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水电工程造福贵州30万移民
2013/4/2 13:31:55    新闻来源:中国改革报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张 宇  发布时间:2013-03-29

引言

  水电移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和每位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由于贵州人均耕地少,且分散,而大规模的移民搬迁需要大量的土地安置移民。为缓解人地矛盾,贵州水电移民局因地制宜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有土安置、耕地长期补偿、城镇化”等安置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水电移民的长远生计。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熊宇这样理解水电开发的目标和意义

  乌江,又称黔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从大山深处奔涌而出,注入长江,巨大的天然落差造就了一座水电富矿。但20年前的乌江流域曾经是穷山恶水,2/3的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贵州省虽然坐拥“水电富矿”,但却陷入了“富饶的贫困”。

  “乌江兴,则贵州兴”。乌江流域的开发,成为盘活贵州经济的命脉所在。为此,1992年10月成立的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乌江公司)就被赋予了“开发乌江、富民兴黔”的历史使命。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乌江作为我国第一条实行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河流,成为西南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贵州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如今,乌江流域筑起了一座座水电站,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赢水电开发的局面,不仅为我国水电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本,也在创新水电移民安置模式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勇做复合安置的试金石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熊宇这样理解水电开发的目标和意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勘测设计、政府部门、开发单位、地方移民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水电移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和每位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事多年水电移民工作的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简称贵阳院)党委书记蔡金良对记者说:“这就需要设计单位有全面的思维和综合平衡能力,一心一意为水电工程着想,认真细致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深入田间地头跟村民一起摸爬滚打,发扬‘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和移民干部一起协调业主、地方、移民间的关系,必须公平公正,才能在百姓心心中树起威信。”

  “贵州水电开发较早,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在严格执行国家移民政策法规的同时,在移民安置、项目管理、后期扶持、移民社会管理、移民区党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局(简称贵州水电移民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应政告诉记者。

  由于贵州人均耕地少,且分散,而大规模的移民搬迁需要大量的土地安置移民。为缓解人地矛盾,贵州水电移民局因地制宜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有土安置、耕地长期补偿、城镇化”等安置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水电移民的长远生计。

  “实践中,将长期补偿与城镇化安置相结合,是最为有效的安置方式。因为长期补偿为水电移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城镇化安置又满足了水电移民经商致富的需要,两者有机结合,安置效果突出,是最符合贵州实际的复合安置方式。”王应政说。

  所谓城镇化安置,就是集合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将农村移民搬迁到集镇或县城安置,移民建房采用“住房+门面”的形式,同时配备人均半亩左右的耕地,可种植蔬菜或花卉,移民既可经商,又可务农,既保证了基本的生活,又拓宽了致富门路。

  记者在贵州走访时了解到,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10年来,贵州省搬迁安置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30多万人,其中安置到城集镇的移民12.3万人,占移民总数的41%,城镇化安置已成主流。

  创新移民安置管理机制

  水库淹没常常涉及大量的集镇、公路、桥梁和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一般的做法,这些建设项目主要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对项目管理的经验,实施中往往出现投资突破和进度滞后等问题,制约移民搬迁,导致水赶人和临时过渡等问题,影响到工程建设。

  “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从2005年开始,参照工程代建制模式,我们在全省推行了项目返包制,鼓励和推动地方政府利用项目业主在工程管理上的优势,将移民安置建设项目按国家审定的投资返包给项目业主承建。而政府则从工程建设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工作,通过‘政府管民生、业主管工程’双轮驱动,使项目建设和移民安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得到有效控制。”王应政说。

  目前,贵州在建的大中型库区,主要的移民安置建设项目,均返包由项目业主承建,有力地推动了贵州水利水电事业的开发。

  “为妥善安置移民,解决其长远生计,我们和贵州省维稳办还联合出台了《贵州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建立了移民安置风险评估机制,将移民安置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王应政向记者介绍:“同时,建立健全移民后期扶持的长效机制,整合涉农项目和投资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倾斜,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的目标,贵州省还探索建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由移民自愿将补偿款“存入”电站,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支取”,电站运行一年补偿一年。在沙沱水电站移民安置中,自愿参与长期补偿的旱地按照每亩625公斤稻米的高标准补偿,多数移民选择了长期补偿。

  贵州省册亨县双江镇平华村与广西自治区乐业县雅长乡尾沟村均属于国家重点水电工程──龙滩电站库区移民村,两村隔江相望,相互通婚,产业相连、地域相近、习俗相同。随着龙滩电站的建设,库区移民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事关两村利益的插花地补偿等各类移民问题和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度影响了原本和谐的关系。

