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报国情,丰碑立江河。7月13日,水利水电工程泰斗潘家铮先生写完了他厚重的85年人生长卷,与世长辞。
先生走了,他留给了我们宝贵的遗产;先生又没有走,他活在很多人心中。
“数据库”中的先生
就在一个月前,病床上的潘家铮先生没能到京西宾馆颁奖现场亲手捧回属于他的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这是祖国和人民给予这位把自己全部的忠诚、智慧、汗水洒向祖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老人无数褒奖中的一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将获奖证书送到他的手中。
这是先生当之无愧的荣誉。作为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先生堪称一代水利水电工程泰斗,曾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新安江、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指导了龙羊峡、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
打开中国电力新闻网数据库,输入“潘家铮”三字,可以查到最近10余年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有关他的新闻或文章数百篇。这些文档,忠实地记录了他晚年孜孜不倦的工作。
细细浏览每一则报道,每一篇文章,一个治学严谨、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科学家就那么真切生动地立于眼前,似乎不曾离去。
老人一生倾情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走遍无数山山水水,情洒无数水利水电工程。众所周知,他对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深情地说,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已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三峡 工程每一米高程上,都浇筑有老人的智慧和感情。如今,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防洪能力正在发挥,所有机组正在运转,正可告慰老人一生深情。
作为电力人,老人特别关注电力科学发展,科技创新。不久前,在病床上他对电力发展念念不忘:“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在国际电力舞台处处有‘中国创造’‘中国引领’。”晚年的潘老任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并亦欣然担任本报专家顾问,乐于为中国电力事业和传媒事业出谋划策。
作为在上世纪上叶出生并完成基础教育的江南才俊,老人从小热爱文学,国学功底深厚。除了科学家的身份外,他还有作家的头衔。其中,多为世人所知的,他是我国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出版过四卷本70万字的 《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选》,获得过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个全国性奖励;而少为世人所知的是,先生的旧体诗和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的科幻小说构思巧妙、大胆,科学性严密、人情味浓,文笔生动凝练,语言幽默调侃,选材和描写不落俗套。而他的诗作文章,更是情思婉转,笔触细腻,让人动容。
记者眼中的先生
2006年3月,本报记者曾有幸就水电发展等问题采访先生。访毕,记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称老人为“新青年家铮先生”。
“青年者,非年龄之谓,乃心灵之谓也。心中长有不老之爱、有科学民主之精神,可谓新青年。”尽管潘家铮先生已经79岁高龄,但是,记者所感知的,却正是一位发散着青春魅力的新青 年———爱家国、爱人民、爱科学……先生胸怀之内,充满了这些爱,激荡着这些爱。
先生爱祖国。
他是那么渴望祖国的强大。十年浩劫留给他惨痛回忆,但是,这对于他已经不值一提。他念念不忘的是浩劫给家国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总是想,如果当初我们没有走这条弯路,而是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道路,那现在我们的国家该是多么的强大啊!”他谆谆告诫年轻人,要热爱祖国。
“如果祖国不强大,一切都是空的。”先生爱科学。
这是一位真的科学家。一位将科学精神浸透到骨髓的现代人。科学并不神秘,一个人是不是科学的,并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有没有科学的精神。他痛心于一些老知识分子晚节不保而为“水变油”等谬论宣传,写下了《向心陷迷信的科学家进一言》;他也曾为青年学生立志打破物理常规而痴迷于“研发”“永动机”,亲笔写信《关于“永动机”致某同学》。“如果真像‘神医’们说的,世界上没有什么疑难病症他们不能治,中国早该拿到多少诺贝尔奖了,我从来不相信这些东西!”孩童般干脆的语气背后,是真正孩童般明净的心。
先生爱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英雄,要学会做群众的学生。”“不能让文革重演、不能迷信权威。”这些凝聚了血的教训的话语,从他口中说出,是如此真诚有力。他曾就三峡工程的论证决策过程恳切地告诉美国同人,中国人在对待大型工程时是多么讲究民主和科学。
潘家铮先生心中的爱,有时像涓涓清泉润物无声,有时又如大河涌流,奔腾澎湃。他对家人的爱、对水电和文艺的爱,莫不至深至纯。特别是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他对青少年的一片关心爱护之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只 要有机会,他总是呼吁大家都关心爱护青少年;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尽其所能地帮助青少年。他笑说,他就是喜欢“小东西”,就连三峡工程,在他眼中也有如不断长大的孩子,“每一次见都有新变化,每一次见都有新的激动。”年青就意味着希望。博爱、极有责任感的潘家铮先生,在记者眼中,正有着一颗不老的青年之心。
记忆深处的先生
采访先生的报道,报纸发表的只是一部分,在博客中,本报记者还记录了阅读《潘家铮文选》的特别感受。
文革期间,先生爱女夭殇,逝于怀中。
谁能知道这对感情细腻丰富的潘先生,会造成多大的创痛么?在《潘家铮文选》中,有他一回回的哭,一篇篇的《哭女文》、《哭女辞》、《哭女律句》、《哭女绝句》……“忆儿在日,绕膝承欢。柔发覆额,粉脸团团。明眸善睐,秀靥可餐。细语轻歌,载笑载言……苍苍者天,胡此惨毒!念儿泉下,彷徨失侣。渺渺黄埃,茫茫黑雾。孤魂踯躅,不知归路。儿本弱质,何以相处!一念及此,痛裂肺腑……”(摘自《哭女文》)字字血泪。一遍一遍不止的悲声中,是无尽的爱怜和思念。先生感情之深且坚,让人无不动容。以至于采访时,记者根本不忍也不敢提及这段往事,深怕已为耄耋老者的先生不能承受。记者深知,不能再去触碰老人心中这最深最柔的一处了。就让它静静的在那儿吧。
它是那么深重,又是那么圣洁。它绝对专属于老人。在老人面前任何的不小心,哪怕是出自尊敬和感动,都可能会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冒犯……如今,先生魂归天国,在那儿,想来正和爱女欢乐团聚吧。
谨以此追记先生,并祝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