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撑起中国人的缚龙梦
2009/8/19 8:17:34    新闻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入汛以来的长江首次洪峰开始进入三峡水库,图为昨日三峡大坝开启多个闸孔大规模泄洪的盛景,目前其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效益已十分显著。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三峡工程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图为施工人员庆祝发电机组投产。


     



几名工人在三峡库区清理水面垃圾。


     
  ◆解密◆ 

  土办法+洋机器=世界奇迹

  削平18座山头,屡创世界之最


  三峡永久船闸建筑在花岗岩山体之间,是三峡水利枢纽三大主体工程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水头最高、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通航建筑物,其规模之大、难度之高均远远超过已建好的世界最大的美国邦纳维尔斯船闸。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说:“永久船闸的技术问题解决了,三峡的技术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一期工程中,武警水电三峡指挥部全体官兵奋战2000多个日夜,削平18座山头,形成凹状航道雏形。二期工程,水电战士们需要完成4面最高达68.5米深的直立墙,以便形成左右五级闸室,使船队以“上下楼梯”的形式通过大坝。

  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王青屏,总工程师周光奉带领攻关小组进行了多次试验。瑞典生产的阿特拉斯钻机、美国生产的英格索兰钻机和日本生产的西河钻机中,误差最小的钻机也有70公分。工程技术人员只好逐步尝试了,又先后进行小药卷爆破、钢筋机械联结技术运用等无数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手风钻和快速架子钻相结合的“土办法”,一举钻孔成功。

  为确保直立墙唇整洁和岩体稳固,双线五级船闸两厢布置了100多万根高强度锚杆、4000多根锚索。一根60多米长的对穿锚索,需要80多名战士从5里外的车间扛到工地,再抬上50米高的作业平台,在12平方米的地块上用手一寸一寸推进钻孔中。五度寒暑,2000多个日夜,锚索和锚杆钻孔的总长度,相当于穿透整个地球!

  经过1年零8个月的英勇奋战,1995年12月23日,提前8天完成了永久船闸一期工程任务,工程合格率达100%。而二期工程亦在1999年国庆前夕全部完工。

  艰难探索,智擒水龙

  大江截流最大的技术难题是截流堤头坍塌。这会严重危及施工机械及人员的安全,是合龙的“拦路虎”。坍塌的原因有多方面,也没有特别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完全依靠工程师和建设者们的艰难摸索。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领衔担纲这一技术难题的攻克任务。他从水动力学、土力学、散体结构力学的理论出发,提出影响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堤头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土力学指标。

  经过反复思虑和试验,郑守仁和科研设计人员提出了预平抛垫底的截流方案,这也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首次采用平抛垫底施工技术。

  于是,在一群年轻力壮的施工技术人员里,加入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郑守仁。他们一起登上抛投试验的作业船上在长江起伏的波涛里颠簸,一干就是二十四小时。随着波浪的翻滚,郑守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分析水浪的成型以及漂移特性。

  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十二个工作面,成百上千辆载重汽车、推土机以及重型抓斗和其他机械井然有序作业,在硕大的棋盘之上步步为营,合力擒龙。施工作业的安排精确到了以秒计算,不断有最新抛投工程量数字发出,近1000余万方的戗堤进占和围堰回填方量及近2000米的戗堤和堰体长度均能在全过程中的若干预定时刻准确到位。

  1997年11月8日3时30分,大江截流的最后阶段顺利完成!仅最后阶段,上下游围堰4个堤头同时抛投21万立方米土石料,而整个截流堤头安然无恙。

  右岸大坝连头发丝大小的缝都没有

  三峡大坝的建设者中还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最专业的目光,严密检查着三峡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细节、疏漏较真。他们就是三峡工程的质量检查人员。近千人的监理队伍长期留驻三峡,随时监管。最顶尖的老专家队伍一年两次全面检查三峡。还有永久伴随三峡的“监测者们”——大坝内部的检测仪表,可时刻观察大坝的运行情况。

