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新一轮电改应如何保障清洁能源发展?
2016/4/18 20:16:53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报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体现了新能源发展的理念,提出如何提高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如何建立清洁能源发展新机制等。"多位专家在日前举办的"2016年清洁电力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在为能源企业带来广阔市场的前提下,清洁能源、新能源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电改为清洁能源发展带来新动力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应怎样保障清洁能源发展?在市场机制设计下,更好地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同时,兼顾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关系,使电力市场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

  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巡视员孙耀唯在2016年清洁电力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也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不仅发电量增长迅速,发电水平、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走出去"都实现快速发展。"随着能源总量不断增加,尤其在新常态下,能源需求放缓,而新能源发展较快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规划问题、政策问题、弃风弃光问题,也有发展瓶颈问题。如何破解在体制和机制下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重要战略思想是回归能源商品的商品属性。孙耀唯表示,去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9号文件,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新能源发展的理念。首先,这次改革跟以往不同,重在机制的创新。所以在问题导向里谈到了发展机制、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在发展机制内重点谈到如何促进新能源发展;在改革的五项原则中,节能减排部分重点提出如何提高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任务中重点描述如何促进电网供应开放,建立清洁能源发展新机制等。

  "从改革角度来讲,非常关注清洁能源的健康发展。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细化。除了9号文件以外也相继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十三五'期间,随着电改试点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对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孙耀唯介绍说,梳理一下在四个方面有新意或者说有进展。

  一是在放开计划中对清洁能源优先放开计划。所以清洁能源可以优先上网,在规划范围之内保证全额收购。二是促进跨省区联网市场交易。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将为各个能源基地大规模外送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在市场模式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随着电力市场的建立,对新能源上网进行充分的重视和考虑。四是针对分布式能源发展,需要塑造新的体制和机制,所以,在售电侧改革中也重点谈到这个问题。

  "在能源发展中有很多新概念,包括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也包括储能技术、电动汽车等,很多新的业态,都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孙耀唯表示,随着输配电改革的推进,对能源改革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清洁能源走出去需"抱团出海"

  2009年,首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成功举办,为各级政府、电力企业、研究机构、设备制造商搭建起广泛交流的平台。经过7年的不断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业内最新技术以及决策层人士,带来了强大的采购群体、多样的融资渠道与多方合作机会,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清洁能源展览会之一,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电联党组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电联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近几年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电力工业及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电力节能减排及低碳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二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编制发布了400多项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并完成了水电、光伏发电等中国清洁能源标准英文版翻译;三是与国际能源署、欧电联、亚太电协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电力企业保持了良好的交流互动,组织了包括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内的一系列展览和交流活动,组织中国电力企业参加了一系列国际活动,推动了清洁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提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在"十三五"期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杨昆建议:一是要熟悉当地清洁能源投资相关的政策,了解当地的宗教、风俗等,可以考虑在当地寻找具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二是要了解国外相关标准,做到中外标准对接。三是加强国内企业间的沟通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可以采取股份制、总承包等措施,抱团出海,分散单个企业的风险。

  杨昆表示:"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共识,中国政府也提出了清洁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球清洁能源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中电联愿意与国内外同行一起,加强沟通,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保护绿色地球,造福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