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绿色和谐发展
2009/11/4 9:09:19 新闻来源:青海新闻网-青海日报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资源结构最完整的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就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而言,水资源匮乏已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水资源有效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和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和谐发展的关键。
经过多年建设,柴达木盆地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共建成各类水库17座、万亩以上灌区及小型灌区29处,各类引水工程57处,年供水量10.27亿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91万亩,解决了12万人、18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初步形成了以蓄为主、蓄引并重、提调结合、相互配套、覆盖城乡的供水系统,为促进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时空分布不均,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与水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与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实现柴达木盆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管水思路,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支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和谐发展。
一是积极调整治水思路。要从实际出发,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反映到治水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逐步实现水利工作从管理行业水利向管理社会水利转变,强化“大水利”观念。在水资源配置中,要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工程建设中,要统筹重点与一般,大中小微工程并举,要把扩大能力与用好现有水利工程相结合,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完善。
二是科学做好并用好规划。要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水定需、厉行节约、保护生态的要求,加强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统一规划,提高规划的质量,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规划在促进水利科学发展中的统筹和先导作用,用规划指导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和水资源分配格局,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产业结构,明晰流域与区域的管理责权,实现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推进涉水事务的综合管理。
三是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要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要结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情特点,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切实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四是推进水权制度建设。要深化水资源管理机制改革,抓好以取用水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资源配置,建立覆盖流域和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和水量分配方案,进一步完善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全面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合理配置取水权,实现水权有偿转让和有序流动。要制定地下水功能区划,编制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与管理。
五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要牢固树立节约用水就是水源再造工程的理念,切实把节水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当前,要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积极发展设施化特色农业、园区化现代农业、基地化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引导,通过建立水权制度,推广节水措施,实现农业亩均用水量的大幅度降低,使更多的现有水资源向工业转移;大力促进工业企业改进用水工艺,开展水平衡测试、废水处理回用等工作,提高工业企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镇要广泛普及节水知识,积极推广节水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促进城镇生活节水。要积极采用中水,满足市政绿化、环卫、景观的用水需求。要重视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同时,要建立健全以促进节约用水为目标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水价的驱动和调控作用。通过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利用的结构性矛盾。
六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要加快格尔木河、那棱格勒河、巴音河等主要河流和试验区四个园区地下水资源的工程型水文调查和规划,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蓄集峡水库等一批蓄水、调水和供水工程适时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符合规划的供水工程;加快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和除险加固,提高现有水源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和区间上的调控能力,形成以调蓄工程为龙头,节水、蓄水、调水、供水、排水、治污为一体、互为补充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利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建立政府、专业水管单位和终端用水者纵向到底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和谐发展。(作者:系青海省水利厅厅长于丛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