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 当惊世界
2008年11月13日,一场《又到巫山红叶时》的文艺演出,在重庆沙坪坝的三峡广场上演。
川江号子、土家山歌,还有大宁河上的船工纤夫……这些来自三峡库区的青年,演绎着古老的巴文化,也展示着现代巴人的风采与激情。
又到巫山红叶时。年复一年,神女依然。
不同的是,如今的三峡,已迎来千万年不曾有过的变迁。
大坝蓄水,高峡平湖。过去的急流险滩,已化为今日的辽阔峡江。此情此景,恰如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的诗句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002年1月20日13点40分,"三峡清库第一爆"在重庆奉节的老城响起。
爆破声中,整个三峡库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重庆到宜昌,顺流而下,沿江约660公里的三峡库区内,需要搬迁的县城共有11个,总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公里。其中,奉节的搬迁耗时最长,难度也最大。
人们很难想象,为了给新生的奉节城选择一块像样的地方,就变换过三次位置,耗费了13年的时间。究竟是什么,阻碍着奉节城的重新安置呢?
有2300多年建县史的奉节,位于三峡库区中部,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8.3%。长江流经奉节43公里,两岸除了蜿蜒8公里的瞿塘峡外,只有老城是长江冲积形成的平坝。其它地方沟壑纵横,在这些沟壑间,不要说找个建城的坝子,就是连块平整的石头都难以找到。
1993年,奉节新城的建设,开始破土动工。
没想到的是,就在开工建设两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奉节县委常委孙开武介绍:开工建设了,这局部出现了一个塌陷。这个塌陷就掉了一个坑下去了。这个坑大概直径可能是10多米,深度也有10多米。这个事情当时情况马上就反映上去,引起了各个方面专家的关注。
1995年底,几位国家级的水利、地质专家会聚奉节。经过3天紧张的勘察论证,他们发现,宝塔坪一带是典型的滑坡堆积体。
这样的状况,显然不能够承载一个有着几万人口的新型城市。就这样,奉节新城究竟应该在哪里选址,成了困扰所以决策者的一道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终将新奉节城的位置,选定在距老县城8公里处的三马山。
1997年3月,奉节新城建设再一次破土动工。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建造新城。建设者面临着超乎寻常的考验。在三峡库区,许多新城都建在长江山的体峭壁上,有些地方的坡度几乎超过了30度,整个城市好像是被钉在了山体之上。
在这里建楼,大部分的时间和资金,都用在了打地基上。每一栋楼的桩基都要钻到30至40米深,才能接触到硬石层,相当于十几层楼那么高。所以,在奉节新城,一座楼的地基深度往往是楼房高度的好几倍。
一面面高达十米甚至数十米的钢筋混凝土岩壁,是奉节新城最引人注目的景观。这些都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挡墙、护坡。由于国内所有治理高边坡的手段,都能在奉节新城看到,所以,奉节新城就有了"高边坡博物馆"的称号。
不管有多难,也得把家安置下来。随着新城建设工程的推进,奉节老城的搬迁也开始了。
这趟"九路"公交车,开始在奉节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往返穿梭。
司机郑文刚介绍:2003年的时候,我们这个车的话,承运的移民一天的话,可能一台车要在1000人以上。那些移民上车,他行李比较多。那些包、铺盖那些他都存在有。那些移民搬迁到新城。反正就说带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
每天早晨5点,郑文刚准时从新城发车,沿着江边公路往老城的方向开去。大约半小时后,停在老城的汽车站,然后,拉着满满一车带着大包小包的人返回新城。六年来,郑文刚已经跑了将近3万个来回。
日复一日,新城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随着水位上涨,老县城的一角被淹没,一半被淹没,当水位上涨至135米时,它全部沉入了水底。
2009年的奉节新城。从1983年开始选址,1997年正式开工,26年过去了。新县城以三马山为中心,依山而建,绵延24公里;加上工业区,整个新城像"糖葫芦"一样,穿在了长江北岸。
从旧城到新城,不仅仅意味着生存环境的改变。
十几年来,因为三峡工程,库区人民的生活涌动着希望和活力,库区经济发展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奉节县委书记刘渝平介绍:如果没有这个三峡工程,没有移民大搬迁。我感觉要落后于现在起码30年左右。因为我给你算一个账,搬迁前我们奉节的县城的格局是1.48平方公里,而我们现在的格局是6.84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城市的格局是过去的4倍以上,这是城市的拓展。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奉节县城的迁建,不过是三峡库区的一个缩影。
按照175米的蓄水水位,三峡库区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
阔别老城的记忆,新的故事开始了。新的节奏、新的气质,正在这片曾经封闭而又沉寂的土地上展开。
2006年10月27日9点50分,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56米高程,水位的上升,淹没了长江上130处主要险滩,改善了570公里长江航道。这也标志着从宜昌至重庆约660公里的川江两岸,从这一刻开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库区。
