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真相!多地限电的背后或许是一场史诗级的博弈
2021/9/28 6:08:08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

真相!多地限电的背后或许是一场史诗级的博弈

 近期多地电力供应紧张,甚至于拉闸限电,几乎可以称为最严限电令。

广东:广东电网表示,自9月16日起执行“开二停五”用电方案,每周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实现错峰轮休,错峰日只保留保安用电负荷,保安负荷在总负荷的15%以下!


山东:全省因煤炭供应不足,电力紧张,启动限电措施。


江苏:9月初江苏省工信厅会议指示要对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专项节能监察,涵盖全省323家年综合能耗5万吨以上企业和29家“两高”项目企业的专项节能监察行动全面展开。印染集聚区发布停产通知,超1000家企业“开二停二”。


浙江:9月21日11时前未关停的高耗能重点用能企业,将由电力部门采取措施。仅绍兴柯桥涉区就涉及161家企业,全部印染、化纤行业企业。


青海:发布限电预警,限电范围继续扩大。


宁夏:高耗能企业停限产一个月。


广西:广西出台了新的双控措施,要求从九月份开始,对电解铝、氧化铝、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实行限产,并给出了明确的减产标准。


四川:暂停非必要性生产、照明、办公负荷。


河南:部分加工企业限电三周以上。


重庆:部分工厂8月初限电停产。


云南:已开展两轮限电,后续将持续加码。工业硅企业9-12月份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产量的10%(即削减90%产量);9-12月黄磷生产线月均产量不得超过2021年8月份产量的10%(即削减90%产量)。


内蒙古:严格控制企业限电时间,电价上浮不超过10%。从2021年起,内蒙古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烯(PVC)、合成氨(尿素)、甲醇、乙二醇、烧碱、纯碱、磷铵、黄磷……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产能项目。


陕西:要求9-12月,新建成“两高”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本年度新建已投产的“两高”项目在上月产量基础上限产60%,其他“两高”企业实施降低生产线运行负荷、停运矿热炉限产等措施,确保9月份减产50%。


拉闸限电实质上是缺煤缺电,全国煤炭产量较2019年几乎没有新增,而发电量却在上升,北港库存、各电厂煤炭库存都肉眼可见的显著下降。缺煤的原因如下:
 (1)前期煤炭供给侧改革,关了一批有安全问题的小煤矿和露天煤矿,没有上大型煤矿,在今年煤炭需求向好背景下,煤炭供应吃紧;  (2)今年出口形势很好,轻工企业和低端制造业的用电量加大,电厂是耗煤大户,煤价过高,加大了电厂生产成本,电厂提产动力不足;
 (3)今年煤炭进口由澳大利亚改为向其他国家进口,进口煤价大幅提高,世界煤炭价格也居高不下。

 

事实上,在禁止澳煤进口后,中国增加进口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哥伦比亚以及菲律宾的煤炭。但这些煤炭进口成本都比澳大利亚煤炭更高。

 

国产煤炭由于品质较差,埋藏较深,开采成本也比澳大利亚的露天煤炭高得多。在过去,中国之所以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煤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澳煤比国产煤成本更低。

 

而中国70%的电力都来自于煤电。煤炭成本一高,电力成本就迅速拉升。可是,电价不能上涨,煤电厂就只能亏损发电。


根据中电联数据显示 ,大型发电集团标煤单价同比上涨50.5%,而电价基本保持不变,煤电企业亏损面明显扩大,煤电板块整体亏损。
据测算,电厂每发一度电,亏损就会超过0.1元,发1亿度电就会亏损1千万,对于那些大型发电企业来说,每个月亏损超过1亿元。一边是煤炭价格高企不下,一边是电价浮动价格受控,电厂很难通过提高上网电价平衡成本,因此有的电厂宁可少发甚至不发电。
另外,化工、铁矿石、动力煤等原材料大宗商品几乎是一致性的整体涨价行为,却没有带动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这一现象意味着:整个制造业都在''赚了产能不赚钱''。忙碌着生产,利润却在缩水。
海外疫情的增量订单带来的高需求,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海外疫情扰乱了海外的制造业,这使得一些海外厂商不得不把订单下到当前世界上唯一把疫情控制住的制造业大国。因此外贸出口制造企业面临着离奇的一幕:一边是订单疯狂砸落,一边是接了订单却赚不到钱。
为解决增量订单而增加的产能,会在未来成为压垮大量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有从源头限制了产能,让部分下游企业无法盲目扩张,才能在未来订单危机到来的时候,真正的保护到下游。
有观点认为,当前的原材料价格暴涨,本身就不是一次正常的市场化行为。由于我国最先把疫情控制住,再加上我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一些海外制造业厂商,就更愿意把订单转移到我们国内。而涌入国内的订单越多,会造成外贸企业的结汇需求越来越强,也就是外贸企业要不断把出口赚来的美元,转回人民币进行周转。这会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升值。
面对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压力,中国该如何选择?有观点认为,此时不仅不能降息,反而还要继续持续收紧资金面。因为如果此时货币大放水,我们就会出现资产泡沫化的一幕,再加上当前原材料价格暴涨,剧烈的通货膨胀将会来临。
这将会是一场很难想象的史诗级的全面博弈,已经不单纯只是金融战,而是牵扯到整个制造业、包括汇率、大宗商品、金融股市的的全面经济战争。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逐步深入,一部分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是必然的趋势。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低端产业盲目扩张,不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的潮流。
 而这一切的调整,都有着一条大主线,它就叫:碳中和。 中东战争为中国带来了21世纪前20年的重大战略窗口期,但从2020年以后,碳中和就将是中国产业变革最坚定,最确定的一条大主线。 碳中和,让传统的化工、电力、能源等产业,迎来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代。它引领着供给侧改革,带动人类新消费习惯的转变,重塑全球能源产业新格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