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海上风电抢装大潮落幕之后”系列调查之二风电进入“加速降本增效”全新阶段
2022/1/26 18:42:44    新闻来源:江苏经济报

2021年12月20日,深入大海60公里处,海风呼啸。一座海浪之间的钢铁小镇展现在眼前。高耸的风机纵横排列,可起落直升机的海上换流站如同钢铁大厦,重达2.2万余吨,国内最大。这是三峡新能源如东H10项目8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目前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工程。当年12月16日全容量并网发电,迄今不过40天。

2022年1月13日,百余台风机如同海上巨人阵列,迎着凛冽北风,白色长臂转动不息。这是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海上龙源公司的如东环港48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全球首个潮间带海上风电场,也是中国第二个海上风电场。2010年建成,距今已近12年。

这两座风电场是江苏海上风电开发成果的缩影。从2003年开始规划的首个潮间带国家特许权项目,到2021年底并网的三峡新能源如东H10项目,经历了17年,1180万千瓦装机的“海上三峡”终于矗立在近千公里的江苏海岸。

必须承认,“江苏海上三峡”最终成形的巨大推动力来自2021年底彻底退出的国家补贴政策。然而,紧随突飞猛进的市场数据而来的是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2022年关口”——政策刺激基本告终,补贴断崖式下跌或仅仅象征性存在,产业界必须重新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当前开发规模高居全国第一的我省首当其冲。

注定“平缓”的2022年

大潮退去之后,一切重归平静。某种意义上,比大潮汹涌之前更为平静。

由于国家“十四五”海上风电总体规划尚未公布,我省及各沿海省份的“十四五”相应规划也未落地,中长期规划项目尚无一确定。广东是唯一出台了地方补贴政策的省份,省级招标项目额度内,每千瓦时电补贴0.1元,且补贴年限不长,远不及已经退出的国补,后者的时限是20年以上。

相对而言,我省的海上风电市场新起微澜。今年1月7日,省发改委公示了“2021年度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结果”,总共三个项目,总容量265万千瓦。其中,大丰两个项目,分别为80万千瓦、85万千瓦,射阳项目100万千瓦。业界资深人士坦言:这三个项目是“十三五”规划的遗留项目。换言之,2022年第一个月即将结束,“海上风电第一大省”尚无任何新项目诞生,更不用说洽谈省份。事实上,即使此次的竞配项目也还需要等待最终核准才能开工,时间约为一年。所以,2022年将是一段注定“平缓”甚至“平淡”的时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祁和生直言:海上风电产业因为目前补贴政策到期,还在从这两年的紧张中调整恢复。因此,2022年将是休整期和过渡期,肯定会有一些中小企业遭遇新的困境。

全方位的创新挑战

“我们开发的如东海上风电项目是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风电场,边推进、边探索、边解决。去年10月至12月出现了很多技术难题,很多人都担心不能在年底前并网。”忆及抢装过程的种种惊险与创新,三峡新能源如东项目柔直工程部副经理何俊生颇为感慨。

一场抢装大潮,倒逼了海上风电开发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此次抢装潮期间,国内海上风电产业出现了许多技术上的创新应用。如东海上柔直工程作为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亚洲首个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也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远海风电送出领域的首次应用。柔直技术具有电缆线路输送容量大、损耗小、使用寿命长、输送距离基本不受限制的优点,非常适应离岸70公里、容量大于100万千瓦的风电场集群的开发,是迎合平价时代、有效降低成本的深远海大规模开发技术。而在广东阳江,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和国内首座浮式海上风电半潜式基础平台也先后完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未来的海上风电业,国产自主研发技术将得到更大比例的应用,“大国重器”不仅是时代之要,也将带来避免关税、降本增效的优势。

抢装潮期间,各家能源企业原有的管理运维模式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不断应对新压力、新问题的过程中,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成为企业的另一个创新增长点。去年的项目建设中,苏交控如东项目曾经历了批次性问题,台风的侵袭也曾造成不少风机同时停机。因此,苏交控努力打造精细化运维系统,保障全新海上风机设备的监测管理,并接近于实现智能化管控。

面向2022年之后,面向“十四五”“十五五”周期,海上风电市场将对产业链的自主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华东勘探设计院新能源院院长戚海峰认为,未来五年,国内的海上风电开发整体而言还是会偏向近海,但从“十四五”末开始,深远海的风电开发将成为主流。他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会出现三大新方向:单机装机规模扩大,安装、施工工艺的提升,结合海洋牧场、能源岛等新概念的综合开发。”

平价上网的压力依然巨大

在业内,2022年被称为“中国海上风电平价元年”。因为期望中的平价缓冲期并未到来,大多数企业仍将面临艰难的过渡期。度电价格“腰斩”,使得国内海上风电市场进入了以“加速降本增效”为主题的全新竞争阶段。

据记者了解,我国海上风电的开发成本从2010年的每千瓦23700元下降到2021年的每千瓦18000元,当前最低的成本数字已骤降至约每千瓦13000元。相较于广东、福建,江苏海上风电的成本相对低廉,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居全国之首。

风机大容量开发与技术创新是目前整机商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风机容量增长并不会造成开发成本的同比例上涨,而大容量机组需要的机位点也更少,意味着前期投入的减少。而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设备造价,但这两方面的投入无疑对企业的融资能力带来了考验。江苏双瑞负责人告诉记者,海上风机在进入8兆瓦至10兆瓦、叶片突破百米直径之后,投资更大,不仅会影响利润和生产稳定性,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产能损失。

与广东、福建等地相比,江苏拥有台风少、近海水浅的自然优势,但也存在劣势。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蕴藏量大,是全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广东是我国海上风资源大省,发展海上风电具备独特优势。同时储备了大量可供开发建设的优秀海上风电场址资源。自然条件的特点,促使广东、福建很早就规划了深远海的开发,在浮式基础、大叶片、大容量风机的开发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东方电气等风机商均已开发出了适于粤闽海域的8兆瓦以上大型海上机组。这一市场背景下,江苏的海上风电装备技术创新必须进一步加快脚步。

戚海峰指出,目前中国的海上风电规模已是世界第一,从2022年开始,中国海上风电开发规模和技术初具领跑全球的基础条件。他预计:“最早在2022年下半年,我国的海上风电产业通过新一轮技术的投入使用,在平价上网条件下,新项目会逐渐具有经济性,市场将迎来复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