万州,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作为三峡库区的一个半淹没城市,万州旧城区淹没面积将近60%。而新城与旧城的分界线,正好是三峡工程175米的水位淹没线。
在这个水位线下,万州有26万人需要移民,占三峡移民总数的五分之一。随着移民搬迁,万州有300多家企业关闭,面临着企业迁建和工人安置问题,王士惇的企业也在其中。
1998年,就在移民资金还没有到位,大多数企业都在等待观望的时候,王士惇决定在万州新城,投资建设公司大厦。但在大厦建到22层时,王士惇遇上了麻烦。
王士惇介绍:2001年,这个大楼已经建到22楼了。很快就要建到顶了,这个时候资金跟不上了。向银行融资已经不能再融了,这个时候移民资金又没到位。
接下来的资金该怎么办,谁能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呢?此时王士惇一时陷入了绝望。
王士惇介绍:我爬到22楼顶上,真是想跳下去的。这个难人啊!没有办法,这个不能跳。我还有母亲儿子还有一两百员工。怎么办?是这样度过来的。
然而让王士惇没有料到的是,在自己遭遇困境的关键时刻,是公司的200多名员工,自发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不久,国家的453万移民资金也顺利到位。
王士惇介绍:这样子,工程就开工了嘛。这个工程总算把它建成了。
就这样,在国家移民政策的扶持下,三峡移民用团结、智慧和汗水,再造了一座焕然一新的城市,也建成了一方安居乐业的家园。
今天,万州已基本建成了14平方公里的移民新城,城区面积拓展到34平方公里。
2003年5月 万州机场正式通航
2004年11月 达万铁路正式开通
三峡成库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10年时间,万州港口吞吐量增加了10倍。这里,已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深水港,也是长江航道上重庆和宜昌之间最繁华的城市。
涪陵,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的河谷地带,是古代巴国的都城。
长江南岸,这道长4000多米,高182米的水泥大坝,不仅挡住了上涨的江水,恢复了沿江受淹土地,还有效治理了沿江滑坡。
有着1700年历史的巫山,是库区就地后靠搬迁的县城。
巫山新城,修建了一条从江边一直到山顶的阶梯,被人们称为"天梯"。
在新城广场的岩壁上,镌刻着《巫山新城赋》,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移民迁徙,碧落新城。沧桑殊变,勒石志恒。"
巴东,位于巫峡出口,是千百年来人们出川入楚的咽喉要道。
破碎的地质带,让巴东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段安身。巴东人沿着长江,把新的巴东城分片镶嵌在了岸边的山体上,每一片区域都靠桥梁连接。
巴东现有大小桥梁100多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桥城"。如今的巴东人以桥多为豪。他们最喜爱的,是这座横跨长江的巴东长江大桥。
秭归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是三峡库区第一个整体搬迁、整体兴建的移民城。
1998年9月28日,秭归县城开始整体搬迁。从归州古城到茅坪,秭归县城向东迁移了37公里。新县城与三峡大坝仅有一公里之遥,与大坝几乎融为一体,成为"高峡平湖"巨幅山水画的精巧点缀。
2008年,搬迁到新址的秭归县,一改10年前贫穷、封闭、落后的面貌,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6.62亿元,是移民前的11.8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7元。
依托大三峡,秭归县10年来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和特色农业,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了三峡库区一颗亮丽的明珠。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沿江而下,巡游三峡库区新景,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
那个闭塞而贫瘠的三峡,已恍如隔世。十几年的时间,这里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变迁。
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原主任郭树言介绍:三峡工程的兴建,对库区来说是一个千年难逢一个机遇,库区的人民普遍反映,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整个城镇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提前了将近30年。
三峡工程建设,升高的不仅仅是长江的水位,还有库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三峡库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等三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6年来,伴随着一座世纪工程的诞生,古老的峡江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朝未来,正展开着新的历史。
传统的意义上的三峡,是一个地理概念,从奉节的夔门起,至宜昌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段,范围不足200平方公里。
当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至175米时,三峡大坝前会形成一个长度约为660公里,平均宽度为1.6公里,总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的狭长河道型水库。
