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专家:应加快制定海洋能利用发展规划
2010/3/5 9:11:53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由于一些地区的相关决策部门更重视其它见效快的资源开发工程项目,很多被认为是潮汐电站良好站址的港湾被占用或破坏,应引起充分重视。

  据了解,我国第一座万千瓦级潮汐电站——三门县健跳港潮汐电站将在今年开工建设。海洋是庞大的蓄能库,但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传崑。

  港湾资源开发应统筹兼顾

  中国能源报:您如何看待海洋能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定位? 
 

  王传崑: 我们对海洋能地位的共识是:从近期来看,沿海和海岛是常规能源缺乏、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开发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可为沿海工业、海岛渔民等就地提供能源,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辅助能源之一。从中长期来看,开发近海、外海的波浪能和温差能可为海洋资源开发产业提供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能源报:据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家、各沿海省市县各级相继编制了《海洋功能区划报告》,但海洋能开发功能未被充分编入,或编入了但并未被真正保护。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传崑:此类问题已成为影响海洋能开发的重要因素。如某省有一个著名的大港湾编制了《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告》,该港湾中的一个分支湾潮汐能可开发装机容量近10万千瓦,是公认的理想潮汐电站站址。但由于前几年建设火电厂时,把煤码头建在了湾口以内,使开发潮汐能变为不可能。由于一些地区的相关决策部门更重视其它见效快的资源开发工程项目,很多被认为是潮汐电站良好站址的港湾被占用或破坏。目前这一问题在潮流发电研究试验选址上也有所显露,应引起充分重视。

  当同一港湾存在多种资源时,应由国家,至少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从宏观角度比较各种资源的质量、数量、社会和经济效益、兼容性,考虑是否无可替代等问题后,确定哪种资源优先开发,并尽量统筹兼顾其它资源的开发。

  降低潮汐能电站造价尚需技术攻关

  中国能源报:作为海洋能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的潮汐能发电的现状如何,在国际上处在什么样的水平?

  王传崑: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潮汐电站,共建成小型潮汐电站76座。是建成现代潮汐电站最早、长期运行发电的电站最多的国家。

  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建成的多数潮汐能电站存在选址不当、技术不精等问题,因与航运、排洪矛盾,或泥沙淤积,发电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三五年就废弃了,至本世纪初仍在运行的仅有3座。其中装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是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运行了近30年。

  总体来看,我国的潮汐能开发利用率、单机装机容量均很小。经过50年建设,在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但与技术领先的法国、加拿大相比仍存在差距。目前潮汐电站单位装机容量造价和上网电价成本高,多数电站虽然社会效益好,单自身经济效益欠佳。

  中国能源报:您提到了目前我国潮汐电站造价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差,主要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呢?

  王传崑: 首先,从潮汐发电本身出发最不利的是潮差小,平均潮差全世界最大的地区7-8米,我国最大的为4-5米。潮差小就要靠水轮机大直径和大流量解决,机组造价高;其次,电站要在海湾软基础上建大坝和厂房,投资较大。另外,电站流道和机组设备还要解决防海水腐蚀和海生物附着污损问题,又要增加投资。

  因此,需对潮汐电站技术进行攻关,研究投资最大的潮汐水轮发电机组和水库大坝的型式和材料,从而使电站造价降低。据了解,欧洲在相关技术上已取得进展。

  近年内将有10兆瓦级潮汐电站开工

  中国能源报:针对海洋能的特殊性,您对海洋能的下一步开发有什么建议?

  王传崑:我国亟需开展海洋能资源普查和潮汐能资源详查及开发前期研究,为制定海洋能开发战略规划和开发利用试验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应加大重视,引导激励更多的机构和专家投入海洋能利用和技术研发。针对海洋能的特殊性,应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如成本补贴和上网电价等;应把潮汐电站优良站址列入海洋功能区划加以保护。

  目前在国家有力政策支持下,2至3年内将有1至2座 10兆瓦级潮汐电站开工。在以上电站示范运行后,一方面可推广10兆瓦级电站;一方面可开始100兆瓦级潮汐电站的研建。

  关于我国2020年前海洋能开发的技术政策和部署,我建议:以能为沿海提供工业电力的商业潮汐电站,及波浪能、潮流能技术实用化为重点,以建成兆瓦级潮汐电站和波浪能、潮流能实用电站为目标;积极推进为海岛提供稳定生活和生产电能及淡水的海岛多能互补独立供电技术和深海温差能技术研究,以建成海岛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示范系统和温差发电示范装置为目标,适当兼顾盐差能技术的探索研究。(实习生 佟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