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华电集团破解水库移民难题
2012/1/5 8:41:04    新闻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1月4日电(郑晓奕、冉永平)作为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电集团在水电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在云南金沙江中游的水电开发中,与当地政府一同探索出一套以“立足一个长效补偿机制、实行六种安置方式并举、建立一项库区发展资金、享受统一后期扶持政策、采取八条移民安置措施”为核心的移民补偿安置新方式,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现在,这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移民安置方式正被逐步运用到其他水电站开发中。

  阿海水电站移民新模式

  金沙江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13亿千瓦,占全国的1/6。阿海水电站是金沙江中游段“一库八级”电站中的一个,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工程自2006年开工,预计2012年年中并网发电。在众多在建水电站中,阿海电站装机规模只能算中等,但是,这个电站由于第一个实施“16118”移民补偿安置政策,有可能载入中国水电开发史册。

  据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公司总经理高盈孟介绍,金沙江中游八座梯级电站建设要安置约15万移民,再加上库区所在地处于干热河谷地方,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地矛盾高度集中,移民安置工作难度很大。

  “虽然金沙江中游的移民安置是大难题,但是阿海电站的移民工作却进展顺利。”高盈孟说,“因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水电移民安置的新思路,就是"16118"移民补偿安置政策。”

  金沙江中游公司负责移民安置工作的副总工程师徐粤解释:所谓的“16118”,就是“立足一个长效补偿机制、实行六种安置方式并举、建立一项库区发展资金、享受统一后期扶持政策、采取八条移民安置措施”。其中,核心指导思想是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基本方针是“前期补偿补助、后期扶持和实行开发性移民”,为库区移民的长远发展谋出路,让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徐粤说,阿海作为第一个实施“16118”政策的水电站,3000多名移民最先体验了长效补偿机制。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金沙江两岸陡峭山坡上的少数民族山民,不仅搬下了山,住上了砖瓦楼房,而且每人每年可以享受到4000元左右的后期扶持补助金。此前,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水电移民工作本身起到了扶贫的作用。”

  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开发方还制定了涵盖农村移民安置审批、移民身份确定、安置土地使用权分解、移民资金使用管理、移民劳动力转移管理、移民参加合作医疗、移民五保供养补助、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八个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

  徐粤说,“16118”长效补偿安置方式把原来的“相对封闭设计”转变成“移民参与设计”,把“单一实物补偿”转变成“长效货币补偿”,把“单一的以土安置”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安置”,这是在完全遵循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对移民补偿方式、安置方式和后期扶持方式的创新。通过在阿海电站的具体实施,证明这一方式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移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16118移民长效补偿安置方式”收到了较好社会效果。首先是移民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在九河移民新村,一座座新颖别致的白墙灰瓦庭院整齐排列,每户楼房都安装了太阳能设备,热水直通家里。这和搬迁前坐落在陡峭悬崖斜坡上的老村庄已是天壤之别。

  更大的变化还是这一政策的核心部分即“长效补偿”。玉龙县鸣音乡东联村傈僳族老人朱继荣说:“开始多少有些顾虑,怕以后生活没有保障。现在给我们吃了定心丸,至少50年内(电站经营期)都有稳定的收入,这个办法应该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长效补偿机制不仅让移民未来生活有了保障,而且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49岁的傈僳族移民朱占东对记者说,到了移民村后,虽然分的土地少了,只有一亩多,但是每月有电站发的固定收入,还可腾出劳力出去打工。现在,他和妻子到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到1800到2000元。“如果经常能有这样的打工机会,收入会比以前增加不少。”

  32岁纳西族移民杨仕全的情况也类似。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他去水电站工地打工,每年收入在万元以上。而他体会最深的还是移民带来的交通、医疗和教育上的便利。“过去在山上,我们看病要过金沙江到对岸的宁蒗县。现在移民村就有医务室,方便多了。另外,孩子上学也方便多了。”

  移民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华电集团总经理云公民说:“金沙江中游移民工作的核心思路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和将心比心。让当地的移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和谐共赢。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其中能致富才是关键,这也就是长效机制的关键点。”

  华电集团党组书记李庆奎认为:“搞好水电开发移民工作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倡价值共享的长期行为,作为这一政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将继续不断完善补充,更好地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长期从事水电开发建设工作的高盈孟对移民工作的体会更深刻。“移民工作难就难在这是做人的工作。人家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习惯已成自然,搬出来就要改变生活习惯,这是很困难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去年春节他去看一个老移民,老人说,现在住了新房子,用上了自来水,国家每年还给生活费,生活方便多了,但就是听不到金沙江的流水声了。

  “老人的话让我没有办法回答。其实我们在物质上做到了尽量补偿,可是对背井离乡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很难解决。”他感慨地说,做移民工作,永远不能做到最好,只能努力做到更好。而要做到更好,就要创新工作思路,更要带着感情去做,要将心比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