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天然放养“三峡鱼”进入捕捞期
2012/7/9 7:58:07 新闻来源:重庆日报
“起网”日前,在忠县万亩天然水域牧场的水面上,随着一声号令,专业捕捞船开始收网,肥美的鱼儿顿时翻滚跳跃。这标志着经过近3年天然放养,三峡重庆库区首批“三峡鱼”进入捕捞期。
据了解,2010年我市启动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市政府出台《重庆市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规划》,由市农投集团三峡生态鱼发展有限公司在长江适宜区域先行先试,建设水域牧场、湿地渔业,按天然生态标准养殖“三峡鱼”,以改善库区水质,带领农(移)民增收。
天然养殖 以鱼治水
首批上市的“三峡鱼”,产自忠县万亩天然水域牧场。该牧场位于长江重庆三峡风景区内的甘井河与龙滩河,目前“三峡鱼”水域面积达1万亩,平均水深35米以上。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曹豫介绍说,这些“三峡鱼”由于是自然放养,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的“三不投”标准,鱼儿只吃水中浮游生物,通过一种特殊的“电网”装置,发出感应,让越界的鱼回游,将放养的鱼苗圈养在长江支流水域。
“三峡鱼”生长周期相对网箱鱼而言,要长得多,接近或达到三年。
"三峡鱼",不仅肉质上乘,更重要的是对于三峡库区的水质改善起到了良性作用。”曹豫说,自然放养的“三峡鱼”,通过鱼类的食物链消化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富有机物质,达到以鱼养水、以鱼治水的目的,从而既保护和增殖鱼类资源,又促进库区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产量较少 单价倍增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市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将实现年产“三峡鱼”3万吨的目标。
“全市每年水产品市场消耗量大概在60万吨左右,但"三峡鱼"只能占其中的5%。”曹豫表示,从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角度考量,“三峡鱼”的产量必须“让路”。“三峡鱼”的天然放养密度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主要水域年产量必须控制在3万吨左右,如果任由产量盲目增长,势必会带来环境危害。
记者从主城各大水产市场了解到,目前“三峡鱼”已开始批量上市,其中以白鲢(19元/斤)、花鲢(19元/斤)、草鱼、鲫鱼为主,其次有江团、青波等,市场价普遍比传统养殖的同类鱼高出一倍多。
专家表示,一条“三峡鱼”,从鱼苗长到3公斤左右,需要近3年时间,而且“三峡鱼”亩产只有60公斤左右,相比传统养殖的鱼亩产可达300~500公斤,产量少得多。加之已建成的宜渔水面资源有限,所以总产量很低,平均每天只有大约1吨左右从库区运往主城区销售。量少,加上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优势,因此“三峡鱼”的价格比传统养殖的同类鱼贵。
昔日渔民 重操旧业
“穿好救生衣,我来清点人数。”近日清晨,在忠县龙滩河码头,年过五旬的老渔民徐永清在下河捕鱼前,指挥十几名年轻的渔民做好各项准备。然后带领大家拿上捕具,驾舟劳作。
老徐是龙滩河附近新立镇的一位渔民,几十年来以捕鱼为生。前些年,由于河里的鱼儿越来越少,渔民收入越来越不稳定,不少年轻渔民转行外出打工去了。
2010年,三峡生态鱼发展有限公司在在忠县龙滩河建设3万亩天然水域牧场,老徐加入了该公司,成为正式员工,每月收入稳定。
每天捕鱼结束后,老徐还要开着渔船巡查,防止偷盗事件发生,同时清理水面漂浮物,给鱼儿一个安全、洁净的“家”。“等以后观光旅游发展起来了,我还要负责驾驶观光渔船,带游客品尝"三峡鱼"。”老徐说。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渔业收入及加工、运输、营销、餐饮、休闲观光、水产苗种、船网工具制造等相关产业年总收入将达到120亿元,可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2010年我市启动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市政府出台《重庆市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规划》,由市农投集团三峡生态鱼发展有限公司在长江适宜区域先行先试,建设水域牧场、湿地渔业,按天然生态标准养殖“三峡鱼”,以改善库区水质,带领农(移)民增收。
天然养殖 以鱼治水
首批上市的“三峡鱼”,产自忠县万亩天然水域牧场。该牧场位于长江重庆三峡风景区内的甘井河与龙滩河,目前“三峡鱼”水域面积达1万亩,平均水深35米以上。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曹豫介绍说,这些“三峡鱼”由于是自然放养,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的“三不投”标准,鱼儿只吃水中浮游生物,通过一种特殊的“电网”装置,发出感应,让越界的鱼回游,将放养的鱼苗圈养在长江支流水域。
“三峡鱼”生长周期相对网箱鱼而言,要长得多,接近或达到三年。
"三峡鱼",不仅肉质上乘,更重要的是对于三峡库区的水质改善起到了良性作用。”曹豫说,自然放养的“三峡鱼”,通过鱼类的食物链消化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富有机物质,达到以鱼养水、以鱼治水的目的,从而既保护和增殖鱼类资源,又促进库区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产量较少 单价倍增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市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将实现年产“三峡鱼”3万吨的目标。
“全市每年水产品市场消耗量大概在60万吨左右,但"三峡鱼"只能占其中的5%。”曹豫表示,从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角度考量,“三峡鱼”的产量必须“让路”。“三峡鱼”的天然放养密度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主要水域年产量必须控制在3万吨左右,如果任由产量盲目增长,势必会带来环境危害。
记者从主城各大水产市场了解到,目前“三峡鱼”已开始批量上市,其中以白鲢(19元/斤)、花鲢(19元/斤)、草鱼、鲫鱼为主,其次有江团、青波等,市场价普遍比传统养殖的同类鱼高出一倍多。
专家表示,一条“三峡鱼”,从鱼苗长到3公斤左右,需要近3年时间,而且“三峡鱼”亩产只有60公斤左右,相比传统养殖的鱼亩产可达300~500公斤,产量少得多。加之已建成的宜渔水面资源有限,所以总产量很低,平均每天只有大约1吨左右从库区运往主城区销售。量少,加上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优势,因此“三峡鱼”的价格比传统养殖的同类鱼贵。
昔日渔民 重操旧业
“穿好救生衣,我来清点人数。”近日清晨,在忠县龙滩河码头,年过五旬的老渔民徐永清在下河捕鱼前,指挥十几名年轻的渔民做好各项准备。然后带领大家拿上捕具,驾舟劳作。
老徐是龙滩河附近新立镇的一位渔民,几十年来以捕鱼为生。前些年,由于河里的鱼儿越来越少,渔民收入越来越不稳定,不少年轻渔民转行外出打工去了。
2010年,三峡生态鱼发展有限公司在在忠县龙滩河建设3万亩天然水域牧场,老徐加入了该公司,成为正式员工,每月收入稳定。
每天捕鱼结束后,老徐还要开着渔船巡查,防止偷盗事件发生,同时清理水面漂浮物,给鱼儿一个安全、洁净的“家”。“等以后观光旅游发展起来了,我还要负责驾驶观光渔船,带游客品尝"三峡鱼"。”老徐说。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渔业收入及加工、运输、营销、餐饮、休闲观光、水产苗种、船网工具制造等相关产业年总收入将达到120亿元,可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