  三峡大坝是一座高181米,体积达198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重力坝,分左岸和右岸两边分别施工的。国务院质量检查组在检查中发现左岸修建的坝体有极少数表面裂缝,立刻与建设单位一起研究解决对策。一般讲,混凝土的坝体要做到表面完全不开裂,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要防止产生结构性的裂缝,表面裂缝不会造成损失。

  技术人员和建设工人们总共使用了七道措施对表面裂缝进行加固和保护。对于已经处理过的裂缝,专家监察组持续检测,发现这些已经修补的裂缝确实是稳定的,也没有任何水渗进去,对大坝的安全而言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一位台湾专家听到“大坝裂缝”的传言,亲自来大坝查看,当看到精心修筑的坝体后,感叹传言不实,这哪里是“豆腐渣”工程啊,简直就是铜墙铁壁!

  吃一堑,长一智。右岸400余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大坝上连头发丝那样的缝都没有!这是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任何外国人都没有做到。国外的工程师有一句话,说无坝不裂,意为只要是混凝土坝,不可能不裂。但是三峡右岸的大坝就能做到!

  潘家铮院士就建议同事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一座没有裂缝的混凝土大坝》,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一定可以震惊全球。
  
  ◆观察◆

  长江安澜期盼得以实现

  从孙中山的设想,到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浪漫诗句,到一次次的论证和争辩,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勘探论证直至今日完全建成投产,其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前后跨度近90年,为新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所罕见。时间跨度之大、争论之激烈反映了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对各种不同意见的尊重和重视,正因民主精神的充分发挥,三峡工程方案在论证中日臻完善,一边改造自然,一边顺应自然,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座历史丰碑。

  如今,三峡工程业已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效益,2009年可如期实现初始设计目标。这是人民奉献给祖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三峡大坝巍然屹立。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如一条巨龙,三峡工程,这一中华民族的百年缚龙梦,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对长江安澜、百姓无忧的期盼。

  作为解除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的一项不可替代的关键性措施,三峡水库目前防洪库容已达146亿立方米,并开始发挥拦洪调峰作用。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近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初步形成。三峡工程建成后,可形成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300多万亩农田、1500多万群众得到进一步保护。

  三峡工程的清洁电能也开始造福四方。至2008年底,三峡电站26台机组已全部安装完毕,并顺利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2880多亿千瓦时,运行安全稳定。至此,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达225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10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每天发电量约为全国的1/30。

  三峡工程所带来的航运便利对中部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库水位的提升,有效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航道,以及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2007年经过三峡大坝的货运量已达6057万吨(其中船闸通过4686万吨),远超蓄水前最高年货运量1800万吨的水平。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促进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写就了惊世篇章,将人类水电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复杂,100余项世界之最、700余项专利技术昭示着自身的巨大魅力;仅用几年的时间,推动大型水电机组国产化,实现了几十年的跨越。

  ◆延伸◆ 

  一些在粤三峡移民已会说“白话”

  1992年以来,广东积极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建设工作,17年来,我省采取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支援的方法,以资金、物资、技术、管理、培训人才、安排就业、举办展览会、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到2008年底,我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和安置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实际到位资金累计49.82亿元。

  在经济建设合作方面,广州三雄极光照明、深圳华侨城、康佳、东阳光、珠海格力空调等一批全国著名工业生产企业都进入库区,直接扩大了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加快了库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目前,我省各级财政已投入资金2.97亿元,接收安置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2503户、9007人到我省安家落户。如今在肇庆高要的三峡移民村,许多年轻的三峡移民都会说“白话”,尤其那些未满十六岁的孩子,不少能够讲一口流利的粤语,外人很难相信他们是当年的三峡移民,“迁得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正成为现实。



  ◆对话◆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社会上对三峡工程“妖魔化”很深

  从上个世纪初提出设想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实地勘探、专家论证,再到完全投产,三峡工程一直争议不断。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内知名能源问题专家、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解密专家视野中三峡工程的前世今生。

  当年主要争议不在技术,而在投资分配

  记者:三峡工程当年的争议是什么?是怎样决定上马?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论证?

