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西藏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清洁能源资源接续基地,从资源供应体系建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对中长期做好西藏能源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青藏高原属于风能资源丰富区。记者了解到,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青藏高原风能资源和开发潜力研究报告》也指出,西藏风能开发潜力尤其值得关注。面对“十四五”及中长期能源发展目标,西藏应该如何开发风电?
初步形成综合能源供应体系 可再生能源占据规划“C位”
《意见》指出,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能源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可再生能源和成品油为主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做好西藏能源工作尤为重要。
据了解,《意见》从六个方面明确了2025年和2035年西藏能源发展目标,包括资源供应体系建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等。去年1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将加快完善“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流域规划布局,推动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水风光综合开发,快速推动藏电外送规模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同时,将科学开发光伏、地热、风电、光热等新能源,加快推进“光伏+储能”研究和试点,大力推动“水风光互补”,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电气化走在全国前列。
从目前发布的指导文件来看,可再生能源在西藏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占据了“C位”。在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看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和开发场景多元化,即使是在开发存在一定困难的特殊地形区域,也会迎来大规模发展。
资源技术开发量达到6亿千瓦 青藏高原风能开发潜力巨大
《青藏高原风能资源和开发潜力研究报告》显示,青藏高原10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400瓦/平方米及以上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达到了10.2亿千瓦,占到全国总量的26%。其中,西藏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达到了6亿千瓦,开发潜力突出,打破了一直以来青藏高原风能“有气无力”的观念。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朱蓉告诉记者:“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青藏高原山谷风环流明显强于我国其他地区,山谷风环流与天气尺度背景风场叠加产生加强效应是主要原因。”
“实际上,青藏高原的风资源特性与平原地区十分不同。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大起伏高山、极高山以及山峰上的常年积雪,使青藏高原风能资源具有独特的变化规律,气象具有自身特性。大部分平原地区白天风小、晚上风大。青藏高原则是午后至前半夜风大,后半夜至次日上午风小,而且下午因山谷风环流而出现大风,到后半夜风速变小。我们知道日照资源是白天丰富,晚上则没有。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高比例风电和光电接入电网以后,青藏高原风电和光电供应存在下午时段电力供应特别充足而后半夜供应不足,其他时间段存在波动的现象。”朱蓉分析指出。
已建成两个陆上风电场 开发具有一定特殊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藏自治区已经建成了两个陆上风电场。龙源西藏那曲高海拔试验风电场是西藏首个并网风电项目,开发于2012年,位于那曲地区那曲县(现为那曲市色尼区),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采用了5台单机容量为1.5兆瓦的高海拔试验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0.75万千瓦,于2013年11月并网运行。2021年12月,西藏措美哲古分散式风电场首批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2.2万千瓦,成为了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截至今年2月8日,该风电场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000万千瓦时。
王卫权表示,近年来我国风机制造商已经针对高海拔、低风速等特殊地形区域内的风机进行了研发,从技术本身来讲,已经能够满足高原地区要求。但西藏地区开发新能源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当地电网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电网分布相对分散,是西藏大规模建设风电项目面临的一大挑战。另外,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当地施工、风机吊装和运维更加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成本。
朱蓉坦言,事实上,风能、太阳能资源研究的重点在于大规模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同时,保障电网的供应安全和运行安全。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西藏风资源特性及其对电网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预警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