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电一年减排二氧化碳5亿吨
2009/9/17 9:20:25 新闻来源:人民网
(能源行业60年系列报道(四))
——建国60周年水电建设成就
《 中国能源报 》( 2009年9月14日 第 02 版)
8月29日,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顺利通过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
水是维系生命的源泉,电是社会发展的命脉。化水患为水利,变水流为电流,这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世界第一,然而如此丰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开发36万千瓦,处于一穷二白。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电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水电开发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就十分关心和重视水电的规划建设,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以及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水电建设相对较慢。改革开放后,我国水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平均年投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1993年后,年投产均超过300万千瓦,至1999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达7297万千瓦。
进入新世纪,水电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继续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中国水电人坚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实现水电健康有序开发。2004年9月,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大关,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国家。截至2008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72亿千瓦。我们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实现了水电总装机容量比建国50年的总和翻一番的超越,水电能源开发利用率也从改革开放前的技术可开发量不足10%提高到30%,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水电坝工技术
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水电科技工作一直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引领,以电力建设为主战场,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以科技成果工程化为基点,不断推进水电建设和科技进步,走出了技术、资金和环保的约束困境,坝工技术不断提升。
到目前为止,包括200米级特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筑坝技术、200米级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300米级特高拱坝及100米级特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技术、坝工基础工程技术、高速水流的消能工技术创新在内的重大关键技术得到全面突破。这些顶尖的坝工技术使我国的水电事业跃升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峰,我国的坝工建设水平在数量规模、技术难度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电力科技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水力发电设备
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我国水电机电装备有了显著的进步,前后经历了刘家峡、龙羊峡、岩滩、广蓄等一批单机容量30万千瓦级型机组投入运行后,单机容量40万千瓦的李家峡,单机容量55万千瓦的二滩,特别是30多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三峡、龙滩机组顺利投产;正在建设中的溪洛渡、向家坝、拉西瓦、白鹤滩、乌东德等电站,单机容量从70万千瓦向着100万千瓦机组发展。在遵循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下,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正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峡工程左右岸26台发电机组中有8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机组,正是通过“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这三步,以及通过三峡工程建设,我国大型水电机电装备制造业仅用了短短7年的时间,实现了30年的大跨越,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开始到来。
水电开发给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我国水电事业在带来巨大发电效益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区域经济、改善大气环境、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改善水质、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以及灌溉、供水、防洪、交通、旅游、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同样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仅发电量而言,一年就可替代约2.6亿吨原煤,向大气少排放约5亿吨的二氧化碳(CO2),生态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长江三峡的建设,实现了有效调控长江上游洪水,使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降低了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让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0万人口得到安全保护,防洪效益巨大;同时,极大改善了库区航行条件,三峡的航运量由历史最高的1800万吨激增到7000万吨。水路交通的改善大大降低了水路货运业成本,水上交通大动脉的形成迎来了航运的黄金时代。
大力发展水电事业,是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水电事业将以建国60周年为新的起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总结发展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水电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建国60周年水电建设成就
《 中国能源报 》( 2009年9月14日 第 02 版)
8月29日,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顺利通过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
水是维系生命的源泉,电是社会发展的命脉。化水患为水利,变水流为电流,这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世界第一,然而如此丰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开发36万千瓦,处于一穷二白。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电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水电开发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就十分关心和重视水电的规划建设,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以及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水电建设相对较慢。改革开放后,我国水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平均年投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1993年后,年投产均超过300万千瓦,至1999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达7297万千瓦。
进入新世纪,水电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继续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中国水电人坚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实现水电健康有序开发。2004年9月,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大关,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国家。截至2008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72亿千瓦。我们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实现了水电总装机容量比建国50年的总和翻一番的超越,水电能源开发利用率也从改革开放前的技术可开发量不足10%提高到30%,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水电坝工技术
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水电科技工作一直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引领,以电力建设为主战场,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以科技成果工程化为基点,不断推进水电建设和科技进步,走出了技术、资金和环保的约束困境,坝工技术不断提升。
到目前为止,包括200米级特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筑坝技术、200米级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300米级特高拱坝及100米级特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技术、坝工基础工程技术、高速水流的消能工技术创新在内的重大关键技术得到全面突破。这些顶尖的坝工技术使我国的水电事业跃升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峰,我国的坝工建设水平在数量规模、技术难度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电力科技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水力发电设备
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我国水电机电装备有了显著的进步,前后经历了刘家峡、龙羊峡、岩滩、广蓄等一批单机容量30万千瓦级型机组投入运行后,单机容量40万千瓦的李家峡,单机容量55万千瓦的二滩,特别是30多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三峡、龙滩机组顺利投产;正在建设中的溪洛渡、向家坝、拉西瓦、白鹤滩、乌东德等电站,单机容量从70万千瓦向着100万千瓦机组发展。在遵循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下,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正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峡工程左右岸26台发电机组中有8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机组,正是通过“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这三步,以及通过三峡工程建设,我国大型水电机电装备制造业仅用了短短7年的时间,实现了30年的大跨越,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开始到来。
水电开发给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我国水电事业在带来巨大发电效益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区域经济、改善大气环境、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改善水质、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以及灌溉、供水、防洪、交通、旅游、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同样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仅发电量而言,一年就可替代约2.6亿吨原煤,向大气少排放约5亿吨的二氧化碳(CO2),生态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长江三峡的建设,实现了有效调控长江上游洪水,使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降低了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让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0万人口得到安全保护,防洪效益巨大;同时,极大改善了库区航行条件,三峡的航运量由历史最高的1800万吨激增到7000万吨。水路交通的改善大大降低了水路货运业成本,水上交通大动脉的形成迎来了航运的黄金时代。
大力发展水电事业,是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水电事业将以建国60周年为新的起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总结发展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水电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