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机组国产化:30年大跨越的背后
2009/8/25 16:41:26    新闻来源:科学时报
机组国产化:30年大跨越的背后
 
□本报记者 计红梅
 
在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前,国内没有7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制造以及工程设计的实践经验。中国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机组,只有32万千瓦机组。以三峡工程为平台,中国制造企业通过7年的努力,拥有了与国际水电巨头同台竞争的能力,使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实现了30年的大跨越,开启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新时代。
 
用7年的时间实现了30年的跨越,这一纪录意味着什么?背后又浓缩了怎样的历程?
 
“三个必须”
 
7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是三峡发电工程中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站长期安全运行、三峡工程发电效益的发挥。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清告诉《科学时报》记者,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建委会批准将三峡工程单机容量由68万千瓦增至70万千瓦。当时,中国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机组只有32万千瓦机组,在黄河龙羊峡电站运行,而国外首台70万千瓦机组则于1978年在美国大古力电站投运。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仅靠自主研发,不仅代价高、技术难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也赶不上工程建设进度;如果全部依赖进口,不仅要大幅增加成本,也永远摆脱不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为了既确保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民族工业制造水平,国家决定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求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创造条件。
 
1996年6月,三峡左岸电站14台70万千瓦机组一次性国际招标采购,被誉为世界水电装备技术最高水平展示和较量的“水电奥运”。那时,我国大型水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近30年。
 
为确保核心技术转让完全到位,三峡总公司充分发挥业主的统筹和主导作用,在机组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必须”:投标者必须与中国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全面转让核心技术,培训中方技术人员;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不低于合同总价的25%,14台机组中的最后2台必须以中国企业为主制造。为此,三峡总公司支付了1635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
 
从“左岸”到“右岸”
 
通过公开招标,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分别由ALSTOM和VGS两联营体中标,并与国内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和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电)两家制造企业联合制造。
 
哈电和东电作为以1635万美元为代价购买的技术受让方,与三峡总公司紧密配合协作,把参与三峡左岸电站机组设计制造作为跻身世界一流的契机,全力作好关键技术、制造工艺、质量管理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通过参与左岸电站机组的设计与生产,哈电和东电掌握了特大型机组整体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并拥有了水轮机水力设计、定子绕组绝缘、发电机空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1999年11月,在三峡总公司的组织下,由长江设计院牵头,哈电、东电参加,在总结左岸电站机组参数选择的基础上,对右岸电站水轮机额定水头等参数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进一步的优化,同时组织国内制造企业在左岸机组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右岸机组的水力设计进行开发。
 
2004年,在三峡右岸电站12台机组采购中,哈电和东电与国际水电巨头同台竞争,凭借自身的实力,各自承担了右岸电站4台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任务。这意味着国内制造厂家跨入了自主设计、制造70万千瓦级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重大跨越,国产化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
 
70万千瓦的时代
 
经初步估算,三峡工程26台机组提前一年全部投入运行,截至2008年底,已增加发电量约560亿千瓦时,预计2009年还可增发电量150亿千瓦时。这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也为企业增加产值约177亿元。
 
哈电、东电通过三峡左岸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特大型机组的国产化,在三峡右岸及地下电站70万千瓦机组的招标中两厂获得12台的合同份额,平均每台比进口要节省投资4450万元,12台共计节省三峡工程投资5.34亿元;在溪洛渡电站的18台、向家坝电站的26台70万千瓦以上级的机组招标中,也使得购买成本大大地降低。同时,特大型机组国产化的实现,也为国内其他大型机组的国内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据了解,三峡左岸、右岸电站26台水轮发电机组从2003年7月至2008年10月已陆续投入运行,历经135米、156米和172米等高、低水头的运行考验,运行稳定。其中,三峡右岸电站国内机组制造厂提供的8台水轮发电机组,总体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厂商同等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时报》 (2009-8-25 A2 国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