  张博庭:从论证时间的长度,可以看出当年争论之激烈。主要争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投资分配。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世界上有不少成功的先例。但是计划经济下的资金分配却导致了主要矛盾。很多专家就提出,与其加大投资于三峡,不如多投资些中小项目,可能会受益更广。而我当年也是三峡工程的反对者。政府最后决定,还是要集中力量做好这件有大福利的工程。

  记者:您今天怎么评价当年的三峡工程决策?

  张博庭:我已经改变了反对的态度,是三峡的支持者。从建设角度来看,很多当时担忧的问题都没有出现,非常顺利地完成建设进程。从决策角度看,当年的最后决定是明智的、果断的。今天政府搁置水电的审批往往是因为社会舆论压力太大,无法下定决心。

  三峡工程对库区灾害有削弱作用

  记者:三峡会不会溃坝?安全性如何?

  张博庭:三峡是安全的,不会溃坝。出现溃坝的坝体主要是土坝,但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每个坝块独立依靠自身重力来抵抗水力的冲击,不存在溃坝可能。在汶川大地震中,没有一座水电站的主要建筑物在地震中被震毁,充分证明水电工程技术是过硬的,大坝也是安全的。

  记者:三峡对周边环境究竟有什么影响?三峡工程中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态和环境?

  张博庭:总体上好处大于坏处,并且三峡工程已经有相当完善的措施来避免这些小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人异议的三峡库区灾害实际上是这个地区长期存在的,不是三峡工程带来的。反过来,三峡工程对这些灾害有削弱的作用。

  很多人担心三峡引起地质灾害。水库确实有可能触发库区微小的地震,但地震能量不是来自水库蓄水而是天然地震能量。水库只是把这些能量释放,其后会降低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即使在短期,诱发的地震都在3级以下,不可能引发汶川地震那样规模的大地震。

  再比如滑坡。建设过程中和投产初期确实有滑坡出现,也造成了部分损失。但是水库的蓄水并不能制造出滑坡,而是让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有集中释放的机会。在三峡的建设过程中,已经采用多种方法处理滑坡地段,即便处理不了的也进行监测,其危险性已经较建成之前大大降低了。

  还有水污染的问题。三峡建设期间陆地建设确实会产生污水和垃圾,但都已经得到处理。流速平缓的水库会沉淀净化水中悬浮颗粒,加上三峡配备的污水处理设备,已经大大减轻了长江的污染速度。

  要用专业的眼光看待三峡工程

  记者:目前在专家中,三峡是否还有争议?

  张博庭:有,但争议主要是不同行业的专家之间产生的。水电和地质方面已经有很高认同度。比如当年坚决反对的李锐也非常赞扬三峡。但是比如渔业等专家有不同的意见。对于渔业,最大的威胁不是三峡,是过度捕捞和污染。

  记者:您如何看待舆论对三峡工程的质疑?

  张博庭:现在社会上对包括三峡在内的水电工程有“妖魔化”的倾向。极端环保主义者做了大量工作,引述了很多完全不具备实践可能的标准,污蔑水电工程。还有部分民众因为缺乏相关专业信息而被误导。

  这些情况,也有政府和水电工程单位主体错置的原因。政府不断为三峡澄清情况,但是说法比较笼统不够专业,反而显得不正常。三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技术人员不愿意做这样的非技术工作,总是习惯把反击“妖魔化”水电的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实际上“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认为,要用专业的眼光看待三峡工程。要运用科学知识和大量的事实,揭露和批驳各种妖魔化水电的谣言宣传,为政府支持水电发展的决策创造有力的舆论环境。

  记者胡剑龙陈清浩实习生褚颖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