  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积极妥善化解各种移民纠纷和矛盾,推动移民村公益事业协调发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5月,经册亨、乐业两县同意,双江镇党委和雅长乡党委批准,平华、尾沟两村正式成立了“桂黔跨省区域尾沟平华联合党总支部”,并成立了“桂黔跨省区域尾沟平华村民联合议事会”。“联合党总支”实行一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套制度,两村各设有办公场所。为推动村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专门制定了“桂黔跨省区域尾沟平华联合党总支部工作制度”、“桂黔跨省区域尾沟平华村村民联合议事规则”、“联合议事制度”、“法律服务工作制度”、“水域管理规定”等十余项工作制度。

  联合党总支部成立后,在插花地纠纷化解、解决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村容村貌建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强治安管理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效显著,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跨省区移民村联合党总支部的做法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移民新村的后续发展

  3月13日,记者来到贵州省第一移民大县———享有“高原湖城”美誉的清镇市。

  微微上翘的屋檐,灰白相间的墙面,一栋栋融合了浓郁的彝族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的楼房伫立在道路两旁。墙内,粉色的桃花和白色的梨花争相斗艳,满地落英缤纷;墙外,黄色的油菜花恣意地盛开着,明镜般的湖水清澈可鉴。这是记者在清镇红枫湖镇大冲村看到的水电移民新村。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清镇境内先后修建了猫跳河梯级电站、东风电站、索风营电站,加上洪家渡、三峡工程等省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的迁入,清镇市现有移民人口为59,848人,移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2%。”陪同调研的清镇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局副局长张显玉介绍说,“2008年8月,清镇市按照‘长期补偿与城镇化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建设移民示范新村、培育新产业、塑造新移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移民示范新村建设。”

  记者从清镇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局了解到,5年多来,该市共实施移民示范新村项目62个,各示范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基本实现,移民群众经济年人均纯收入5742元,超过清镇全市农民纯收入的5468元。

  遵义县乌江镇是伴随乌江渡水电站建设而成长的江边小镇,这里的“乌江豆腐鱼”因鱼肉鲜美清香、豆腐雪白滑嫩而远近闻名。51岁的村民赵大刚一家3口人开了一家“豆腐鱼”餐馆,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赵大刚说,上世纪70年代建设乌江渡电站时,他因所在的村寨属于施工区而举家搬迁。2003年建构皮滩电站,他家属于淹没区,只能再次搬迁。“近年来补偿款越来越高,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好,饭馆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我家建起了一座5层600多平方米的房子,对将来的发展很有信心。”赵大刚说。

  受益于“工程与移民并重,搬迁与安置并重,安置与后扶并重”的理念转变的还有瓮安县玉山镇的“渔民”们。由于注重了后期扶持,当地移民部门采取“一户一业”的方式,引导移民拓宽致富门路,利用龙滩水电站形成的广阔水域,让“移民”变“渔民”。

  每天清晨,30多岁的黄兴昌就和同村的几位移民划着小船到“水上工厂”上班。蓝蓝的库湾里,浮动着他们的一个个“车间”———网箱。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来回查看鱼苗的成长状况,清理网箱、投放鱼食。

  “我们这地方水质好,无污染,鱼成活率高;在该河段网箱养的鱼主要吃水草,肉质鲜美;花鼓鱼、鲈鱼、鲢鱼、草鱼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目前已接到好多商家的订单。”黄兴昌指着网箱里的鱼苗说。

  2010年以来,为解决构皮滩水电站淹没区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瓮安县除了采取其他有效的安置方式之外,充分利用乌江水域的综合价值,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外资在玉山镇境内河道实施水产养殖示范点建设,通过以点带面,为失地农民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流水养鱼’,通过政策引导,贷款补贴,技术提供等方式,给农民增加致富路子。目前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淹没区失地农民30余户已经加入进来,他们或自主投资,或联合入股,大面积的网箱养殖场初步建立。”玉山镇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在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已建成网箱养鱼150余个,年产鱼预计达到10万公斤以上,总产值达上百万元。参与养殖的村民介绍,待规模成型,他们还将成立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网箱养鱼的成功起步,为该河段村民发展‘水上工厂’打下了良好基础;而随着‘水上工厂’的不断发展壮大,库区失地农民生产发家致富新路将越走越宽广。”瓮安县水电移民局负责人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