越过三峡大坝,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三峡的出口的城市——宜昌。
宜昌,原来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沿江小城。许多中国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是从这两座截断长江的大坝开始的。
历史上的宜昌,曾经是郡、县、州、府的治所,在后人印象中,记忆深刻的名字叫做"夷陵"。三国故事里"火烧夷陵",刘备兵败,就发生在这里。
这里的南津关,是三峡的天然门户。由于河床高度在关口附近急剧变化,江水在这里形成了团团漩涡。古时这里常常舟毁人亡,人们就把这里称为"难进关"。在"难进关"下,还有一个扁舟形的沙洲"搁舟坝",船家们为了吉利,把搁舟改了个谐音,成为"葛洲坝"。后来也就是在这个沙洲上,建成了万里长江的第一坝。
宜昌市长李乐成介绍:葛洲坝,在咱们宜昌。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大坝,也在咱们宜昌,因此宜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幸运的城市,两处大坝的兴建呢,也为咱们宜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这是一座成就了大坝的城市。从三峡工程开工那天起,宜昌就成为了三峡工程的后勤基地,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但这更是一座被大坝成就的城市。越来越多设者来到这里,成为了宜昌的新居民。宜昌城也因此不断的扩大。宜昌——三峡,好像成了一个不可拆分的名字。三峡工程,也成为了宜昌走向世界的名片,为宜昌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宜昌市长李乐成介绍:我们宜昌的地域生产总值,在十多年的时间,增长10倍,我们中心城区的这个规模,人口增加了80万人,实现了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这么一个跨越。
如今,宜昌已经发展成为湖北第二大城市,经济总量跃居湖北省第二位;辖五区三市五县,拥有公路、铁路、航空、长江黄金水道等立体化的交通枢纽。
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宜昌,依托三峡工程崛起的世界水电之都和旅游名城,开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008年9月27日,第九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在宜昌开幕。
随着三峡大坝的兴建,"高峡平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三峡旅游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介绍:一个是原有的景点,由于湖面范围的扩大。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大开阔了。那么在一个碧波万景的湖面上,去看原来石宝寨,这样一些景点。会更加有一种新的感觉。第二一个方面,由于水位的上升很多这个水往回流。支流变成干流,把小溪变成支流,这样交通可进入性就增强了。一些新的景区景点被挖掘出来,或者说三峡的空间辐射力。变得更加增大了。
三峡建坝蓄水以后,回水壅至瞿塘峡和巫峡江段,水位抬高近百米。
由于壅水回流,天坑地缝、车溪、石仙谷、天龙云窟、风洞、忘忧谷等一批新自然景观,开始出现在长江支流上。这些过去养在深闺的景点,由于水位抬升,终于有机会向世人展示姿彩了。
高峡平湖,并没有带走人们对三峡的记忆。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仍然是一个美丽、神奇、被大自然眷顾的三峡。
因三峡工程而规划的新三峡旅游圈,以长江为主干,以重庆和宜昌为两端,包括乌江、赤水、大宁河、神龙溪、湘江5个辐射带,涉及湖北、重庆、湖南、贵州。这一旅游圈的形成,将对三峡旅游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坛子岭,三峡大坝的观景台。三峡工程施工期间,这里平均每年接待游客40至100多万人次。1997年到2009年8月,这里共接待了游客850万人次。
2008年6月1日,奥林匹克圣火传到了宜昌,18分钟时间,经历了25名火炬手的传递,自右向左穿越了整个雄伟的三峡大坝,这一时刻,奥运圣火与三峡大坝激情相会了!这是百年奥运与世纪工程的交响,也是和平、友谊、光明和希望的杰作。
从宜昌溯江而上663公里,就是三峡库区的起点城市重庆,2008年的最后一天夜晚,十万人欢聚在重庆解放碑广场,迎接着2009年的新年钟声。
解放碑广场,从1947年开始成为重庆的地标。60年的时间,这里不仅发展成为重庆市最繁华的中心购物广场。而且还成为长江上游的黄金商贸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集购物、休闲、旅游、商务、餐饮、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
如今的解放碑汇集了一大批世界顶级品牌。2008年,解放碑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34.28亿元和158.74亿元,走在全国各商业步行街的前列,被誉为"中国西部第一街"。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重庆,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城市,也是巴渝文化的发祥之地。
公元1189年农历正月,皇子赵惇被封为恭王,一个月之后,他又登上南宋皇帝的宝座,认为自己"双重喜庆",所以他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近代以来,从这样一串记忆里,我们可以梳理出这座城市不同寻常的历史。
——1891年,重庆最早对外开埠。
