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分散式风电待破局
2017/7/5 6:22:43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本报记者 张子瑞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7月03日   第 18 版)

  "我国分散式风电并网量只占全国风电并网总量的1%左右,远远低于欧洲水平,其发展水平也总体滞后于我国分布式光伏。"北京洁源新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鱼江涛在6月29日举行的中国中东南部风电开发研讨会上透露。

  伴随风电开发重点向中东南部转移,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也将成为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建设的主战场。"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分散式风电能否迎来转机?

  迎来发展契机

  华能新能源是分散式风电开发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在2010年,就在陕西的狼尔沟探索开展了分散式风电项目。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晓朝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发展分散式风电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解决风电介入对大电网的安全问题;二是分散式风电都位于负荷中心附近,利于消纳,避免了"弃风"问题;三是解决了远距离输送带来的能源损耗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发展分散式风电是提高风能利用率、优化风电布局,推动产业发展的需要。"分散式风电项目对于微电网建设和其他分布式能源融合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的方式客观上大幅减少了输电网投资,如果把一个县的分散式风资源都利用起来,也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鱼江涛说。

  在当前风电发展的新环境下,中东南部多个地区也显现出分散式风电的浓厚兴趣。

  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湖南省能源局局长刘年来表示,为提高分散风能资源利用效率,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湖南省在2017年度建设方案中安排了5个分散式风电项目。同时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要求,启动了湖南省"十三五"分散式风电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贵州省能源局副局长李奕樯也表示,贵州低风速资源丰富,为分散式风电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分散式将成为未来中东南部地区风电发展的方向。

  多重因素掣肘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9年,我国就提出了分散式风电概念,2010年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研究,2011出台了相关产业政策。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出台了多个文件,对分散式风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引导和支持。

  虽然分散式风电起步很早,但遗憾的是,发展到现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鱼江涛认为,国内风电投资主体单一,绝大部分是国有资本,对投资少、规模小的分散式接入风电投资积极性不足,影响了分散式风电的发展进程。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各省区分散式风电规划编制和电力消纳研究滞后,政府的引导不够,导致分散式风电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有专家表示,分散式风电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分散式风电的推动没有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和广大农村、农户的利益没有切实结合起来,未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维斯塔斯公共关系总监孙扬表示,分散式风电是风电发展的"自然模式",关键是要把分散式风电和当地社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推动各方落实项目。

  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文忠认为,建设分散式风电,对于政府和行业的依赖度更高。比如,过去做大型集中风电项目,开发商可以调动自己的资源去修路,但如果是分散式风电,每一处都要开发商投入去修路,投入产出比会严重失衡,因此,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此外,分散式风电项目呈现多样化,对机组的适应性提出了个性化要求,整机厂商对市场研究不足,尤其是在定制化风机和小型风电标准方面比较欠缺,也没有对分散式风电发展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

  如何实现破局

  "北方找网,南方找风"是对我国风电开发基本特征的生动描述。在业内看来,未来,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将成为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建设的主战场。

  "分散式风电在中东南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是这些地区城镇化程度高,区域经济发达,网架结构坚强,配电网用电负荷高,适合分散式风电接入。"鱼江涛说。 

  鱼江涛认为,分散式风电在平原地区对土地依赖程度小,在山区可根据外部建设环境灵活设计。以资源为基础,以配网负荷和接入条件确定建设规模,项目设计可大可小,容易短时期快速形成一批项目。

  在鱼江涛看来,分散式风电发展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风电开发思路的转变,不是简单的建设模式的变化,而是涉及风电行业的深层次理念转变。

  业内预计,随着越来越多民营资本涌入风电开发领域,具有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收益稳定等特点的分散式风电对民间投资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推进分散式风电开发,一定要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主体可以是社区,可以是农户,也可以是地方政府。同时,要实现建设主体的专业化,从而保证项目收益。"鱼江涛说。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发展分散式风电要走系统集成的道路,把风电、光伏、甚至是传统能源集成在一个系统中,从而实现各种能源形式的优势互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