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从开始提出三峡工程设想,到三峡水电站第一批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历经了漫长的85年。这既是一段风风雨雨、艰难周折的历史,也是一段轰轰烈烈、发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作为三峡工程的参与者之一,李鹏同志见证了这项宏伟工程的建设始末。
1983年6月,李鹏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主管大型基本建设工作,担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以后在三峡工程的重大问题和重庆直辖市的建立,都参与了决策和组织工作。从1982年第一次考察三峡,到2002年参加三峡工程的二次截流,他共到三峡工地及库区进行过15次考察。
“巍巍昆仑,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里,人杰地灵,满天星斗。夔门天险,巫峡奇峰,山川壮丽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荣锦绣。
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众志绘宏图,截断波涛,高峡平湖,驯服龙虬。巨轮飞转,威力无穷,功在当代利千秋。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
——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之际,李鹏同志所做《大江曲》道出了他对三峡工程的至深情怀。
众志绘宏图
——2003年6月18日李鹏同志为《李鹏三峡日记》所作前言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制定的《建国方略》第二部分“实业计划”中,就提出建设长江水力发电工程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分级坝堰,改善航道,壅流发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乘坐“长江”号军舰,从武汉至南京,顺流而下。在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关于治理长江的汇报后,毛主席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毛主席还谈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由南向北借水的问题。长江水利工程的建设价值从孙中山先生设想的发电、航运功能,扩展至毛主席的防洪与南水北调的建设构想。
1954年,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洪灾,受灾人口达到1880万人。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摆在人们面前,修建三峡大坝防御洪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突显。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在会议过程中,毛主席听取了三峡建设问题的汇报。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先修三峡,后开发支流”,理由是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而另一种观点主张“先支流、后干流”,也就是先在长江支流上兴建水力发电工程,后建设三峡工程,理由是三峡工程规模过于巨大,不是当时国力所能承受的。南宁会议以后,毛主席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积极准备”,表示毛主席仍支持建设三峡工程;“充分可靠”,说明他也看到了三峡工程的浩大及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这时,毛主席把三峡工程的事情交给周恩来总理处理,要求周总理每年至少过问4次。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李富春副总理率领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湖北省的领导同志乘“江峡”号轮船,逆流而上,就三峡工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轮船上召开了现场会议。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议的结论是:“三峡必须搞,也能够搞”。
在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总理也没有忘记三峡工程。1970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毛主席写报告,建议中央同意修建宜昌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工程的实验工程,以便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毛主席亲笔批示:“赞成修建此坝。”但是毛主席对修建葛洲坝工程不无担心。他写道,“兴建过程中将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葛洲坝工程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因此被迫停工。为了使葛洲坝工程重新启动,周总理指定林一山等组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时组建了葛洲坝工程局担任施工任务。1974年10月,停工22个月后的葛洲坝工程正式复工,此后工程进展基本顺利。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到1998年12月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强大电力送往华中和华东地区,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用电的需要。葛洲坝水利枢纽中还设有三线单级船闸,使长江航道通行无阻。这样,在万里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坝和电站就诞生了。它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建设培养了大批施工和管理人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三峡工程又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1983年3月,水电部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正常高水位拟定在150米。同年5月,国家计委对可行性报告组织审查。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150米大坝方案”,三峡工程开始启动,并进行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邓小平同志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当谈到三峡移民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时,小平同志说,“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100万移民也有办法安置,可以发展乡镇企业,也可以搞第三产业,还可以发展旅游”。针对我说“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同志讲,“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
1992年对三峡工程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从筹划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为了加强对三峡工程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为了使三峡工程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成立了三峡工程总公司,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为了使三峡工程和它的输变电工程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国务院决定从电费中提成,建立了三峡投资基金。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我国的水利、水电科技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输变电系统引进和制造成功后,将使我国的制造业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提高国家实力的一个鲜明标志。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国务院于1994年12月14日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工程建设分三期进行。1993年至1997年是第一期工程,从施工准备、正式开工到实现大江截流,完成移民15万人。1998年至2003年是第二期工程,三峡大坝要实行第二次截流,水库蓄水到135米高程,为此需要完成移民55万人,保证第一批四台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永久船闸通航,输电线路连接华中和华东电网,保证把三峡电力输送出去。
三峡第三期工程在2004年至2009年实施,届时将全部完成三峡工程。大坝高程达到185米,正常运行水位定在175米,水库全部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能力大幅度提高,长江中下游配合沿江堤坝加固,防洪能力将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将为根治长江中下游水患起到关键作用。三峡电站建成后,26台水力发电机组,每台发电能力70万千瓦,全部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900亿千瓦时。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将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双线五级船闸每年通过能力达5000万吨,万吨船队将直达重庆。三峡库区将形成巨大的人工湖泊,自然风景更加秀美,旅游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可以想像得到,那时的三峡库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兴旺发达,必将出现一派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繁荣富庶的美好景象。
建设三峡工程,孙中山设想过,毛主席、周总理都为此付出过极大的心血。但是,在当时的历史阶段,都不具备建设三峡这样巨大工程的客观条件,只有在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有施展这个伟大宏图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万丈潮头,以其雷霆万钧的气势推动了三峡工程的建设。
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应归功于参加三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的全体建设者,归功于支持和关心三峡工程的全国人民以及外国朋友们。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的杰作。我只是在三峡工程的论证、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选编自《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