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永远的潘总(刘宁)
2012/9/11 11:22:06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作者:刘宁   来源: 水电知识网

 

  或许就如同向书画大家讨要字画一样,很多人完成撰写的书稿后心里总想向潘总讨序。这一次,曾经的一些序言获得者合起来商议,打算把潘总为之写的序汇结成集,嘱我作文代序以表敬意,如何写这篇代序?我感到诚惶诚恐却又十分荣幸。

 

  潘总,我一直以来都这么称呼他,他也乐意接受我对他的称呼。其实他有很多头衔,但我还是愿意这样称呼他,不是潘总经理、也不全是潘总工程师的含义,而是还有我们总找他,而他总在伏案工作,总在为难为之事的意思。

 

  潘总是我国近代水利水电建设的奠基者之一,著作等身,奖项无算,建树丰厚,学术造诣极深,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潘总是绍兴人,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一辈子都在水利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领域拼搏,参与的水利水电工程不计其数,耄耋之年仍然在为水利水电事业奔忙,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汗水、智慧和忠诚洒向祖国的江河山川,甚至在病榻上也还在挂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满腔赤子真情令人心生崇高的敬意。今年6月,他被授予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潘总爱读书,也爱写书。他著述颇广,既有专业的,诸如《水工结构计算》、《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等,也有文学、文论和科普的,诸如《春梦秋云录》、《老生常谈集》、《千秋功罪话水坝》,甚至还有科幻小说,并结集出版了《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潘总的专业力作,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充满智慧;潘总的文学著作,感情丰沛、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潘总的科幻故事,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情节引人、启人遐思。无论是什么书,每一本都饱含着他的深思,都打开了通向未来的窗口。可以说,潘总一路走来的历程,不仅闪烁着丰富、深厚的学术思想的光辉,也充满着激情、哲理以及真实的人文情怀,那些书是他人生的展示、内心的独白,也是一位大师的栖居之所。正是这样学术与人文的交融,使潘总的人格独具魅力,风度卓越超群。

 

  潘总写过、改过很多报告。这些报告当然多数是专业的,每个报告都实事求是,没有半点马虎。因为他把报告认作工程的基石、设计的法则。潘总写过更多的纪要、审查意见。我想,他一生担任最多的职务就是“组长”,率领专家们对一个个项目进行审查、把关。这些纪要、意见,粗略看去形式千篇一律,但细究却千差万别,有颔首,有摇头,有呼吁,有沉吟,有创新,有风险,但通过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就像关键的构造在拼装和组合,甚至点睛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工程。

 

  潘总也写过这许多序。常人看来,写序似乎不用费太多功夫。但对潘总来说,写序就象撰写那些审查报告、潜心文学创作一样,必须是严肃认真对待的事情。他写序前都认真翻阅送来的卷帙,这不仅是写序,而且是开篇、是推荐、是鼓励、是认定。我请他为《工程目标决策研究》写过序,这是我多年勉力写成的有关工程管理决策的小书。当时潘总虽已卸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职,但作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正值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用高峰期,许多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总需他亲自研究、协调、拍板,有着诸多千头万绪、十分繁忙的工作,但他欣然答应并即速惠赠一文,对后学的奖掖关爱之情饱蘸笔端、蕴含文中。科学的决策造福子孙,错误的决策贻害无穷。潘总有感于决策的极端重要性,借助这篇序言表达了他的鲜明态度。他说,“决策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艺术’和‘拍脑袋’、‘会议通过’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可谓振聋发聩、催人警省。我请他为《水工设计手册》(第二版)写过序。《水工设计手册》修编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工设计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综合性科技行动。这套皇皇水工巨著、盛世治水宝典,水利部陈雷部长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凝聚着包括13位院士在内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的智慧和心血。作为该手册技术委员会主任的潘总,那时已病魔缠身,我到医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请他作序,现在想来实在心有不忍。潘总在病榻上十分吃力而认真地写就了我所请托的序文,每一句话都一丝不苟,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潘总站在工程的高端和时代的前沿,对该书体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成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些理念和成果都是与他分不开的。他并不把工程看作静态的物质,而是视为流动的史诗。他说,“工程是技术的体现和延续,它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以此期待后来者“以一流设计促一流工程,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我想,这也是他于病榻上为之作序的初衷和叮咛吧。

 

  潘总笔耕不辍,若把他写的文字笔画连在一起,可能比我国全部江河里程还多,但即使这样,也未能穷尽他的思考、理念和情怀。好在他的一些想法能够寄望那些得到他殷切关怀和教诲的后来人不断去延续……

潘总绘制、审查、核定过很多图表、图纸,复杂的、简明的,细部的、鸟瞰的、平面的、立面的,这些图表、图纸如今已变成厚重的档案,无声地记载着潘总为之付出的心血,凝固成了结构和工程,日夜承载着潘总的思考、期望与托付。如果把这些图纸平摊开来,它们一定能涵盖我国整个江河湖库……

 

  潘总是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大师、大家,他一生都在自然与社会的结合处工作,在想象与现实的叠拓中奋斗。他倚重自然,更看重社会;他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他用自己的思辩、文字和方法努力沟通、系紧人与水、心与物,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

 

  他总想、也总在把这些或那些做得更好,可敬的潘总!

 

 

  这篇稿子,我于夜里披衣拙笔偶成,虽经后来反复推敲,仍深恐不切分寸,不够工整,曾请李永立同志于六月二十七日面呈病榻上的潘总过目,潘总并于六月二十九日亲笔写下批语。不想,接下来的日子,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在拼去最后一丝力气后,“潘总走了……”七月十三日十二时零一分。

 

  一代巨匠魂归江河。

 

  潘总这个称呼变成了水利水电建设者心中的一个永恒——永远的潘总!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三日夜

  选自《序海拾珍——潘家铮院士序文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