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日前报道,河南省全省现有127万眼机井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每年报废3至4万眼。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杨汴通介绍,河南省254处大中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机井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有40万眼井电力设施不配套,抗旱灌溉成本高;乡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影响工程效益充分发挥。(新华网河南频道)
看完这则信息,让人有一种钻心痛的感觉!
众所周知,我国地广人多,地形地貌复杂,而且人均耕地稀少,农业基础薄弱,水利基础设施成本很大且严重滞后,国民的口粮问题历来都是我国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等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注重农业,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就是各级历届政府不遗余力提倡和下大力气完善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河南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产粮大省之一,上至中央,下至河南地方各级政府,更是把发展河南的农业放在一切工作和安排的首位。大兴水利,拦河筑坝、打井灌溉,改变农业“望天收”的局面,则是兴农护农的主要举措,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望天收”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正如杨汴通所说,这并未根本改变“乡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影响工程效益充分发挥”的局面,理应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保养的力度。但令人遗憾和心痛的是,河南“全省现有127万眼机井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每年报废3至4万眼”和“254处大中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机井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有40万眼井电力设施不配套、抗旱灌溉成本高”等严重问题已然发生。该维护的没维护,不该发生的发生了,除了资金问题之外,作为主体因素的“人”,在时下全民关注民生的情况下,这么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被弄糟,我们又该作何反思呢?
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态度问题、责任心问题,最重要的是责任心问题!首先说普通公民,由于历史等原因,普通民众习惯了“望天种、望天收”的做法,习惯了对上天的“逆来顺受”,而且兴修水利需要投入,有时使用水利设施等需要付费,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对水利设施的维护认识不足,用时想起过后忘掉,因此普通民众对水利的维护兴趣不高,支持参与力度不够。其次,是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问题。一是责任心不强,对关乎水利工程的有关事项,支乎应付,得过且过,事不到头不关切,事不催办没结果,缺少必要的监督、考核、评价、追责机制。二是认识不到位。认为兴修水利是政府的事,维护保养则是用户和民众的事;三是服务不到位,由于认识不到位,这些部门便缺少日常的指导、监督和必要的修复,导致小毛病变成大问题,天长日久被废弃。再次,就是社会对兴水利、尤其是维护水利工程缺少正确的认识,认为这只是政府的事情,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全面兴修维护水利工程的局面还没有形成,致使已修水利工程变成两不管,出现管理“真空”,客观上加快了这些设施的老化报废速度。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结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作为问题。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勤作为、快作为、依法作为,加强水利工程设施普及和维护的日常宣传,建立健全民生水利设施的修建、维护和退出(报废)机制,严格主管部门对民生水利设施修建、日常维护的监督、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会使花巨资和人力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长期有效发挥应有作用,避免由于维护不善而导致水利实施“瘫痪”、“废弃”、“短命”的事情频繁发生!(理明 来源:大河网)