——1937年,重庆成为中华民国陪都。
——1945年,重庆谈判
——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恢复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从此重庆开始书写新的历史。
重庆市前副市长甘宇平介绍:重庆市设为直辖市有三个有利,一个有利于长江上游一个特大的中心城市,他的作用的发挥。第二个,这样一分开以后,也有利于四川的总体发展。第三个,就是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自跻身直辖市以来,重庆市主城区及涪陵、万州、长寿三个区,还有丰都、忠县、云阳、开县、奉节、巫山、巫溪等16个区县的城集镇,以每年25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随着三峡河道型水库的形成,原来的急流险滩变成了水面宽阔的优良航道,远航的客货轮可以从重庆直接驶向世界各地。重庆不仅成为黄金水道上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
2007年,重庆直辖十周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市领导谭栖伟介绍:十年前全市的生产总值就1360多个亿,到去年已经突破了五千个亿。财政收入这时候是两百多个亿,到去年已经突破了千个亿。农村人均纯收入这个时候六百元,已经去年达到了两千元,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四千多元,已经达到了一万四千多元,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今天的重庆,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中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经济总量在西部十二个省级地区列第五位,主城区居第一位。
三峡工程不仅成就了一个新的重庆,也为长江边上的创业者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重庆新世纪旅游公司总经理彭建虎介绍:这个从小生长在长江边上的年轻人彭建虎,十年前预感到三峡工程,会带给他新的商机,他注册了自己的旅游公司,开发重庆至宜昌的水上旅游项目。如今,他的公司拥有四艘豪华游轮,主要航线就是三峡旅游。其中,"世纪钻石号"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豪华的内河游轮之一。
乘世纪钻石号游轮顺江而下,前方,是高峡平湖的新三峡;再前方,是这座雄伟的大坝。
今天的三峡大坝,不仅是长江上一处醒目的地标。三峡工程的巨大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并且正得到不断拓展。
2009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通过国家验收。这一年,新中国也迎来了60华诞。
60年,一个甲子。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她走过了它充满着探索与艰辛的成长岁月。
对于一个普通百姓而言,他走过了斑驳的大半个人生。
对这座大坝来说,60年,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见证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1917年,孙中山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56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高峡出平湖"的设想
1980年,邓小平考察长江及三斗坪坝址。
1989年7月,江泽民考察三斗坪坝址
1997年10月,胡锦涛考察三峡大坝
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
2009年8月29日,三峡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通过国家验收
百年梦想,40年论证,17年建设。
10多万工程人员参与施工,130万库区群众迁离家园。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利用自然资源、改善长江生态的非凡壮举。规模之大、效益之好,在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这座大坝,留给人们的是福祉,留给国家的是力量,留给长江的是安澜,留给自然的是和谐,留给历史的是丰碑。
三峡水库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亿立方米。三峡工程可以有效调节长江洪水,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300多万亩田园、1500多万人口得到有效保护。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提供近100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相当于每年燃烧5000多万吨原煤或2500多万吨原油发出的电量,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2009年4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3000亿千瓦时,巨大的发电效益开始充分显现。
三峡蓄水成库,改善了长江宜昌至重庆河段以及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水库蓄水,改变了长江水量的时空分布,冬季枯水期将蓄积在水库的长江水通过三峡大坝下泄,提高了中下游通航能力,沿江工农业用水得到较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