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青海风电项目强制配套储能引争议
2017/6/28 6:41:53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为锂电储能拓市场还是为弃风限电找借口?

青海风电项目强制配套储能引争议

本报记者 张子瑞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6月26日   第 18 版)

  日前,青海省发改委印发《青海省2017年度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明确2017年青海规划330万千瓦风电项目,各项目须按照建设规模的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储电设施总规模33万千瓦。

  通知一出,业界哗然。上述政策,是否在发展产业上有厚此薄彼之嫌?不建储能设施,难道意味着风电项目将受弃风限电困扰?如果真有必要建设,那么建设成本和责任该由谁承担?

  产业政策厚此薄彼?

  对此,有分析认为,青海正在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强制配套储能装置,也是为了先行一步,在全国树立一个标杆。

  不过,有业内人士并不认同。"青海正打造中国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而风电产业在青海的总体量相对较小。风电项目强制配套储能,对于当地锂电储能行业无疑是重大利好。出台这一政策,或是当地主动向锂电行业伸出橄榄枝,或是受到锂电行业利益集团左右。难免让人感觉,在产业发展政策上,有厚此薄彼之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

  资料显示,青海是全世界锂资源最富集的地方,占全世界锂资源的1/3,占全国锂资源80%以上。根据《青海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计划青海锂电产业投资达700亿元,产值达780亿元以上。到2025年,计划青海锂电产业投资达1600亿元,产值达1800亿元以上。电动汽车与储能市场的需求,为锂电行业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青海省新能源产业以"一年一百万"的速度向前推进,但风电发展速度和体量都明显弱于光伏。截至今年一季度,青海累计太阳能装机690万千瓦,弃光率9%,相比之下,累计风电装机仅为79万千瓦,暂无弃风限电现象。

  "风电在当地的总体量小,行业话语权弱,因此拿风电来开刀。"上述人士表示。

  然而,愁的不仅是风电行业,光伏行业也担忧,此举是否会开创当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模式:由新能源开发企业负责承担建设储能配套。

  配套储能为预防"弃风"?

  有风电开发企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目前青海暂时没有弃风限电的情况,但随着新能源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代表将来没有"弃风"之忧,何况,"弃光"现象已经存在。

  据当地电网方面披露,实际上,青海新能源运行消纳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就地消纳能力不足;用电需求增长放缓,消纳市场总量不足;电源结构不合理,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电网结构相对简单,远距离传输能力受限等问题。

  这位风电开发企业人士担心,若不按照当地要求建设配套的储能装置,项目投产后,会不会以此为借口,进行限电。记者发现,不少在青海有风电项目的业主,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心。

  然而,在业界看来,储能有助于解决"弃风",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并非眼下解决"弃风"问题的必备条件。

  在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黄群看来,有些问题远未达到技术层面,是管理协调的问题。欧洲有先进的需求侧管理、实时电力供需平衡体系(调度技术)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在其风电、光电平均电量占比数倍于中国的情况下,仍能够做到几乎没有限电。这用事实证明了,即使不依赖储能等未来的技术,也能实现可观的新能源替代。"以我国电网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水平,完全有能力比欧洲同行做得更好。"黄群说。

  中国在仅有5%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的情况下就出现了20%以上的限电损失,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有悖于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初衷,也不符合我国电网作为全世界最大电网的调度运行水平。"即使没有配套储能,电网通过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也完全有能力大幅改善新能源消纳水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储能投资由谁负担?

  "青海风能丰富区大都地处戈壁荒漠区域,运行保障成本较低,经济性方面有优势,但若要求风电企业承担昂贵的储能配套,则会大大稀释整个风电项目的经济性,影响风电开发的积极性。"上述风电开发企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人士认为,风电开发企业有责任提供稳定优质可调度的清洁能源,包括按照电网要求,提供风电场功率预测等,以便于调度。暂且不说配套储能是不是预防"弃风"的必备条件,退一步讲,如果真有必要建设配套的储能设施,那么建设成本和责任完全由风电开发企业承担也有失公允。

  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作为自然垄断行业的电网公司有责任解决清洁能源的消纳问题,应该从丰厚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建储能设施,不能认为电网公司只管输配电,储能事不关己。由于没有储能设施导致弃风限电和没有输电线路导致的弃风限电是一个道理,电网方面有责任解决好新能源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