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发布
2013/9/13 9:58:32    新闻来源:国际金融报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减轻环境压力,国务院办公厅9月12日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主要有10条措施,涉及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10个方面。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汪健表示,《计划》从开始编制到最终成稿,光改稿就几十遍。

  《计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依旧需要在日后"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防治计划的执行,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政府资金雄厚,并且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加上相关法律作为依据,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执行结果。"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

  电企钢企是重点

  《计划》指出,当前中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一位不具名的环保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导致大气污染的行业多集中在燃煤电厂、钢企等重工企业,加强治理这些行业对于治理大气污染将有显著的成效。"比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企业进行停电等处理。"

  与此同时,《计划》中强调,要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比如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按照《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的要求,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计划》中还提出,要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在石化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完善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

  相关部门人士对记者介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完成石化企业有机废气综合治理。

  整治力度空前

  值得一提的是,《计划》中提出,要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并将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国家每月公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和最好的10个城市的名单。各省(区、市)要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记者了解到,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为全面遏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不断的努力。8月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公告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并责令相关企业的落后产能在今年9月底前关闭。

  "工信部发布如此紧迫的通知实属罕见。"业内人士认为,并表示这样的手段虽然"简单粗暴"但是非常有效,可以继续实行。河北省沧州市任丘供电公司曾积极配合该市环保局,应用带电作业技术对12家高污染企业停止供电。

  侯宇轩对记者指出,这种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查的项目,采取"停电"手段也是可能的,它符合人民的利益。"这样做会倒逼高污染高排放行业进行绿色升级,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尽管刚开始对行业来说是强忍着成本上涨带来的痛苦承担环保责任,但是痛苦过后,行业整体也会有质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这样的手段必须严格坚持实行,不然高污染企业依旧会'明知故犯'。"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惩处手段再强也不为过,企业一旦环境违法,一律从严惩罚,并且以儆效尤,提高违法预期成本,能够遏制主观性环境污染的行为。

  环保产业的新春天

  侯宇轩认为,如果经济与环境无法和谐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比如河北等一些地区污染严重,由于当地两高行业比重较高,产能过剩,国家防治计划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使当地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些地区可以引入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与当地其他产业进行合理对接,这样两高行业比重降低的同时,以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值的节能环保产业来弥补其经济损失,来协调GDP和污染防治的关系。"侯宇轩补充表示。

  《计划》中也指出,完善环境经济政策,需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本着"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收益、获补偿"的原则,积极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侯宇轩认为,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策面给予强力支持,放入市场经济中才是真正的促进其产业发展。因此要由政策面引导其顺利进入市场竞争,才能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来实现"美丽中国"这一目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