游9千米的峡谷出口处建有小东江水电站,形成反调节水库,可保证泄放不小于30立方米/秒的流量时,下游永兴至耒阳段的航运得到改善。位于浙江省的“长江三峡工程试验田”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因建水电站而形成的人工湖千岛湖(新安江水库),具有多年调节性能,设计正常高水位108米,相应面积580平方千米,水库总库容为220亿立方米,现在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水法》出台后,中国水电开发对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黄河到长江:水电开发助力河流综合管理

  从古至今,中国就是个水资源问题很突出的国家,北方地区80%江河属季节性河流,断流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南方则洪涝频繁。全国各地呈现出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特点。治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水电开发为何能服务“治水”大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会长张博庭这样解释:大型水电工程完成后要进行水库蓄水,蓄水水库可以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控制河流水资源的手段。例如,2006年四川发生严重旱情,国家防总紧急调动嘉陵江、岷江上几座水电站保证了川渝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然而,去冬今春,我国广西出现严重缺水,却因几条河流上游没有任何水库,只能束手无策。

  我们都熟知影视剧的那句台词:“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携带滚滚泥沙的黄河泛滥,是华夏儿女心头永远的痛!而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中上游来水偏少,黄河下游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不断增加。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黄河水多、水少、水浑的问题交织。

  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是水电开发促水资源利用的成功典范。它使黄河全流域的水资源调度成为可能,从而杜绝了黄河断流现象。它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有效控制了黄河的输沙量。

  三峡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工程,从建设论证阶段,其防洪能力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多年的实践表明,长江的防洪形势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而改观。

  今年7月,三峡大坝相继经受并成功调控了流量达70000立方米/秒和56000立方米/秒的洪峰。

  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布,2010年汛期,三峡水利枢纽可以实现初步设计中正常运行期的防洪能力:遇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按控制沙市水位44.5米进行补偿调节,相应控制补偿枝城泄量为每秒56700立方米,使荆江地区防洪标准在不分洪条件下达到百年一遇;遇百年一遇以上至千年一遇洪水,按相应控制补偿枝城最大流量不超过每秒80000立方米进行补偿调节,配合采取分洪措施控制沙市水位45米,保证荆江河段行洪安全,避免南北两岸干堤溃决发生毁灭性灾害;兼顾城陵矶附近地区的防洪要求,减少该地区的分蓄洪量。

  从黄河到长江,水电开发助力河流综合管理的理想正一步一步地实现。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贾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中国目前而言,每一项水电工程其实也是一项水利工程,多功能水库大坝作为实现水电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在水与水能资源综合利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水库大坝等储水设施在未来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加强。

     评论: 

  统筹兼顾  实现综合利用

  ■本网评论员

  小浪底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崛起,黄河彻底结束了断流的历史;三峡大坝的矗立,长江百年一遇的洪水得到拦截;新安江水库的建立,千岛湖成了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旅游胜地———因为水电开发,中国多条河流的水资源得到了较好的综合利用。有序开发水电,修建水库大坝,一方面能满足经济发展对电能的需求,促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又能起到防御水旱灾害、实施水资源配置。即使反对水电开发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水电开发在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开发水电、建设水库、通过增加储水设施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结果,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大部分地区4个月汛期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为此常造成汛期洪水成灾,而其他季节则频现旱灾。中国的气候、地理和水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仅仅依靠河流的自然调蓄和地下水不可能有效解决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发水电所形成的水库大坝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

  虽然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关系如此密切,但我国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并不高。从为国民经济提供优质电能和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双重角度来看,加快水电开发时不我待。目前,我国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七大水系中除长江、珠江外,其余五大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均超过国际上公认的“一条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该超过40%”的标准。另一方面,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居世界首位,但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却很低,目前仅开发2亿千瓦,发电量只占技术经济可开发量的30%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加快发展水电,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缓解部分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水电开发审批权限和水资源的综合管理隶属于不同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相关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使之协调发展。根据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而水电开发项目的审批则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部分,水电开发如何在流域统一规划下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协调,是有关部门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大事。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电能的支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将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列为能源替代战略的优先领域加以大力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因此,在加快水电开发的同时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