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龙江水电站移民安置:移出一片新天地
2012/12/11 10:18:26 新闻来源:云南日报
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自然村——芒市风平镇龙昌移民新村
培育“种养产业”
移民董存诗近来特别忙。又要饲养8头猪,又要到石斛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管理刚出苗的2亩石斛。
在董存诗家的石斛钢架大棚内,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现在的市场价,1公斤石斛可卖850元至1000元,种1亩石斛第一年可收入10多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第二年收入可达到20多万元,第三年就可达30多万元。我家种植的2亩石斛,过不了几年,真能成为‘摇钱草’啦!”
在市移民部门和供销社的帮助下,龙昌移民新村参加石斛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移民已有12户。合作社按照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的运作模式,把石斛产业逐步做大了起来。
龙昌移民新村是龙江上游弄另水电站工程移民外迁安置点,共有200户720人,是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自然村。村民小组中80%以上为阿昌族。
为尽快提高移民移出后的生产技能,帮助移民适应安置区生产生活环境,确保移民农业生产稳步增长,龙昌移民村建成后,芒市各级部门以水库后期扶持政策为重要支撑,结合全市种植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从人力、资金、项目、技术上开展扶持。
5年来,全市移民、农业、科技、职业院校等部门和单位齐心协力,通过现场讲授、实地参观、专业辅导等方式,共举办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移民34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石斛、咖啡、坚果、橡胶、核桃等林果种植技术、茶叶种植加工和养殖知识等培训。
通过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使绝大多数移民基本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拓宽了就业门路。为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阿昌族移民养猪致富带头人马有定,是弄另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第一批搬迁移民。搬迁后他积极参加芒市移民局举办的移民技能培训,学习养殖种植知识和技术。掌握技术后,他向移民村附近的芒波村傣族群众租用1.5亩土地,利用所学的建筑知识和技术,设计建盖了500平方米的猪圈和200多平方米的饲料加工房。2008年3月在移民部门的扶持下购进了第一批猪,猪场正式运营。
5年来共出栏肥猪、仔猪1600多头,年收入达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龙昌移民村马有琴、马有飞姐弟俩于2010年建起了占地近2亩的养猪场,两年来出栏肥猪达200多头。2011年龙昌移民村王平家也建起了占地1亩的养猪场,养猪规模上100头。现在,龙昌移民家家户户都发展家庭养猪,养猪上20头的有好几户。
当人们问马有定致富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表示,主要得益于移民部门给予的扶持。他说:“只要勤勤恳恳劳动,移民也能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今,在重点户带头人的示范和带领下,龙昌移民新村出现了大批咖啡、坚果、石斛、橡胶、核桃等经济林果种植专业户和猪、牛养殖专业户。阿昌族移民逐步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希望之路。
陇川县景罕镇勐约栋移民新村
增强“组织建设”
勐约栋移民新村是2007年2月开工建设的。刚搬到新坝区时,21户景颇族村民很不习惯,思想波动大。
如何让移民既“搬出来”,又“稳下来”,还能“富起来”?在县移民部门的指导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推选公认的优秀人才进入村领导班子,带头发展经济,形成一支“支部带党员、党员带村民”共同发展的先锋团队。
2009年5月,勐约栋村民小组党支部挂牌成立,随着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党支部建立了自己的活动阵地,并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党员干部担当起了群众的领头人,凝聚了人心。10名党员不等不靠,积极行动,完善村小组各种组织机构,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如组建了妇女、老年、青年、调解、治保、卫生等组织,职责明确,千方百计为移民排忧解难。如,联系当地学校,帮助村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同时,还组织当地学生与移民子女结成学习帮扶对子等,让移民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把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主要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和“培养脱贫致富党员带头人”活动。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移民新村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培训等,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素质和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
村支书普勒业率先作出榜样,带头开办了麻竹加工厂,承包了农贸市场,2010年麻竹加工一项纯收入就达到27万元,带动周边560多名群众增收。党员汤杨古烤起了景颇“小锅酒”,张勒栽学习搞起了杉木、西南桦种植,董炮约贷款购买汽车跑起了客运……全村上下形成了党员带头创业,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气象。
村党支部还把推进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禁毒防艾、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评星晋级争三百”和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开展“政策法规进村、发展项目进村、文明新风进村、便民服务进村、维稳措施进村和排忧解难到户、民情恳谈到户、科技知识到户、致富措施到户、移风易俗到户”的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针对景颇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村党支部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党建活动。一是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场所,筹措资金建盖了面积29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和一个篮球场,为群众开展学习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提供了平台;二是组建民间文艺演出队伍,把能歌善舞的群众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时节和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
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激发了村民争先创优热情。村里每年组织村民开“十星级文明户”、“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村民的责任意识、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村邻里和谐,治安稳定,多年无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现象发生。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中组部、中宣部及省委、州委领导多次到勐约栋调研指导,勐约栋移民新村先后获得“红旗飘飘工程试点村”、“禁毒防艾村民理事会先进村”、“优秀妇女之家”等诸多荣誉称号,被多家媒体称赞为:“飘扬在边境线上的一面旗帜”。
培育“种养产业”
移民董存诗近来特别忙。又要饲养8头猪,又要到石斛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管理刚出苗的2亩石斛。
在董存诗家的石斛钢架大棚内,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现在的市场价,1公斤石斛可卖850元至1000元,种1亩石斛第一年可收入10多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第二年收入可达到20多万元,第三年就可达30多万元。我家种植的2亩石斛,过不了几年,真能成为‘摇钱草’啦!”
