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23日视察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五年来,黄河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建设世界一流光伏产业”的征程上凝聚行稳致远的力量,成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领跑者。2021年8月23日,《中国电力报》(第4版)整版刊发《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牢记嘱托 不负期望》文章。
牢记嘱托 不负期望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并作出重要指示: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国家电投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形成更大引领作用。
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新时代,“双碳”目标为能源革命锚定新方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重要遵循。
在新型电力系统战略指引下,作为五大发电集团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央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凭借新业态发展产业布局迅速、管理模式机制灵活等优势,超前谋划、积极布局,目前电力总装机1.84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占比58.02%,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企业。
五年来,国家电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嘱托,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先导,全力开展光伏核心技术科研攻关,自主研发的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年翻6倍,达到3379万千瓦,居全球第一。5年来光伏发电量累计约12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9360万吨。在国内率先推广应用水光风光互补、渔光农光互补、光伏治沙等技术,解决光伏发电安全并网、土地综合利用率“光伏+”多能互补模式提高、环境治理等问题,探索出一条多能互补、智能协同的能源生态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光伏发电的领跑者。
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秉承国家电投“2035一流战略”使命,砥砺前行,创新的基因被全面激活。高纯多晶硅项目不仅满足高效电池研发的需求,还满足国家集成电路基础原材料的进口替代,光伏电池量产效率从2016年的18.3%提升到现在的24%,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提升至28.08%,达世界领先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国家电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战略框架下,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初步成型,雪域高原上,独具特色的“黄河名片”如花绽放。
新时代
全球新能源产业“第三极”
青藏高原,世界地理“第三极”,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第三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的电池生产线时作出“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指示。在青藏高原上的蓝天碧水间,国家电投用行动扛起使命大旗,坚定回答责任何以来,担当何以往。
2016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建成全球品种最全、方案最多、样本分析最权威的百兆瓦级大型户外实证基地,完成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和产品的同台对比,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和标准制定提供大数据支撑。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负责建设的青豫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光伏项目2017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青海格尔木六期100兆瓦光伏电站在行业内首次大规模应用平单轴跟踪系统配合PERC和N型双玻双面组件,发电量较传统方式提升7%-22%,实现从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到电站设计集成的再次革命。
2018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新能源运维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成立,形成了国内唯一一个涵盖从硅材料到组件回收的全产业链研发平台。
2019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完成国内首个高智能化、量产效率超过23%的N型IBC电池生产线建设,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平台增加到18个,世界一流的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平台初步成型。
2020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完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短的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40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首创10余项技术及工艺,树立了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式开发清洁能源的新典范。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精神,回答能源央企“为什么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如今,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还在推进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建设,拟实证实验640种方案,为全球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实证数据支持,并在光伏制造、电站运营、电站设计建设、行业标准制定、系统集成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和竞争能力。
新纪元
我国新能源科技创新高地
当前,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电光火石般碰撞,历史性的交汇期为新能源产业孕育新动能。如何把握新时代新特点和新需求,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实现科技突围,是每一家能源央企的时代命题。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高效IBC电池生产线员工在整理电池片,目前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达24%
结合我国“双碳”目标,国家电投正在深入研究“水风光储”多能互补模式,最大化释放青海太阳能、风力以及未利用荒漠化土地的资源优势,为国家提供更多绿电;正在积极探索“水电+梯级储能泵站+新能源”三位一体模式,利用水电带动4倍新能源开发,统筹打造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国家电投不断拓展“光伏+”模式,在内蒙古建设“光伏治沙”项目,在多县域推进“分布式光伏+多种能源利用+智慧化管理”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7月29日,全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交流会上掌声雷动。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正式获得“我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三星级认证证书,也成为国内首家IBC单玻及双玻电池组件均获得德国TüV莱茵IEC新标准认证的能源企业。
据了解,2018年8月,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建设国内首条量产规模转换效率达23%的IBC电池及组件生产线,目前IBC量产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研发转换效率达到25.0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IBC电池及组件项目科技创新仅仅一个缩影,更多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领域,同样正在被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一一攻关。
电子级多晶硅是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原材料,长期以来,生产技术一直由国外垄断,成为我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瓶颈。经过几年的攻关,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已经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提供8英寸和12英寸硅片的供应商。“黄河水电多晶硅”产能已经提升至3300吨/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
五年来,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光伏产业新获得286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件)、注册软件著作权12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80项,取得科研成果51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2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19项)。
“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关键期,能源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能源央企科技创新必须担当起历史重任,着眼未来发展,重点在前瞻性、颠覆性领域密集发力、加速跨越,用科技力量引导、创造未来能源,从'跟跑者''并跑者'转向'领跑者',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谢小平告诉笔者。新世纪
新能源行业突围的领军者
2021年6月,同样在青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国家电投认真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宣布“到2023年,将实现在国内的碳达峰”,成为第一家宣布“碳达峰”时间的中央企业。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电子级多晶硅厂区
五年来,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积极探索光伏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光伏+”与生态保护、服务民生相结合的新路子。从2016年起,在青海共和县打造609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种植雪菊、紫苏等高原生态作物,充分利用清洗光伏板用水及光伏板降低风力、减少蒸发等有利因素恢复植被,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把荒漠戈壁变成了优质牧场,实现了“绿电+生态+民生”三赢。在三江源头曲麻莱县,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光伏+储能、蓄热”为主的无电地区清洁供暖方案,综合解决高寒、高海拔离网地区牧民供电、供暖和污水处理问题,实现了“生态+民生”双赢。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20兆瓦储能项目
在国家电投迈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发展道路上,“黄河名片”独具特色。总装机容量85万千瓦的国家电投黄河公司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是目前全球运行的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开创了全球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调运行的先河。
通过水光互补,龙羊峡水电站送出线路年利用小时可由原来运行的4621小时提高到5019小时,大幅提高了水电站的经济效益。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14.94亿千瓦时,相当于一年节约标准煤46.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二氧化硫4.5万吨,氮氧化合物排放2.25万吨,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2020年9月27日,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负责建设的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405万千瓦电源项目相继并网,自此,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电源项目正式投运。
该项目支撑了全球首条±800千伏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输送通道。它是全球最大规模、最短时间建成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也是国家电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大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和生动实践。
今天,我国新能源行业再次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以改革的精神,完成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已经成为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电投将聚焦“2035一流战略”,立足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商、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的战略定位,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来源:《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