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三峡库区:环境变迁与产业兴衰
2009/10/14 8:04:07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万州是三峡的门户,三峡的历史从这里进出。
萧萧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家住在万州工业园区的附近,最近她想要发起一个“万人母亲大签名”的活动,希望避免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
去年11月,萧萧和所有的万州人一起静默的站在长江边的码头上看江水一点点的漫上来。她的故乡在云阳的云安镇上,那里曾经是自古以来闻名一时的盐都。这也是万州工业史可以上溯的最远历史,而现在,那里变成了 “水下的故乡”。
2008年11月10日9时,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今年夏季汛期后,三峡水库有望蓄水至175米。这里将形成一个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库。从长江上游往下,涪陵、长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都属库区。
“为了迎接蓄水,小茶馆只剩下了顶棚,小镇里只剩下了老人,紧接着,所有的木屋和老街也会在年底消失成一片瓦砾。只有小镇的黄桷树,在初秋的风中依旧葱绿。”这是萧萧最后一次对云安,这个“大江小镇”的记忆。
云安就是长江三峡边上所有那些有着两千年以上建城历史的市镇的缩影。
云安小镇从汉初到公元1957年,历时2163年,均采用的是手工制盐工艺。1978-1992年间,开始采用真空制盐,但也始终只是单纯的“熬盐”而已。所以小镇“幸免”于深加工带来的污染。
“朝前一步,走过斜张桥,是工业时代的洪流;退后一步,走过斜张桥,是安详的田园。”——这样的表述代表着移民面对家园迁徙、山川的巨变带来的典型心态。
而今的万州城,像所有的移民新城一样,有沿江盘旋而上的“S”形道路,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巨幅宣传横幅,有作为标志性的“心连心广场”,有颐高数码城,有麦当劳,有福斯特广场,有凯莱、尼斯这样的四星级酒店,站在长江江边,一旁是平静仿佛凝滞的一库江水,一边则是速度本身带来的高速分化。
7月2日,万州经委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万州,目前有五大支柱产业,盐气化工、纺织服装、新型材料、食品药品、机械电子。”
6月30日,一场大雨过后,万州城里的周家坝一带,发生了大面积的滑坡,这一段的交通一时堵塞。
“滑坡的事情在万州常有,这里仍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城市,和它的地质结构一样。”万州工业园区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20万移民涌入:就业最大
快速的变迁导致超现实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这是三峡沿岸的市镇呈现出来的最多的景象。
一家叫做政通电讯的企业矗立在长江边上,公司的外形设计状如外星人制造的飞碟。走过一条长长的类似于时空隧道的拱廊,可以看到基于linux平台的实验室,大型的程控设备。
整个公司里只有不到十人,实验室里还空空荡荡,程控设备看起来也未曾运转,不过公司的老总何镇初告诉记者:去年全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两个亿。
“我的总部在万州,但是我的市场部在北京,研发部门在成都,选择万州,实际上是看重了这里的税收优势。”何镇初说。
这家公司从事的是市政信息亭的设计与研发,按照何镇初的说法,将来市民可以在公司研发的这种设备上查阅到交通、旅游信息,可以在信息厅内缴纳水、电、气、费,可以看电影、电视甚至炒股。
和何镇初一样,选择在万州落户,不少企业都看重了库区的特殊扶持政策:区外入园企业2010年前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全免;区外入园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按其投资额大小,在3-5年内将地方留成部分的20%奖励给企业,用于该企业在园区的建设发展,投资额大的企业可进一步优惠。
除此,入园企业投资项目属西部地区内资鼓励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的,在投资总额范围内进口的自用物资和设备,除国家限制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6月26日,一家名叫“特星”的制鞋企业将集团总部正式迁入万州工业园区,这是一家与原有品牌“双星”彻底决裂,自立门户的运动鞋服连锁企业。
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造成沿海鞋帽企业出口下滑,另一方面也加速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重庆市库区转移。
这家整合了全球最大的牛仔厂兰雁、知名鞋类代工厂道崎,以鞋服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鞋服企业准备“抱团”投资三峡库区,打造集纺织、服装、制鞋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这也是重庆市最大集服装、鞋业一体的产业群。
“引进这些企业,背后的逻辑是解决移民就业的难题。实际上长江三峡库区从自有资源和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不适合发展类似于鞋服、化工、多晶硅这样的企业的。”当地经济部门的一位陪同记者采访的官员说,“但是,这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把经济总量做上来,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其他。”
