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生:湖南汝城县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2009/5/14 15:32:54 新闻来源: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信息网
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郴州基地 袁培生
(2009年5月11日)
尊敬的陈雷部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今天,我们相逢在美丽的西湖湖畔,迎来了第五届“今日水电论坛”大会的隆重召开。应大会邀请,我就湖南汝城县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向大会做个发言。首先介绍汝城县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端,东接江西省,南邻广东省,位于三省交汇处。地理座标为东经113°16′17″-113°59′2″,北纬25°19′5″-25°52′57″。是中国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汝城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87.3毫米,是全国平均降雨量的2.52倍。
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73.69%,境内有大小河流696条,产水总量22.8亿立方米。
汝城县的地理位置图:
二、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土地面积360.13万亩。2007年末,总人口37.05万人。
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00390万元,全县财政总收入20799万元。
县境内经济产业主要有水稻、松杉木、小水电、有色金属矿、温泉、猪牛养殖等。
汝城县近年GDP增长图:
三、汝城县水系与水资源分布
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湘江水系、赣江水系、珠江水系。有五条主要河流,它们是湘江水系的沤江、浙江、滁水,赣江水系的上犹水、珠江水系的浈水。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940.2毫米,产水总量为22.775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15.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3.5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733亿立方米。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7.00万KW,其中可开发水力资源26.26万kw。
汝城县水系分布图:
四、汝城县小水电发展情况
至2007年底,全县竣工和在建水电站225处,总装机容量25.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97.5%,成为湖南省目前小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县,位居中国小水电强县排行榜之五,被水利部赞誉“全国一面旗帜”。
事实上,汝城小水电像中国其他县一样,小水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1958年开始兴建县内第一座水电站—高村电站。该电站设计水头为7.5米,装机2台160千瓦(后改为2台320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到1969年,全县建成小水电站51处53台,装机容量仅1296千瓦。在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化的,汝城小水电开发也开始走向市场化,小水电发展以年均1000千瓦的速度增长。进入90年代后,汝城县经济发展较快,交通逐渐便利,财政收入逐年增长,水电建设各方面条件日趋优越。汝城小水电开发思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解决县内能源向输出县内资源转化。小水电开发利用逐步成为汝城山区的重要经济来源。至1999年,全县总装机容量达51970千瓦。
2000年,政府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小水电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小水电的局面形成。2000年至2007年,全县动工新建投产的水电站达49处,投资规模87884万元,装机容量20万。全县累计装机总量25.6万KW。2000年至2007年,汝城县在小水电开发的刺激下,农业、工业快速发展,就业、生态环境等得到巨大地改善。
汝城县历年小水电装机容量状况图:
汝城县2007年电源点现状分布图:
五、小水电在推动汝城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的作用
1、成为山区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小水电的不断开发,汝城县逐步成为全国县级小水电开发速度最快、质量最优、效益最好,对县级财政贡献最大。2007年,小水电行业实现利税2900万元,占当年县地方财政收入的30.9%。
2、带动山区其他经济产业发展。小水电高速发展,为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实现了以电气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良好局面。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用电量从2000年的14.58亿元、9116万元、432kwh增长到2007年的20.28亿元、20799万元、565kwh,年增长率分别为4.83%、12.5%、3.86%;水电农村电气化的建设,为吸引外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1年以来,全县新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项目36个。
3、改善当地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加快了脱贫致富进程。小水电开发使广大农村普遍用上了电,全县农村乡、村通电率已达到100%,户通电率已提高到99.9%。农民用电由原来平均每千瓦时0.829元减少到每千瓦时0.548元,平均降低了0.281元。小水电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农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电气化所带来的现代生活。小水电还有效地解决了“干旱死角”的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了电农村加工业或其他小工业也蓬勃发展。
4、为解决当地劳动就业特别是妇女劳动就业提供了途径。小水电的开发,刺激了当地各行业发展以及相应的劳动用工,有效改善了劳动就业问题。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小水电开发每年解决劳动用工约36万工日,直接或间接安置就业人员8700人,其中安置妇女就业2500人。
5、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小水电开发,培养了一大批水电技术骨干,促进了水电技术日益走向成熟。2003年,汝城派出10余名水电技术人员走出国门,远赴印度承担机组安装工程,实现了技术出口零的突破。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在小水电建设中已经广泛使用,新建电站都实现了“微机监控,少人值班”的管理模式。
6、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汝城县充分利用小水电资源优势,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农村新能源的普遍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2007年,仅农村电炊用户年用电量达2500万千瓦时,每年节约煤炭6480吨,减少薪材用量18万m3。活立木蓄积量由1990年的400多万m3提高到目前的800万m3,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69.5%提高到目前的76.39%,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减少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六、汝城县小水电的国际贡献
1、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点亮非洲”项目建设。2003年圆满完成了印度卡雷拉邦2座水电站建设任务;2006年,先后派遣数批水电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乌干达、赞比亚、塞拉利昂等国“点亮非洲”项目的勘察设计和技术交流。
2、成功申报了中国第一个小水电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项目。2006年申报的汝城县渔仔口小水电项目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小水电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项目,首开了我国的清洁能源进入国际二氧化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先河,之后又成功申报了汝城县老坡口、淇南小水电CDM项目,三个项目实现了第一承诺期内约797078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将获得约5600万人民币的项目无偿资助。
七、汝城县小水电开发的成功经验
1、政策适宜。9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重视山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在中国《电力法》的框架下,制定了“统一规划、多家办电、有序管网、新电新价、以电养电、加速发展”的小水电开发方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水电资源开发的规定》、《关于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强产业项目建设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对小水电建设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民办电,允许企业、自然人在县内投资建设水电站。
2、措施有效。一是制定奖励制度,当地政府对投资办电的个人和单位,实行奖励措施,规定凡投资开发10000kw以下电源点的奖励10000元,投资开发10000kw以上的奖励20000元,奖励资金由政府支付。二是制定服务制度,政府成立了电气化建设领导服务机构,由县长担任领导,为全县小水电建设项目提供“投资前、建设中、投产后”全程服务。
3、融资渠道多元化。当地政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使小水电开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多元化吸纳国家、银行、集体、个人资本为小水电开发注入了原动力。
4、电网建设同步。在开发小水电的同时,注重电网同步建设。这是确保小水电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经验。1995年以后,汝城形成了110kv骨干电网,实现了与郴州地方电网和中国南方电网联网。在此基础上,县电力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完善35KV、10KV、0.4KV配电网络。电网同步建设为小水电提供了可靠的运行条件和销售市场。
5、运行管理公司化。汝城小水电开发从建设到营运,实现公司化管理,以此来保障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来源: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