在市移民部门和供销社的帮助下,龙昌移民新村参加石斛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移民已有12户。合作社按照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的运作模式,把石斛产业逐步做大了起来。
龙昌移民新村是龙江上游弄另水电站工程移民外迁安置点,共有200户720人,是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自然村。村民小组中80%以上为阿昌族。
为尽快提高移民移出后的生产技能,帮助移民适应安置区生产生活环境,确保移民农业生产稳步增长,龙昌移民村建成后,芒市各级部门以水库后期扶持政策为重要支撑,结合全市种植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从人力、资金、项目、技术上开展扶持。
5年来,全市移民、农业、科技、职业院校等部门和单位齐心协力,通过现场讲授、实地参观、专业辅导等方式,共举办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移民34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石斛、咖啡、坚果、橡胶、核桃等林果种植技术、茶叶种植加工和养殖知识等培训。
通过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使绝大多数移民基本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拓宽了就业门路。为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阿昌族移民养猪致富带头人马有定,是弄另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第一批搬迁移民。搬迁后他积极参加芒市移民局举办的移民技能培训,学习养殖种植知识和技术。掌握技术后,他向移民村附近的芒波村傣族群众租用1.5亩土地,利用所学的建筑知识和技术,设计建盖了500平方米的猪圈和200多平方米的饲料加工房。2008年3月在移民部门的扶持下购进了第一批猪,猪场正式运营。
5年来共出栏肥猪、仔猪1600多头,年收入达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龙昌移民村马有琴、马有飞姐弟俩于2010年建起了占地近2亩的养猪场,两年来出栏肥猪达200多头。2011年龙昌移民村王平家也建起了占地1亩的养猪场,养猪规模上100头。现在,龙昌移民家家户户都发展家庭养猪,养猪上20头的有好几户。
当人们问马有定致富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表示,主要得益于移民部门给予的扶持。他说:“只要勤勤恳恳劳动,移民也能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今,在重点户带头人的示范和带领下,龙昌移民新村出现了大批咖啡、坚果、石斛、橡胶、核桃等经济林果种植专业户和猪、牛养殖专业户。阿昌族移民逐步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希望之路。
陇川县景罕镇勐约栋移民新村
增强“组织建设”
勐约栋移民新村是2007年2月开工建设的。刚搬到新坝区时,21户景颇族村民很不习惯,思想波动大。
如何让移民既“搬出来”,又“稳下来”,还能“富起来”?在县移民部门的指导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推选公认的优秀人才进入村领导班子,带头发展经济,形成一支“支部带党员、党员带村民”共同发展的先锋团队。
2009年5月,勐约栋村民小组党支部挂牌成立,随着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党支部建立了自己的活动阵地,并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党员干部担当起了群众的领头人,凝聚了人心。10名党员不等不靠,积极行动,完善村小组各种组织机构,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如组建了妇女、老年、青年、调解、治保、卫生等组织,职责明确,千方百计为移民排忧解难。如,联系当地学校,帮助村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同时,还组织当地学生与移民子女结成学习帮扶对子等,让移民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把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主要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和“培养脱贫致富党员带头人”活动。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移民新村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培训等,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素质和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
村支书普勒业率先作出榜样,带头开办了麻竹加工厂,承包了农贸市场,2010年麻竹加工一项纯收入就达到27万元,带动周边560多名群众增收。党员汤杨古烤起了景颇“小锅酒”,张勒栽学习搞起了杉木、西南桦种植,董炮约贷款购买汽车跑起了客运……全村上下形成了党员带头创业,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气象。
村党支部还把推进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禁毒防艾、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评星晋级争三百”和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开展“政策法规进村、发展项目进村、文明新风进村、便民服务进村、维稳措施进村和排忧解难到户、民情恳谈到户、科技知识到户、致富措施到户、移风易俗到户”的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针对景颇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村党支部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党建活动。一是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场所,筹措资金建盖了面积29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和一个篮球场,为群众开展学习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提供了平台;二是组建民间文艺演出队伍,把能歌善舞的群众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时节和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
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激发了村民争先创优热情。村里每年组织村民开“十星级文明户”、“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村民的责任意识、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村邻里和谐,治安稳定,多年无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现象发生。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中组部、中宣部及省委、州委领导多次到勐约栋调研指导,勐约栋移民新村先后获得“红旗飘飘工程试点村”、“禁毒防艾村民理事会先进村”、“优秀妇女之家”等诸多荣誉称号,被多家媒体称赞为:“飘扬在边境线上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