以万州重点企业大全多晶硅来说,万州和有矿的云阳不同,并非硅产地,所有的原料要从外地运来,能够在万州出产的也只能是硅棒这样的初加工产品。但是,2006年,万州工业园区共引进了双星服饰、科华水泥、大全多晶硅、长安跨越轻卡等16个工业项目,新增外来投资15亿元,解决就业3000人,“特星”鞋服企业的入户,将解决近5000人的就业。
在万州,随着20万移民人口的涌入,就业问题随之成为当地“无法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一个月只有100多块钱生活费”的大有人在。
万州工业园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谁都无法预料到二十年之后,万州会变成怎样?长江边上的这些城镇会变成怎样?我们只能设定,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渐进式的去实现。”
静待三峡库区产业规划
尽管有如上解释,在涪陵、长寿、万州这些长江三峡沿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化工企业已然成为一个悬在三峡上游的隐忧,随着就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广阔的长江腹地因为丰沛的水资源,正在成为化工投资的新一轮热点。
重化工随之成为投资拉动型库区工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长江,成为化工巨头圈地的热点区域。库区以及长江上游化工的新布局,将考验三峡库区正式建成之后的蓄水期环境安全。
已有的研究表明,三峡成库以后,库区的自净能力将大为减弱。以前重庆主城区产生的可生化降解污染物,在三峡成库前流到长寿区即可降解一半,而成库后流到长寿区仅能降解10%。这意味着污染物可能长时间聚集在库区。
重庆长寿的大项目是——500万吨年产能的重钢、千万吨年产能的中石油炼油厂,此外,还有引发环保争议的一家40万吨年产能的大化工厂。化工企业布局长江三峡沿线,看重的是当地的产业基础,比如重庆的长寿,三线建设时期,相继有四川维尼纶厂、四川染料厂、长风化工厂等大型化工企业在长寿兴建。当地人把他们简称为川维、川染、长化。
而万州区化学工业发展定位立足于天然气和盐的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盐气化工在当地的经管部门看来当是万州发展化学工业的首选。
此前,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三峡库区所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造纸厂、制革厂、农药厂、染料厂全部关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年产5万吨以下的啤酒企业、1万吨以下的白酒企业全部关闭。事实上,三峡沿线的小工厂沿江分布,蓄水期间已大多被淹没。
小工厂的关闭保护了环境,但是却使得库区的就业问题成为突出的矛盾。这也成为化工巨头大举布局库区的一个深入的背景。
而当地的迁建企业,因为原有市场的丧失、产业基础的变化等等复杂的因素,而大面积的停产、萎缩。
“迁建企业里成功的例子微乎其微,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在三峡建设的这些年里,一直没有对这一地区有过清晰的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原有的各个市、区、县,按照自身的发展要求,自己制定产业规划。这导致了目前产业布局混乱的格局。”万州米妮实业集团的董事长王世淳告诉记者。
迁建企业之外,为妥善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国务院于1993年8月19日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2001年3月21日修改施行)。条例规定了对口支援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号召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名优企业到库区投资建厂。这些企业,被称为“援建企业”。
“对口支援”其实就是一种招商引资,移民经费对企业有吸引力,政府还会提供优惠政策。不过,即使地方盛情,企业对口支援项目取得成功并不容易。一个例子是,截至2006年,涪陵累计实施对口支援项目416个,存活下来的屈指可数。
“一些援建企业存在套取移民资金的情况,目的达到也就撤了。剩下的相续没落了,没有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万州工业园区的一位负责人说。
在二期移民工程完成后,当地政府已经不大提“对口援建”,直接招商引资了。
事实上,主管三峡工程全面工作的国务院三峡办目前正在制定的《三峡后续工程规划》,其中有对促进库区及中下游影响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要重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移民安稳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影响的关系。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目前,本报记者从三峡办获悉,《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基本完成。9月底以前完成各专项规划编制;10月底以前完成各专项规划的咨询评估,并进行汇总;11月份报国务院审批。
吴 鹏万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