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世界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
2009/9/21 8:08:54 新闻来源:中国三峡工程报
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后,三峡电站机组运行平稳。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三峡工程堪称世界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拥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等巨大综合效益,关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坚持质量第一,力争将其建成国际一流的精品工程。
防洪发电综合效益巨大
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工程建成后,可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300多万亩农田、1500多万群众得到进一步保护。目前,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已达221亿立方米,并开始发挥拦洪调峰作用,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近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即便遇到“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三峡工程也能配合下游荆江分蓄洪工程,避免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洪水灾害。
三峡工程将来势汹汹的洪水拦蓄起来,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我国已形成完整系统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建成连接华中、华东、川渝和广东的三峡电网,有力推进了全国电网的联网进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三峡电站自2003年首台机组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约3400亿千瓦时,预计今年底可达3700亿千瓦时。由于其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三峡工程被世界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列入世界十大可再生能源工程。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长江中上游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此外,三峡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利用蓄积的水量为下游补水,可提高中下游通航能力,保障沿江工农业用水。
自主创新突破世界难题
三峡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涉及水文、气象、地质、水工、泥沙、航运、生态环境、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电力系统以及综合国民经济评价等专业领域,决定了三峡工程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至2008年底,三峡工程形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700多项,建立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100多项,同时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70万千瓦巨型机组国产化战略的成功,使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用7年时间实现了30年的跨越,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导截流及围堰技术、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船闸高边坡的开挖和支护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均取得重大突破。三峡工程两次成功截断长江,截流的综合难度在世界截流史上罕见,标志着我国河道截流技术已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严控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结和吸收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集成创新,走出了大型水利工程质量管控的新路子,使三峡工程质量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据介绍,三峡枢纽工程埋设的近万个各类监测仪器显示,大坝及船闸的变形量、渗流量等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好于设计预期,枢纽各建筑物运行正常。
由国务院三峡建委派出的专家组每年两次对三峡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专家组总体评价:三峡工程质量得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工程质量总体优良;尤其在第三阶段施工中,右岸大坝未出现一条裂缝,属世界奇迹。
目前,三峡工程已具备175米蓄水条件并实现了试验性蓄水目标。2008年汛后试验性蓄水完成并积累了初步经验,蓄水过程总体安全平稳,枢纽建筑物和机电设备经受了高水头的考验,水库库岸稳定好于预期,泥沙淤积对重庆港的影响较小,库区水质无明显类别变化,库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有效控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三峡工程未受到任何影响,也未发现因地震引发的崩岸、滑坡等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